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吃不饱”的学生竟然都去了这所主打个性化的学校,它还是哈佛妈妈的选择!

即使在秀木成林的上海,Victoria和Tino依然算得上是同龄学生中优秀的那一批。6年级的他们,有会四国语言的,英语甚至达到了12年级的水平;有热爱科学的,已在国际学科竞赛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他们还在音乐、艺术、运动中涉猎广泛,小提琴、长笛、桥牌等都是他们的拿手项目。

曾分别就读于上海顶尖民办学校和知名双语学校的他们,却在两年前先后转入了位于上海周边昆山地区的一所双语学校。每每说到此,Tino的妈妈总是笑道:“朋友都说‘偌大的上海,难道你找不到一所满意的学校?’”抱着同样的疑问,我们与两组家长深聊了一番,竟然发现——上海好像真的找不到这样的学校!

文 | Stella 图 | 受访者提供

转学的原因两组家庭不谋而合,均是觉得原来的学校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学术需求,也无法做出更多个性化的改变;转学的过程异常相似,相较于大多数学校采用的笔试+面试,这所学校从能够让孩子体验真实课堂的试听课开始,到学生与学部校长就课堂感受的交流,再到家长与学部校长理念是否相合的对谈,不以成绩论英雄,“以人为本”的做法瞬间俘获了两组家庭的心,因此他们都仅仅看了这一所学校,就快速做出了转学的决定。

当然,最打动他们的一定是学校能够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两年多的实践过后,两组家庭都欣喜万分:灵活的机制不仅保证了孩子的学术需求,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校给予学生的留白竟推动了他们的自驱力。与此同时,学校没有忽视学术外的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以某位家长曾打过的比方来说:“昆山华曜就像是一个外企,给人感觉透明、稳定、系统化,学校的管理让人特别满意。”

Victoria(左图右一)和Tino

Victoria和Tino到底是如何在昆山狄邦华曜学校(原昆山市上海华二学校,以下简称“狄邦华曜”)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的?两年来他们获得了哪些成长?

 

01

不求高分求挑战


过去,菁Kids曾多次实地探访狄邦华曜,按照各科目学习程度进行走班授课的“一生一课表”教学体系我们已然非常熟悉。即便如此,高阶班的授课进度仍然很难跟上尖子生的学习进度。

Tino妈妈解释道:“K12框架下的小初教育,尤其是国际课程,其实是相当简单的。Tino每年都参加美国大考,考试的成绩会高出美国同龄学生几个年级,而学校里比较优秀的学生都能达到这一水平,所以一些学生确实会存在‘吃不饱’的问题。”

来到狄邦华曜后,Tino跟着高阶班上了两个月课,依然认为自己能够挑战更高难度的课程,妈妈随即和学校反馈,“没有想到的是学校的反应会这么快”:

学部校长立马召集狄邦教育集团的学术专家开会讨论,专家们随即走进Tino所在的班级观察他的课堂反应,安排测试以评估他与同班学生的差异以及他较为擅长的科目。“学校在想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还是很慎重的,绝对不是我们想学难的东西就给我们难的东西,这是我觉得学校很专业的地方。”Tino妈妈评价道。

最终,学校认为Tino在英语和科学方面学有余力,将Tino课表上这两门课程的难度调高了一个年级。

Tino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课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Victoria身上,获得美国AMC全球前5%、澳洲AMC全球前3%金奖、英国JMC全球前6%金奖,熟练掌握英语、西语的她也在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学科上迎接着更高难度的挑战。

Victoria妈妈还细数了更多她眼中狄邦华曜所提供的个性化体验:

01

学校给予了Victoria更多自修时间进行拓展学习,由图书馆老师陪同签进签出。同时,导师会跟进学习计划,了解她每周想要完成的任务,并在周五放学前检查她所取得的进展,从而在这段可以自由规划的时间里有指导地培养她自我管理的能力;

02

与此同时,图书馆的资源均向学生开放。Victoria时常在可汗学院打卡学习她十分感兴趣的物理和生物课程,结合校内知识点进行课外拓展,这段看似空白的时间实则大大丰富了Victoria在校内的可学性;

03

准备竞赛时,中学部的数学老师总会与Victoria进行沟通,对错题难题耐心答疑,并对未来学习规划提供专业建议。在得知Victoria对应用数学十分感兴趣后,还分享了数学建模类原版书籍,让她得以在喜欢的领域有更多探索空间;

04

课后作业同样个性化十足,不仅在基础版试卷之外为尖子生准备了加强版试卷,而且在某些项目上十分重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追求。

Victoria的妈妈分享了一则小故事:老师曾布置过一份关于元旦的小报作业,Victoria看后认为虽然主题恰合时宜,但从小到大做过太多类似的手工小报了,她便发邮件与老师沟通:“我有新的想法,我正在读小说《1984》,是否可以将我的读后感做成PPT,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老师立刻回复了邮件,对她自主学习和主动沟通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并同意了Victoria按兴趣进行学科探索的想法。

在和两组家庭采访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狄邦华曜的老师们处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成长和探索空间,这便是个性化的最好体现。

如果留在原先的课堂,孩子或许可以一直拿满分,但她来到这儿不是为了一个好分数,而是为了接受更多挑战,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新的技能。

——Victoria妈妈

 

02

自由推动自驱力


Tino的父母曾分别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接受过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他们认为:“尽管中国学生是十分努力的群体,但当和美国高校里同样顶尖的学生一起学习时,美国的学生仍然比中国学生拼多了。”他们认为“归根结底原因在于自驱力,人家是真正热爱才为之努力”。因此,Tino的父母很早就放弃了“学习第一”的目标,转而将目光置于自驱力——这个需要父母和学校花心思培养的抽象素质上。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会为Tino选择狄邦华曜的重要原因之一——寄宿制。狄邦华曜给予了Tino第一次寄宿的经历,在每天叠被、倒垃圾、检查龙头是否关紧的一系列简单却很难在家里发生的动作中,Tino逐渐有了管理自己生活环境的责任心。

宿舍环境与生活技能课

同时,学校给到了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规章制度所培养出的责任心打配合,在松紧有度的空间中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热爱。Tino妈妈深感:

原先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英美会有那么多boarding school,直至我看到了Tino在寄宿生活中的成长。寄宿不仅非常锻炼孩子,而且不“费妈”,能大幅度减少家长们不必要的焦虑。

Tino(右一)的晚自习

Tino从小就热衷于研究军用交通工具,自由时间里,他时常照着飞机和军舰的模样捏些橡皮泥,针对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比如“为什么要用这个零部件”“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的形状”,他便会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有时,他甚至会跑到老师的宿舍,与他们聊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我很惊讶,因为一般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挺害怕和老师沟通,他却愿意主动分享。不管是自主探索的能力还是自信心和沟通力,这都是在学校给到的空间中不经意发展起来的。如果分分秒秒都用去学习,是不可能培养出这种能力的。”Tino妈妈说。

这就是狄邦华曜令家长们十分惊喜的一点:在留白中推动着自驱力,为学生创造空间向热爱的方向前进。

课堂上,为帮助孩子们找到兴趣并爱上学习,老师们同样致力于打造非常多有意思的PBL项目。Victoria的妈妈时常与周边的朋友交流各自孩子的学校与学习,对比了一圈后,她认为狄邦华曜的PBL项目胜在两方面,一是极其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结合,以她的话来说,这关乎学生“聚点成面”的能力,二是项目给足了学生自主空间。

她随即给出了一则实例。

在Victoria的科学课上,老师提出了命题:

假如你身在洪水泛滥的地区,你会如何设计能够抵御洪水又在经济预算之内的救生屋?请做出模型。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没有框限调研模式的基础上,孩子们的设计充满奇思妙想。老师还特别为孩子们带来了抗洪实验——在家用充气泳池中用泡沫灭火器模拟洪水水流的冲击,从而验证成品的抗洪能力。有趣的实验不仅让孩子们“玩”得过瘾,更是在实践中学会了分析与反思的能力。

此外,学生们还需提交一篇调研小论文,阐述设计理念,以及成品是否处于经济预算之内。学生们还可以附加额外章节,比如有的小组在屋子顶端安置了太阳能系统,以防灾害过程中断水断电的突发情况,也有的小组在救生屋旁设计了一艘小船,以应对无法外出的情况下遭遇的食物短缺。

一次科学课的PBL应用到了数学和工程学概念以及环保理念,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汇聚成“面”无限延展,跨学科的先进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老师在PBL项目中给到的自主空间更让Tino妈妈观察到了孩子愿意为其付诸的额外努力。比如,在一次设计“可持续性社区垃圾站”的项目中,Tino在已经完成汇报PPT的基础上,鼓励队友一起在Minecraft中将模型立体地设计出来,给老师和同学更可视化的体验。于是Tino教会了他们如何在游戏中编程,最终耗时四个小时打造出了成品。“在这一过程中所培养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力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中不知道有多重要,日常点点滴滴里培养的这些基本技能,我觉得狄邦华曜做得很好。”Tino妈妈说。

PBL项目——Advocacy for Animals – Learning to Give,一个基于同理心的跨学科项目,帮助学校所在地区苏州动物保护协会(SAPA)的狗狗收容所。

 

03

学术外的发展需求


在与学部校长Zoe和学生导师负责人Cici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狄邦华曜全面又柔软的另一面:尽管尖子生们在学术方面展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但学术之外,学校仍照顾着十几岁的孩子在自理能力、心理健康和技能发展方面的多样需求。

Zoe校长介绍道,为尽快让新生适应环境,学校会安排一个学生作为小伙伴,带着新朋友迅速融入群体中,心理老师也会定期进行回访。同时,招生部老师还会同家长展开工作坊,解答对于新校的疑惑。通常,两个礼拜的过渡期之后,新生家庭都能很好地融入狄邦华曜的校园生活。

家长工作坊

为了时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及生活技能的发展,狄邦华曜从五年级开始采用导师制,导师均为同一年级的学科老师,各带领6~8个孩子,在每天课前8:20与课后4:15留出20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

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挖掘闪光点和进步方向、定向与各学科老师和家长沟通之余,导师们时常会安排一些针对心理健康与性格发展的内容主题,比如校园霸凌、共情能力等,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社交发展;有时,导师会精心准备许多食材和工具,利用早晨时光带孩子们做一顿丰盛的早餐,随后一齐享用。小小的活动在给予温馨感的同时也推进了孩子们的生活能力。

小学部导师时间

今年,导师制还推出了一项广受家长好评的新措施:将每位导师在学年之内负责的大型校园活动交给学员们负责,以高年级学生的姿态积极参与校内活动。

以刚刚结束的新学年音乐会为例,从邀请函、节目单的制作到迎宾、主持的执行,学员们聚在一起思考了一场音乐会所要做的所有幕后工作,并自发认领了相关任务,而Tino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成为了这场活动的主持人。

之所以出乎意料,是因为在大家的眼中,Tino算不上是一个能够坦然走上舞台的外向孩子,也正是因为发现他在这一处仍有进步空间,导师特地把橄榄枝抛向了他。思考了一会儿,他决定踏出舒适圈,迎接挑战。

最终,音乐会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Tino的妈妈更是在朋友圈颇有感慨地写道:“在这方面一直都很怂的小哥,这次竟然愿意挑战上台主持,我都激动死了,换作两年前他一定会拒绝的,终于静待花开了。”

“个性化不是只关注孩子的优势,在发现短板之后也一定要补上去。”Zoe校长说道。相较于大多数学校里“谁行谁上”的传统,狄邦华曜愿意以一个全校师生家长汇聚的隆重舞台让不怎么擅长的孩子尝试并挑战,实属难能可贵。

真正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的个性化无疑让每个孩子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但狄邦华曜同样重视学生的幸福感。如果要问学生们什么时候最快乐?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是高度统一的:每天放学后的Life Block延展课。每天3:30—4:20,学生们能在多达130门的海量课程中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

狄邦华曜一学年有3期选择延展课的机会,一期最多能选4门延展课。试想一下,从1年级入学到12年级毕业,所有的延展课学生们都能尝试一遍!Victoria从9月第一期选择了飞盘、模型制作、Ucode编程三种课,在这学期选择了编织、网球和漫画,试图在忙碌的学业之余找寻片刻的宁静,投入自己喜爱的手工之中。

我们在延展课课表还看到了西班牙语、法语和日语的二外延展课,语言的学习较之其他延展课有所区别,针对其日积月累的特性,学校将所有语言类延展课的学习周期都拉长至一学年,而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这也让很多对语言学习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去发掘自己更多的潜力。

Tino的“爱乐团”延展课和Victoria的创意针织工艺延展课

虽然菁kids已实地探访过狄邦华曜多次,但毫无例外的,每次我们都能有新发现。K12校园丰富的资源和充沛的师资,将个性化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如此亲近的师生与家校关系中,学生们的每一个需求、每一处细小的闪光点,相信都不会被错过。


3月18日

昆山狄邦华曜学校

邀您和孩子一起体验真实课堂

深度了解教育理念、师资力量、课程安排、个性发展、能力培养…

学术培养体系(Academic Program)

学生发展体系(Student Life Progarm)

多角度精彩呈现

扫描海报或点击阅读原文

立即预约校园深度体验日!

昆山狄邦华曜学校

现已推出

 全新奖学金计划

扫描海报二维码

立即申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