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妈妈的一次“即兴留学”,女儿成了小学霸,妈妈抽空读硕士

晓冬带着女儿到法国尼斯上学,就是一次“说走就走”的即兴操作:

放下国内平稳的工作,回到曾经留学的国度归零重启;

5岁女儿没有丝毫法语基础,开学第二天直接插班当地小学;

毫无过渡期,4月决定,9月抵达,落地后安置新家与陪读生活同步双开…..

5年后,女儿即将升入初中,自己也完成了一门硕士课程。

在聊天中听她将这些年的经历和感想娓娓道来,清晰地展开洒脱、果敢、行动派这些标签背后的思量与心得。

文 | 巫拉拉 图 | 作者提供、unsplash

#0 1#

家住寸土寸金的海淀学区,晓冬并不是传说中斗志昂扬的“海淀妈妈”,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比较随性,并不是走一步想十步的那种人”。

虽然她也跟风给女儿报了一些常见的早教课程,但大多都基于启蒙的尝试,只要女儿明确表示兴趣不大的,晓冬也就适可而止。

晓冬的丈夫是法国海归,夫妻两人对国外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理念,都有深刻且一致的认知。

随着女儿逐年成长,渐渐到了所谓关键的“幼小衔接”关键时期。

那一年,晓冬随波逐流地给女儿报了学前班。天性比较沉稳的女儿,也渐渐展露在学习方面的天赋,识字、拼读、算术的成绩都属班里优等之列。

但是,随着每日循环往复的抄写背默,和家长必须助一臂之力的视频作业,以及身边鸡娃案例的频繁输出,让晓冬渐渐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样的教育和生活更适合孩子和自己。

晓冬询问了专业人士——丈夫的姐姐,体制内的一名小学教师。姐姐用第一手的经验预告了在竞争裹挟下,孩子及家长将要面对的必经之路,那时,”内卷“这个热词尚未普及,但晓冬已经觉察到隐隐的焦虑。

晓冬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件真正促成了最终的决定,也许是出于天性的喜好和向往,也许是出于留学多年的观念和情愫,她开始认真考虑让女儿出国念小学的可能性。

从念头产生到付诸行动,晓冬表现出与其慢热个性截然不同的风格。

家中长辈的顾虑,来自朋友的善意提点,都在晓冬与丈夫态度鲜明的有效沟通中,得到了和谐的回应和共情。

但同时,晓冬也知道,这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事,更是一个关乎女儿成长的决定。

女儿乐乐的性格比较内敛,此前也并没有出国的经历,只是在家中时常听到父母说起在法国读书的有趣往事,也会指着家里一些从法国带回来的摆件问这问那。在她幼小的认知中,那是个有着优美景致的遥远国度。

晓冬开始用试探性的语气与女儿谈及法国念书的事情,没有加上孰优孰劣的引导,也没有非此即彼的选项,连她自己都没想到,5岁的乐乐带着懵懂和好奇,说“妈妈,那我们试试吧。”

#0 2#

那就选择一个优美的圣地吧。

尼斯,蔚蓝海岸让世界倾倒,四季均在阳光与海浪中安然欢欣。一个远离都市恶劣气候的梦幻美城,无论从心灵上或现实中,应该都是理想起点。

怡人的海风树影,让女儿在抵达之初就惊奇赞叹,大大消减了对陌生之境的不安。

在女儿入学的选择上,晓冬充分平衡了感性与理性。由于在国内最终明确意向已是当年的4月,已经错过了尼斯当地私立小学入学申请时间,距离公立学校截至申请的7月也时间无多,所以晓冬就迅速锁定了当地几所口碑不错的公立小学。

除了对街区环境、治安保障、居民构成、设施福利等因素的条分缕析,她还对学校的教育氛围、历年口碑、学生家庭背景都作了充分的筛选比较,最终敲定了位于尼斯市西米埃兹区的一所公立小学。

和大多数国内家长一样,原本晓冬也计划着先让女儿读一年的预备课程,来一次跨国的“幼小衔接”,至少让她能掌握基本的口头交流。

虽然自己在国内也曾担任法语老师,但是从未对女儿有过正式的言传身教,出国前,女儿所掌握的法语仅有”您好“”谢谢“”再见“三个单词,以及简单的一到十的数字,再无其他。

小学校长用坚决的态度否定了她的打算。

校长说:“根本没有必要。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他们本身来上学就是为了进入真正的校园学习,学习他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女儿是校园内唯一的亚裔学生,完全没有个例参照,带着半信半疑,在校长的坚定下,晓冬决定放手试试。

晓冬带着女儿在开学的第一天抵达尼斯,第二天就牵着女儿的手把她送进校门。

原本担心女儿会重演幼儿园第一周分离焦虑那一幕,没想到女儿虽然带着紧张的怯意,但没有哭,在老师的牵引下走进了校园。

接下来的一周,每天放学,晓冬都会向老师询问女儿的在校情况。

老师反馈课间确实有时会发现乐乐自己一个人在掉眼泪,但是老师会第一时间上前安抚,同学们也很主动和她说话,哭泣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那段时间,每天回到家中,晓冬会特别注意女儿的举动,用充足的时间和她聊天,也用充分的心里建设等待她是否会将紧绷的情绪宣泄。

事实上,女儿没有强烈的抗拒,她反复表达的最大烦恼就是“听不懂“。

让晓冬放心的是,乐乐每天都会告诉她,同学们都很热情,经常主动围过来和她聊天,也会牵起她的手邀请她加入游戏,或者带着她在校园散步。

在这样的氛围中,女儿逐渐完成了从语言不通到自如交流的进阶,自然而然地融入全新的集体,全新的国度。

#0 3#

尊重个性的施教理念,张弛有度的学习体系,这些都是晓冬从女儿真实的校园生活中真切体会的。

每天早晨,学生们8:30到校,老师从回顾前一天的内容开始一天的课程。

小学阶段由于上课内容相对轻松简单,每节课时持续的时间较长,约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中午11点半开始午餐,午餐后1点半开始下午的课程学习和自主阅读,一直持续到4点半放学。

大多数小学每周三都会放一天假,或只上半天课,因为教育部门认为,连续上五天课会消磨孩子学习的热情。

同样的观点也体现在假期安排上,平均每上8周课,就会休两周校园假期或公众假期,据说这也是基于相关的研究得出的最佳学习周期规划。

在课后作业方面,据晓冬介绍,一年级时完全没有作业,从二年级开始,课后会布置一两道学科的题目,余下便是自主阅读。

对于阅读的要求是逐年提升的,从初期的书单推荐,鼓励孩子交换读物,到后期的读书笔记撰写及心得分享,再到五年级时的小组协作课题,以及自拟题目的个人演讲。

演讲,是晓冬特别赞许的学习形式。

五年级的孩子会被要求进行独立完成的presentation, 先是向老师申报自主命题,命题通过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搜集资料完成讲稿,并要制作成PPT,最后在班级里进行20-30分钟的演讲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阅读理解、信息搜集、逻辑梳理、语言表达、图文呈现及公众展示能力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法国前教育部长雅克兰曾说,“音乐之于心算,戏剧之于阅读,造型艺术之于几何,不无受益”。

在晓冬女儿的整个小学阶段,这些素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也得到充分体现。

每个学期,学校至少提供两三门的文体课程,如游泳、网球、戏剧、马术等,冬季,高年级的同学由老师带领着,到专业的滑雪学校进行为期两周的滑雪训练。

这些课程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发掘专才进阶特训,而是为了丰富体验,启发潜能。

除此之外,老师还会经常带着学生到市区的博物馆、艺术馆参观,用真实的见闻开启学生的心智。

也许国内那年的学前班起了作用,中国学生在基础学科的优势不容忽视;初期妈妈的课后辅导也功不可没;再加上女儿本身有好学的个性,当破除语言障碍后,从二年级开始直到今年毕业,乐乐的学科成绩一直稳居班中第一!这对于晓冬无疑是一种惊喜和欣慰。

在女儿偶尔未得满分的时候,海淀妈妈潜藏的好胜心略微“作祟”,她要求女儿对于基本的知识点应该做到无一错漏,女儿”狡黠“地选择了法国老师的观点,“只有犯错才能真正掌握。”

#0 4#

说到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晓冬坦言,这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别人眼中的“说走就走”,在现实中其实涵盖了能力范围内的预判,见招拆招的勇气,以及身兼数职的压力。

刚开始的一两年,大都是晓冬独自一人陪同女儿生活,既要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帮助女儿融入环境和跟进学习,又要忙碌于各类证件手续的办理、家居设施的安置,以及和国内事务的对接,同时开启多线程操作,在心力和体力上都是不小的考验。

后来一切逐渐安顿下来,国内的家人也间或到法国一起生活,再加上海滨城市的慢节奏,她便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轻微“社恐“的晓冬并不热衷于拓展交际,只是和投缘的几位法国家长经常在接送路上聊上一会,或者不定期地参与小范围的家庭聚会。

由于居留政策的限制,晓冬并无法在当地就业,多出来的时间,晓冬开始规划回归校园,再次实现自我突破。

已经拥有法国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的她,决定充分利用近水楼台的先机,“就近入学”再修一门对外法语教学的硕士学位。


教学课时安排是比较灵活松散的,这也免除了晓冬对不能兼顾家庭生活的顾虑。

但两年的全职学习对于“高龄”学生来说,确实挑战不小。课程以理论知识居多,每当课后温习尤其是紧张的备考阶段,晓冬都在感慨“真的不能不服老”,年轻时出众的记忆力仿佛一去不返,使尽浑身解数背默抄写仍觉困难。

所幸的是,在家人的理解和分担下,努力的晓冬仍然如期完成了学业,拿到了人生中第二个硕士学位。

这是陪女儿到法国读书后锦上添花的美好收获。

#0 5#

每逢假期,一家人都会带着完全无课业负担的女儿周游度假。用晓冬的话说,就像法国人一样,换个地方呆着放空。

对于未来,晓冬依然秉持着重眼前,她认为规划好每个当前的事情更为实际。

刚刚完成了女儿私立初中的申请,自己也着手开展线上语言教学的工作,母女俩又再次默契地站在了各自的崭新起点。

在认知和历练的沉淀中保有单纯的好奇,在双向的理解中顺从自己和孩子的本性,以果决的行动克服猜想的设限,以积极的探索明确多元的选择。

这就是我从晓冬身上得到的启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