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专栏 | 暑假,除了旅行还有独处

Make Time for Solitude in Summer Vacation

高温天,闺蜜在朋友圈里晒出一支老式冰棍,从前两毛钱一根的那种,配的文字是“盛夏里,总想要回到童年”。突然觉得还真是这样,关于童年生活的记忆好像绝大部分都是夏天。每年也都在现实和记忆中过着两个版本的夏天,一个眼下的一个从前的,一个吹空调的一个摇蒲扇的。

那时候的独生子女,没有玩伴,没有全职妈妈,更没有夏令营、游学营、兴趣班,放了暑假能干什么?自己呆着呗。于是那漫长的两个月六十天里,日复一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刻在了记忆里。

也许越是酷烈的记忆越易留存,但也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时我们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处的时间。在不受干扰的环境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慢慢获取、沉淀、整合,一个人的时候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也格外大。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经常无聊到去招惹楼上邻居家的猫,在离它几步远的地方狠狠地跺脚把它吓跑,或者隔着几级楼梯,它上我下地四目对峙,它龇牙咧嘴对着我低吼的样子至今留在我的脑盘里,高清的。后来我写过一篇关于猫的作文得了高分。

现在的暑假,所有的孩子都在东奔西跑,好像一整个地球都不够他们玩的。是的,他们锦衣玉食,他们见多识广,他们上天入海,他们能说会道,但他们的人生,太满了。古人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都是在说信息过量时,人的接收功能反倒出了问题。海浪一波波涌上来的时候,人的本能竟是跳着脚往后退。

成长在这个时代里,十来岁的孩子接触到的信息量甚至超过父辈大学毕业时,想想都觉得夸张。经常在云舒的一声“妈妈你知道吗”之后,我会听到一个闻所未闻的美丽新世界,问他从哪儿学来的,却往往得不到确切的答案——报纸、PAD、课外书、课堂、同学、外教、公交车站屏幕……他自己都讲不清。

可他们唯独没有静下心来独处的时间,对周遭的一切独自回味、加工、反刍的时间,什么都是一蹴而过的,什么都是易得而速朽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乐,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幸福却不一定成比例增长,智慧更是如此。开阔眼界、培养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是大多数父母最为看重的,但人们常常忘记了让孩子有能力独处也很重要,它甚至是比社交更高阶的能力。

周国平说: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假如现在把你从人堆里择出来一个人呆着,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与人沟通和与己沟通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能更好地社交。他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加工信息,然后不断反省和修正对人对事的看法和自身的行为模式,他清楚自己是什么人,要什么和不要什么,才能够不攀附、不屈从、不随众,不把有限的生命浪掷在毫无意义的扎堆或捆绑里。与人交流固然重要,与己无碍更为难得,所谓的不忘初心,不是首先需要在内向的对话中找到这一颗心么?

很不幸地,云舒的这个暑假又“被小众”了一把,除去回老家的日子都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完成固定量的作业之后,他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玩游戏、看闲书、莳花弄草,吃吃喝喝,或者就只是在地板上走来走去,在床上滚来滚去。我也很少打电话给他,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不随便打扰也是种尊重。

让我没想到的是,有几次下班回家,阳台上的衣服已经收进来并且叠整齐;在最热的那几天他会在我下班前打开空调,让冷气一直吹到厨房里,据说是为了防止我做饭时中暑。这些举动都让我相信,和自己在一起的这一天他没有白过。

社交的能力,开阔的眼界,待到成年后再去培养并不会晚,留一点新鲜感给人生也不是坏事。但你说可以等孩子长到20岁30岁再来锻炼独处的能力,我只能说祝你好运,否则,他的人生将永远被人群裹挟,被孤独驱赶,被他人左右。

一个人最大的成长,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熬一份清净,留一分真心,不是急于去诉说什么,获得什么,而是先找到自己的准心。否则,生命会像阳光下的浮尘,终其一生都不知为何飞舞。

 

道道专栏
做过6年记者,后改做企宣,工作教子两手抓。小儿云舒刚上小学,不爱卡通爱国学,妈妈也在伴读的道路上温故知新,更觉任重道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