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惧怕的故事,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文|朱古力
图|网络


这个春天,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人类生命的无常凋零二者并存不悖。

我们旁观了俄乌战争、目睹了MU5735坠毁、眼见罹患哮喘的护士和老人在防疫期间病亡……从宏观到微观,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在给人以警示:生命脆弱而无常,死亡纵然令人恐惧沮丧,却是任何人都无法绕开的人生必修课。

对于“死亡”这一话题,东方文化里一向忌讳,但如果你用心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露出对它的困惑和关注。

不管成年人如何小心避讳、顾左右而言他,都无法真正抑制住他们的求知欲。纵使他们从你忌讳的态度里明白了此事的可怕与不可言说,或许他们不明说出来,但心灵的地震却在地表之下悄然发生。

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意味着什么?

正值清明,被笼罩在疫情干扰下的我们,不妨借助电影这一柔和的方式,走进别人的故事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令你又哭又笑的剧情中收获温情、得到治愈。

 

“人生除死之外无大事”


“你把我外婆送哪去了?”

这个打扮酷似哪吒、名叫武小文的小女孩,追着带走她外婆的朱一龙不断质问,得不到回应,就耍赖咬人。年幼的她无法理解,只是像往常那样睡了一觉,怎么外婆就再也不起来,继而又消失不见了。

而面前这个剃着板寸、戴着大金链子、穿着花衬衫、大裤衩,一改往日荧幕形象的朱一龙(影片里他叫三哥/莫三妹)显然没什么耐心。他被缠得不耐烦了,一股脑把关于死亡的残酷真相倒豆子似的摆到女孩面前:

“你外婆被烧了,变成烟了,飘到天上去了,不见了,消失了,你以后再也见不到她了……”

才五六岁的孩子,盯着火葬场的大烟囱,嚎啕大哭起来。就这么一瞬间,她被迫长大,被粗暴地进行了一次残酷又现实的死亡教育:死亡,就是结束,就是再也见不到了。

或许你会责怪三哥的粗暴,可是,从小就跟着父亲老莫在火葬场摸爬滚打,长大后顺其自然继承了殉葬师身份的他,早已对生死见怪不怪。就像他对父亲老莫说的:“我跟她那么大的时候你都教会我给死人穿衣服了”。他意识不到接受至亲死亡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有多么残酷。

三哥对父亲的这句抱怨,也从侧面揭开了他自己曾被粗暴对待的童年,以及他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与不理解。

而他打小在内心筑起的高墙和坚硬外壳,在遇到小文的那一刻,出现了裂缝,让温暖的阳光有了“钻空子”的机会。

一个”混世大魔王”,一个“暴躁小哪吒”,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场死亡被命运之线牵引到一起。而最终使得他们互相治愈、产生亲人般联结和深情的,则是他们身上共有的善良、天真、赤诚,以及在表达爱时的笨拙。

片中,催生二人父女般情谊的一个重要情节,是三哥在医院里寻找生意:一个女孩在医院因病去世,为了说服女孩的父母把丧礼交给他来筹办,三哥拉上小文假扮自己的女儿,谎称自己完全懂得为人父母失去女儿的悲痛和不舍。

处理棘手遗体、办起送葬的丧礼,三哥无疑是专业的,但在丧葬行业想受人认可与信任,只有专业断然不够,更需要一颗真心。

当三哥和小文组团完成一次次令人啼笑皆非的丧礼后;当三哥认真地告诉小文,外婆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一直看着她;当三哥险些弄丢小文,两人在潮湿的武汉街头泪眼相对时,他们都被赤诚的真心治愈了。

“我的爸爸叫莫三妹,我住在延江市雨花区槐安路73号上天堂,我不会丢的……”

人生,是生与死之间的一段路。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爱好……则是我们“人间一趟”的羁绊和牵挂。

把死亡的沉重藏在笑声之下,便是《人生大事》这部电影给人以启示的最精妙之处。

原本按照计划,《人生大事》该在这个清明登陆各大院线与大家见面,但由于疫情的影响,上映计划被推迟。

很期待解封的那一天能走进影院,体味片中人生的悲欢离合,但以目前的条件,我们能做的似乎只有“等待”。

但又或许,我们可以重温14年前感动了整个世界的同题材日本经典电影——《入殓师》

 

“死亡是一扇门,

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同样是从东方人的视角探讨“死亡”,同样将目光聚焦在殉葬行业上,可以说,《入殓师》和《人生大事》在不少方面充满了相似。

但不同在于,《人生大事》不论从画面色彩还是故事情节都带着浓郁的市井烟火气,场面鲜有仪式感和唯美感,主人公也不经美化或神话,他只是如同所有小人物一般,在殉葬业的行当里讨生活。

而《入殓师》在对死亡的形式呈现上,那种极具日本文化传统美的仪式感,让死亡如同樱花飘落,带着一种自然的诗意。

对比之下,后者似乎略显做作,但它并不妨碍观众走进人物,并被其中的真挚情感打动。

失了业的大提琴师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误入了纳棺行业,成为一名为死者整理仪容、收殓入棺的“入殓师”。

他因第一次见到腐烂的尸体而呕吐,他因恐惧死亡而萌生退意,他因妻子的排斥而深感懊恼。但当他一次次接近死亡、了解死者背后的动人故事,见证生与死、爱与痛的汹涌情感后,小林渐渐理解了这个职业的尊严。

刚刚丧妻的丈夫,责怪小林和社长的迟到,一句“你们不就是靠死人吃饭的吗”,折射出整个社会对殉葬行业的歧视与偏见。

然而,社长认真地为逝者擦拭、更衣、化妆,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死者的体面。静谧无声的温柔牵动着悲伤情绪的暗涌,在他的一番操作下,已经冰冷的遗体重新焕发生机,变得栩栩动人。

当社长细心询问逝者生前最爱的口红,茫然无措的丈夫才幡然醒悟他对妻子一无所知。

而这位妻子此刻的美丽,是家人们多年来都忽视的模样,但也正是她最开始出现在他面前的样子。仪式结束后,丈夫追出来道谢:“这是她一生,最美的一次。真的,特别感谢。”

静观了整个仪式的小林肃然起敬,他终于明白,入殓师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重塑遗容,更是唤回生者遗失在时间长河中的爱意与美好回忆。

另一位生前钟爱男扮女装的跨性别者,从未得到过父母的接受和理解。

跪坐在孩子的遗体前,母亲默许小林为孩子化了一个女儿妆。

父亲终于愿意仔细端详孩子带着妆容的脸,他追出门向小林表达了感谢。“虽然穿成了女孩样,那小子也还是我的儿子。”

世俗的偏见在这一刻被打破,可代价却是一个生命的消亡。

电影里有很多让人发笑的片段,更不乏催人泪下的瞬间,然而更触动观众心灵的,是小林与父亲的和解。

对于在自己6岁时抛妻弃子、与情人私奔的父亲,小林始终无法原谅。当得知父亲已故,思忖很久的小林终于决定去接父亲,并以入殓师的身份为父亲做整理。也是这时,他发现了紧握在父亲手中的一颗石头,那是当年他和父亲一同在河滩拾石头时,他送给父亲的石头信。

小林留下了那枚石头,把它轻轻放在怀孕妻子的肚子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三代人完成了极具东方文化式的血脉相承。

当久石让谱写的Memory奏响时,恨与怕悉数消解了。生者对逝者的缅怀,逝者对生者的期盼,生者对生者的等待与祝福,构成了人生的全部美丽章节。

结语


在我们的人生教育中,“破冰”说你好的技巧学了很多,却几乎没有人教过我们“告别”这一课,因此人生中的大多数告别,都来自强硬的被动接受。

比起对未知恐惧的忌惮和抵触,我们更需要懂得,在结局注定的人生旅程中,对爱人感恩、为梦想拼搏、与自己和解、坚守本心,都能让我们人生丰富而完整。

只有认真活过每一天,才能在死亡来临之时,无悔地道一声“再见”。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