别再焦虑“输在起跑线”这件事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焦虑,已是一种都市病,尤其体现在父母身上。当教育孩子失去掌控感时,当与“别人家的孩子”暗战中遭受挫败时,当发现职场技能在家中无计可施时,每一位父母都成为一座孤岛。事实证明,将救赎寄望于孩子、托付给学校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坚信:家长的自我成长才是教育的原动力。因此,菁kids策划了“成长型”父母专题,我们采访了100位具有成长意识的父母,他们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是父母焦虑症候群的一剂解药。

文 | 赵宇欣   图|unsplash


12月的第一个周末,霾伏京城。刚和某口罩品牌谈完团购合作的朵姐匆匆走进咖啡厅与我碰面。北京的冬季,口罩竟然成为生活的必备消耗品,戴口罩出门不但是我们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也是父母对孩子的责任。被雾霾支配的无奈与惶恐让朵姐又马不停蹄地为自己经营的妈妈群谋起了福利。

“前两天我在群里抛了一个口罩的优惠链接,瞬间被妈妈们抢完,大家又拜托我和这家口罩品牌谈团购,这次我还为他们争取了免费的滤芯”,朵姐欣喜地向我汇报战绩。作为一名500人妈妈群的群主,为大家免费创造福利、传播育儿经以及撰写“遛娃”攻略就是朵姐辞职后在家做全职妈妈的重心。也正是这份“新事业”让朵姐一步步摆脱了辞职在家带娃的焦虑并,学会了做一位成长型的妈妈。

“我也曾有无比热爱的职业和生活”

“我之前的工作一直都是在做我擅长和喜欢的事情”,作为某医疗日企最年轻的80后副部长,朵姐在回忆起两年前的工作时光,仍然会沉浸在工作曾给她带来的热情之中。

善于交际言谈的她在12年的品牌推广岗位上早已游刃有余。她不介意每个周末都在深圳、成都、上海、广州等地的出差路上;享受每次品牌公益活动结束后,听众握着她的手,媒体争相采访她的成就感;就连自己因胃病去医院,和主治大夫谈论的都是为她做检查的器械型号是340还是360。朵姐戏称自己是“拼命三郎”的摩羯座,甚至对我称她为“工作狂”都当作是莫大的赞许与认可。

朵姐在工作上如鱼得水,一路高升,“全职妈妈”这个身份是她从未想过的。已升为管理层的她并没有对孕育下一代有任何规划,宽松开明的家庭氛围让她无比享受和爱人的二人世界。“工作之余我们俩就自驾游美国、加拿大、欧洲。N年,一直不嫌腻,对于孩子我们一直就是随缘,孩子来了我们就接纳,不来,我们也不苛求”,正是抱着这种她所谓的“佛系的态度”,朵姐和爱人在加拿大自驾的路上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也正是这个孩子的到来,改变了朵姐之后生活。

 “家里的阿姨一个电话跑了”

“跳妈,我对不起你,我婆婆生病了,需要连夜回老家照顾,奶奶晚上会过来看孩子。”正在上海出差的朵姐在接到家中阿姨的电话后,犹如一个巨大的雷在耳边炸掉,脑中嗡嗡作响,陷入两难。

母亲的身份让她别无选择只能放下工作提前请假回家。虽然有了孩子之后,工作与家庭曾让她分神,但家里老人的支持和阿姨的帮助都让朵姐顺利地化解掉了所有忧虑。孕期的朵姐七点起床去产检,九点按时上班;临产大着肚子她依旧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做公益健步走;就连孩子出生后一边上班一边背奶,都被朵姐笑称为“甜蜜的负担”。

奶,是妈妈回归职场后与孩子的一个纽带。为了当一个好妈妈,朵姐就连出差吸奶器也从不离身。“记得一次去上海出差,晚上吸了很多奶又不忍心倒掉,只好半夜拜托酒店经理帮我把奶放到餐厅冰柜,第二天一早上飞机前再放入冰包带回家。可能和很多妈妈一样,看到孩子吃母乳是一种仪式,也能缓解我们对孩子的内疚。”

为了兼顾好家庭和事业,朵姐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工作之余,在卫生间偷偷看摄像头里孩子扒着小脑袋喊妈妈没能让朵姐放弃工作;孩子吃饭少,不长肉也没能让朵姐不顾一切回归家庭;直到家里阿姨的一通电话突然辞职,家里老人双双累倒,终于成了压倒朵姐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简直是经过了心理的各种践踏和涅槃。”朵姐无奈地说。这种家庭和工作两边撕扯的拧巴状态,终于在一次家庭恳谈中结束了,朵姐选择辞职,回家带娃。

“我掌握了儿童成长的秘密”

辞职后将重心回归家庭的朵姐才忽然发现,原来之前孩子触动妈妈内心发出的所有的信号都在孩子身上有了不好的体现。由于不爱吃饭被阿姨“强迫”喂饭的孩子也差点儿得了厌食症。当过管理层的朵姐开始从工作中寻找育儿的共性,她把自己曾经研究团队性格的经验全部运用到了观察和理解孩子身上,她不再强迫孩子吃饭,而是试着理解孩子给母亲发出的信号,少吃但吃好。

另外,朵姐深知孩子的长远目标一定是迈向独立,所以,她从不抢掉孩子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衣服穿不好,扣子系不上,鞋带系不上,来,妈妈帮你。妈妈这么做更快。孩子得不到锻炼,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自我驱动力很强的个人。”孩子如同下属,朵姐这些信手拈来的理论历经过长期的职场检验,果然成效显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分离为目标的爱,让朵姐迅速解决了很多孩子眼下的问题。

可孩子在成长,问题也在不断地出现,“terrible two”阶段的到来,让朵姐当妈妈有了很多的挫败感。当Push孩子不起作用的时候,朵姐开始选择Push自己——妈妈也要充电!

“现在我就是我们小区里和附近早教中心的妈妈咨询师”朵姐自豪地说。当朵姐选择自我充电以来,她挤出时间考取了蒙特梭利国际助教师,还报名参加了中科院儿童研究与发展的研究生班,当她所学的知识在自己孩子身上实践得到印证时,朵姐是欣喜的。

“你家孩子看书真认真,怎么培养的?”身边的妈妈们每逢看到朵姐的孩子耐心地看绘本书都会羡慕的夸一夸。“我家男孩子每次看书都不认真,我给他讲绘本,他永远在看那本书里哪儿没印好,哪儿有褶皱,我真得好好管一管他,这孩子从小不管,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认真。”

每次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朵姐总会忍不住上前分享自己的育儿经。“你的孩子现在是进入了‘微小事物敏感期’,他的大脑决定了他要去关注那些细小的事物,如果你总说和他说妈妈看哪儿你看哪儿,硬要把他拉出他所关注的地方,孩子反而会非常受挫,他会觉得他的妈妈却永远在制止他、打击他,他的认知世界会紊乱,并且进行自我否定,这样的做法不但会延长孩子的‘微小事物敏感期’,还会让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如果你很有耐心的给予回应,并和他一起发现,这个时期也许很快就度过了。”

果不其然,听了朵姐的建议,许多家长都开始回家尝试,只要孩子在跟妈妈讲绘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爱的流动和愉快,孩子想看哪一页都可以。“其中一个妈妈一直在给我反馈,她和我说有的绘本书讲了十几遍以后,有一天她的孩子真的就不再看那些油点和褶皱了,我讲哪儿他就开始看哪里,然后开始问问题。她的妈妈就打断她说你别问,讲完再问。我就告诉她你的孩子已经顺利度过了‘微小事物敏感期’,开始进入到提问的阶段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脑的进步,可是你又做错了。

这个时期你要耐心的鼓励和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她的妈妈才恍然大悟。”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朵姐神秘地告诉我她已经掌握了儿童成长的秘密,同时也想分享给大家:永远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放下所有的偏见和认知,耐心地观察孩子,父母的局限性也需要定时充电。当每位家长成为了成长型父母的时候,自然就会从看不懂孩子,看不惯孩子,看不起孩子,看不上孩子,怎么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孩子这些焦虑中转移,教育还需回归父母。

 “妈妈群解开全职妈妈焦虑的魔咒”

朵姐的育儿经很快在身边的妈妈中口口相传,加上爱分享的朵姐经常会把带孩子玩过的、吃过的、看过的分享在朋友圈。想和朵姐交朋友的妈妈越来也多。在朋友的怂恿下,朵姐在微信上组建了一个高知妈妈群。

“没想到不到10天,这个群暴增到500人满”,朵姐兴奋地说。从我们的聊天中我看得出,她也曾因全职在家带娃感受过落差,经历过育儿迷茫,充电学习只是她救赎的第一步,和这么多妈妈交朋友,在妈妈群里为大家分享孩子的一切才是她的新生。

朵姐激动地拿出手机给我展示:“这两天有很多孩子因为雾霾,咳嗽感冒发烧,昨天和今天我们群里都在热议北京各大医院儿科是如何看急诊的,全部是干货。大家统一共识就是出门必须戴口罩,我还抛了我用的口罩的链接,应妈妈群里群友的呼声,我赶紧去找店家谈团购。”

通过这个群朵姐发现这里有很多妈妈也是和她经历相似的全职妈妈,她们曾是涉及各行各业的高知精英,都或多或少经历着全职妈妈带娃的育儿困惑和与社会脱节的焦虑。“我经常邀请群里的妈妈们周末开栏目,体现他们的价值感,比如有的妈妈带孩子去欧洲亲子自助游十天,我就会提前预告,今天晚上黄金强档推这个栏目;听说群里有一个律师妈妈带孩子刚刚去美国西雅图幼儿园游学,我就会邀请她在群里分享她的见闻和孩子的收获。”

这个群给朵姐带来了一种撞击,也帮很多妈妈们摆脱了受困于自由在家带娃的焦虑状态。大家在群里把自己的资源共享且互帮互助:有人问某个医院怎样?马上有人回复;有人问某个幼儿园怎么样?也会有人解答;有人问幼儿英语怎么启蒙,群里有好几个从美国毕业回来的英语启蒙专家;朵姐说:“很多妈妈见到我都说,咱们这个群是我唯一置顶的群。每天都收收获满满,充满正能量。”

的确,全职妈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朵姐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这一切。

如今,朵姐的孩子已经三岁多了,朵姐依旧还会每天坚持为她念绘本,她坚信自己这份高质量的陪伴和教育是任何教育机构和学校所不能带来的:教育不只择校,教育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爸爸妈妈身上。那些有自己事业的妈妈,也请放宽心,你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样子,仍然是孩子的榜样。妈妈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