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9.9分,它扎痛家长的心!

文|小双    图|剧照

近年来,医疗类纪录片有很多,比如2014年的《生命缘》《急诊室的故事》、2016年爆火的《人世间》第一季、2017的《生门》以及之后的《业内人士》《手术两百年》等。

这一题材能够被重复书写,主要是因为医院可能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看尽世间百态的地方。

从啼哭到啼哭,生老病死,人的一生几乎都与医院息息相关。

最近,又有一部医疗类纪录片获得好评无数,B站评分高达9.9分,这一次聚焦的对象是儿童医院。

它就是《闪闪的儿科医生》

这部纪录片有官方背书保障质量,是哔哩哔哩联合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卫健委和深圳市儿童医院联合打造出品,制作团队是高口碑纪录片《守护解放西》的原版人马。

从先天性疾病到摔伤烫伤,从月经初潮到未成年人性行为,从神经性节食到尿床,几乎各种可能发生的疾病和意外都包括在了六集的《闪闪的儿科医生》中。

 

「01」

之前的医疗类纪录片往往侧重于对病患的呈现,对于医生形象的塑造则大体上停留在去个性化表达的阶段。

但《闪闪的儿科医生》却做出突破,大胆让医生的形象个性化起来。

这里面最鲜明的就是陈欣欣主任。

只见他眼神坚定,双手插兜,走路带风,从拐角处就领着一大帮助手和徒弟上场了。这种大佬姿态就表明眼前此人来路不凡。

用他自己的话说,百度“陈欣欣”这个名字,第一页里出现的就是他。

果然,打开一看,满屏的“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字样,加上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手术成功率达98%以上,他的确十分具备骄傲的资本。

陈医生讲起话来十分霸气,张口是“手术成功率99.5%”,闭口是“交给我,保证她活”。

但威风的陈医生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比如眼前的这对夫妻。

这对夫妇30多岁了,其中妻子怀孕23周时产检查出孩子有“部分型心脏房室间隔缺损”。

听上去好像很严重,但陈医生表示,这个孩子只要在出生后6个月~1岁间做一个成功率在99.5%的小手术就可以了,以后也不会再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大佬都这么说了那肯定就没什么问题了,但这对夫妇还是很紧张,各种顾虑。

被问烦了,陈医生到了后面直接给出了最通俗易懂的回答:“和正常人一样,听懂了没有?”

夫妇两人看上去依旧心事重重,陈医生心里也有数了。

这两人就没打算要这个孩子,只是想从他这里得到一个能够顺理成章打掉这个孩子的理由,根本不在乎什么手术的成功率。

有人能够为了0.5%的风险放弃孩子,有人则为了0.5%的成功率散尽家财。

《儿科医生》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一位名叫恩希的宝宝。她是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先天性心脏病,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以及严重的肺炎。

恩希一开局就是地狱模式,但她的父母,却把拿到手的这副牌,打到了最好。两人倾尽所有,卖房求医,只为了能够留住女儿的性命。

恩希出生仅9天,父母就一路带着她辗转多地求医问药,从锦州到辽宁,从北京到徐州,从徐州到深圳,一路波折。

正常情况下,90%这样的孩子就已经自然死亡了。但恩希还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接到徐州医院的消息后,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慢肺专家梁穗欣就立马赶往徐州。此时恩希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根本无法自主吸氧。

要做手术就必须从徐州转运到深圳,十个小时的路程对恩希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还好,她坚持了下来。

到了深圳后,陈欣欣和梁穗欣所带领的外科内科联合会诊,一遍一遍讨论治疗方案,只为了能够给恩希和她的父母一个好的交代。

长达四个小时的手术不能有一点差错,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最终,手术比预期完成得更快更好。恩希术后吸氧和感染的问题控制得当,很快就从NICU转到了普通病房。

小恩熙甚至还慢慢抬起手,和妈妈击了个掌。

「02」

除了小婴儿,儿童医院也会治疗一些青少年。没错,儿科负责0~18岁儿童的医疗保健问题。

而在青春期,孩子们会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动,一旦家长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部片子中就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小玲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15岁的时候身高就已经达到165cm了,光是从那些打了马赛克的照片上,我们都能依稀看出这个女孩子的青春与美丽。

然而小玲的体重却只有24.8kg,她患上神经性厌食后暴瘦,就是这样一个东亚家长往往会忽略的心理疾病,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生理损害。

小玲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情况紧急了:瞳孔不等大,对光无反应,严重营养不良,全身器官衰竭,大脑不可逆损伤……

即便拉回一条命,小玲也会失去自主意识,今后的人生需要一直在ICU待着。

她的父母得知病情后曾去学校询问,试图找出病因,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小玲喜欢一个男生,但是那个男生喜欢的是一个比她瘦的女生。

于是她打算减肥,一开始不放油,后来连续好几天一口饭不吃。而低血糖和贫血对于大脑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了就再也无法弥补,小玲最后也没有救回来。

这个病例细思极恐,要知道,依靠节食减肥在年轻女孩中太普遍了。其实很多情况下,这些女孩子根本就不胖,是白幼瘦的社会审美太畸形了。

而对青春期少男来说,最大的困扰可能是控制好荷尔蒙分泌了。

比如这位来儿科看性病的16岁少年,发现自己下体肿胀、分泌白色物质,上网检索后,结果都指向两个字——性病。

根据以往经验,泌尿科的医生判断这个小伙子大概率是泌尿系统感染。

了解到他有性生活史后,医生建议联系家长,男孩却满是抵触,因为家长对他随性不羁的感情史毫不知情。

这些案例并不少见,稍加思考,就能拼凑出诸如叛逆小孩与失职父母相爱相杀的熟悉人生。

 

「03」

如果说常规的医院是世间百态,那儿童医院里就是一个个原生家庭的投射场。

11岁的女孩洋洋,下体长了一个青紫色的肿块。她的妈妈一开始觉得只是小问题,过两天就好了。

而小玲又过于羞涩,没有直接和母亲沟通这件事,于是前前后后疼了好几个月。

医生检查过后发现,这是因为阴道处女膜闭锁导致初潮无法排出,于是经血积液就在下体形成了巨大肿块。

母亲还用她当年16、17岁来月经的经验审视闺女,所以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洋洋的病痛和月经之间的关系。

这一疏忽一羞涩之间,孩子就在担惊受怕和极度痛苦中度过了整整半年。

有的家长马大哈,也有家长过于谨慎,看个病一波三折。

10岁的丫丫还在持续性尿床,间歇性漏尿,她妈妈特别担心,于是来到了儿童医院求医问药,反复持续了五六年。

神经外科的王医生仔细分析病情之后得出诊断:这是典型的脊髓栓系综合征,做一个终丝切断的小手术就解决了。

但听说要手术之后,丫丫妈妈很不开心,一句话没说就拂袖而去。一旁的王医生对这一幕早已熟稔,云淡风轻连头都没转。

结果过几天,丫丫妈妈又来了。

她像拿了免死金牌,掏出片子对医生说,“北京医生说没问题,不用做手术。”然后再一次匆匆离去。

中间也嘟囔了一些类似“我们小时候也尿床,长大了就好了”之类的话,总之对手术十分抗拒。

一周后,丫丫妈妈再次出现在王医生面前,这一次她十分笃定:要尽快手术。孩子这几天几乎天天尿床,再拖下去也不是事。

这一次她也终于说出了自己反复纠结的真正原因:家里还有个孩子是特殊儿童,已经大小便不能自理了,她必须在丫丫手术这件事情上慎之又慎,不敢冒险。

前两次丫丫妈妈的反常举动很容易让人误解,但听到实情后一下子就理解了一位母亲的谨小慎微。

不过医生与家属之间只有互相信任,平等交流,以心换心,才能给予孩子最及时和最好的治疗,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想呼吁的主题之一。

故此,片子对于医生平日里繁忙的工作和职业素养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示。

面对不同的病例,后期会加上相对应的提示条和动画特效,当涉及到具体的细节时,也会有特写镜头和通俗易懂的注释。

每一集结束后,还有“闪闪小诊所”环节给家长们上课,请知名医生对一些常见的育儿难题做讲解,比如新生儿腹泻、孩子生长发育迟缓等,可参考价值极高。

《闪闪的儿科医生》不仅是一部反映儿童医院日常的纪录片,它通过选用兼具趣味性与科普性的患者故事,实现了医生与患者、观众的良性互动。

儿科也是各位家长的试验场。要知道,认真负责的医生固然重要,但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呵护,教养与抚育,才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