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都在做什么?

公立体制下的小升初想必你一定听说过,但是,国际学校的小升初,你了解吗?

文、图|刘莹Beth   部分图片|unsplash、 pixabay


五年级的孩子被要求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并为之研究六个月,最终写出一篇简短的论文。听到这样的要求,作为家长的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就是北京很多国际学校五年级孩子的年度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国际教育体系中,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并且国际学校五年级的孩子是不需要面临小升初考试的,因为大部分国际学校都有小学部、中学部,孩子们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考核,直升进入中学就可以了,与每年普通的年级升级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虽然没有升学择校的压力,他们也会以一种特殊的“仪式”来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

PYP(Primary Year Program)模式下,五年级整体学习跟之前几年在科目上并没有大不同,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项贯穿全年的年度课题——PYP exhibition project,就是自己选择一个议题(某一真正关心、感兴趣的题目),然后进行深入研究——现状如何?你觉得目前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你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是什么?你的行动将在你周围的人之间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整个项目启动于五年级第一学期伊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学期六月份结束。项目结束时,孩子们会提交一份完整的论文,除了文字部分,最终还要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在各自学校的毕业展览上展现出来,并在展示现场向参观者进行口头宣讲。

几天前,应班主任老师的邀请,我参加了和女儿所在年级孩子们的第一次面对面选题沟通会。目的是听取孩子们的介绍:为什么会选这个题目?接下来有哪些行动计划?同时,帮助他们梳理一下思路。

就这样,我怀揣着一颗好奇心来到了学校。

我接待的第一个孩子,就我的了解应该算是年级里的学霸了,方方面面发展得都很均衡,大方、得体、有想法。她一开口,谈到她打算探究天文主题,她特别喜欢平行宇宙,打算把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黑洞和外星人的存在可能性两个方面,我就已经惊讶地快合不拢嘴巴了。

小小年纪,喜欢天文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让我吃惊的是她在选取这个题目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太多人都选取了关于保护濒危动物的话题,我不想和大家都做一样的事情”。但是当我问及,做同样的或类似的题目意味着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但是,在天文这个议题上,你只能独自作战了。小姑娘很坦然:“我知道可能会困难一些,但是这是我喜欢的话题,多付出一些,没关系”。

真不敢想象,这样的话语居然出自一个五年级孩子之口。

和我一样惊讶地合不上嘴的还有隔壁的一位家长,她忍不住和我们分享:我和三个孩子谈了他们的选题,都特别有想法,而且考虑的特别深入。比如研究环境保护的那个孩子,会深入到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

整个选题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建议,选题最好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这样在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信息搜集及论文撰写时才不会觉得枯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动物相关主题的孩子还是为数不少的,毕竟大多数的孩子都爱动物,动物自然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第一选择。那么以动物为主题——比如救助流浪猫、流浪狗,保护濒危动物等,就和往年一样依然会出现“扎推”的现象。

我不知道别的家长是什么样的心理。从我个人的体验及心理活动方面来评判,我大脑的默认程序会判定这些小众学科话题,如天文,以及去年个别孩子选取的种族歧视、枪支管控、动物活体实验等等,及“热门”话题,如环境保护等更胜一筹,选取这些题目的孩子更加有想法。因为这些话题本身听起来确实就很成熟。事实似乎也能证实这一点。这些“有想法”的孩子在表述时,思路已经比较清晰了,大致的框架也已了然于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动物保护为研究主题的孩子们。与我沟通的另外两个孩子,包括我的女儿,都选择了这类主题。不知何故,这几个孩子的想法都有些游离,虽然选定了要研究的是哪一类动物,但是再具体到行动计划,他们纷纷表示还没有太想好。

深入思考一下,真的是研究动物的孩子们就不如研究其他课题的孩子们吗?也未必吧!老师一再强调兴趣,而且是足以支撑六个月学习的兴趣点,那么深爱动物的孩子们选择以动物为主题似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只不过,这一兴趣确实存在普遍性,也就导致了这一选题看似“扎堆”了。但是,记得女儿曾经跟我说过,虽然看起来我们都选择了类似的主题,而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确实可以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最终研究方向还是会有所区分的。

抛开功利心,孩子们什么也没有做错,为什么就被我划分为“不好”的了呢?回到家里,我为这一天脑袋里乱糟糟的声音再次进行了梳理:

作为家长,虽然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可还是会有意无意掉进“优秀论”的陷阱里。追求优秀本无可厚非,但既然把孩子送进了国际学校,躲开了小学阶段的各种通过以成绩为评判标准而得出的优秀与不优秀,那么就别再把自己反锁在这个框架里,甚至忍不住伸手“拔苗助长”。

选题只是一年的开始,是这一年坚持前进的方向,孩子们从中还将收获很多,如时间的管理,写论文的技巧,以及最终exhibition上的口头宣讲能力的锻炼等等。其实,我们只要关注孩子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发展就好了。孩子们不论选择了什么话题,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坚持完成围绕这一主题的各种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大的成功!

类似这样的,由兴趣和好奇心引发的自主学习(inquiry based learning)一直是国际学校教育的主线方式。相比于传统的老师单方面的输入、孩子单方面的接收的教育方式而言,这种学习方式看似在短期内效率并不高。毕竟,靠孩子们自己探索、找到某件事情的答案,就如一只小蚂蚁在高高的草丛中寻觅食物一般,可能会经历多少次的跑错方向无功而返,继而,再次出发,开启下一轮的寻找。而老师会做的仅仅是帮助小蚂蚁们学会如何提高他们的搜索技能,而不是直接带领他们找到食物。

每个家庭在择校的过程中,家长心里需要明确的是,在漫漫十几年的求知路上,我们到底希望我们的孩子以何种方式学习,以及学习到什么样的技能。表面上,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很难说孰优孰劣。每个悉心为孩子的择校付出努力的家长都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走上这条路,甚至在纷乱的信息中迷失。不同背景的家庭和孩子天生迥异的个性,都会成为做出最终决定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所以,择校其实是个复杂的工程,也绝不能闭门造车。既然将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纳入考虑范围内,那也必然要按照国际学校的思路——inquiry based learning(探究式学习)来探究。

所谓探究,除了闷头搜索、研究各家学校的基本信息,然后初步筛选、过滤,不能忽略的一步就是带上问题去寻找答案——互动。与学校面对面,向校方提问,听听专家如何解读,与在校家长和学生聊一聊。这样获得的信息绝对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

择校不止是一段时间内的功课,更是在今后很多年里对家庭和孩子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个决定。所以我相信,这些通过互动得到的答案一定会对最终的选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年2月23-24日,国际社区家长们最期待的年度北京国际教育盛会——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Jingkids International School Expo 2019,Beijing)即将拉开帷幕。在这场教育盛会中,你所想遇见的“互动”在这里都将与你完美邂逅,你所要做的就是准备好你的问题和一颗开放的心——因为教育不止是择校,更是思想的碰撞,和对孩子成长的不断探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