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爆火,但谷妈这碗佛系养娃鸡汤我真的干不下去了

2022年的春天注定属于“天选之女”谷爱凌,自她夺冠后,没有几个人的朋友圈不被她的消息洗礼过。我们一边仰望星辰,一边议论:到底这样的小孩能不能被培养出来?如果可以那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文 | 山抹微云 图 | 网络

很多人关注到了谷爱凌的一个教育细节——海淀黄庄补习班、奥数。

你看,奥数根本就不是“原罪”,奥数和海淀补习班耽误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不会泯灭小孩学数学的兴趣——谷爱凌不是依然对数学感兴趣还想继续深造嘛?

不仅是奥数,人家生物、物理、思维、大语文全部都在海淀刷过,各个不拉,此刻想来海淀补习界的“团灭”好像有点冤。

海淀黄庄此时却又一次被大众关注,并悄悄引发“同情”。

我一同学仔细看过谷爱凌的事迹后,长吁了一口气,她卸下了一个不小的思想包袱。

一直以来她都是坚定的热血鸡娃派,每天给小孩的学科辅导、音体美活动安排的满满当当,只有周末半天放空一下。

也像小谷同学的妈妈一样,见缝插针的让孩子换运动服、写作业。但其实,她心里偶尔也是忐忑的,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狠了?

孩子学习已经很好,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力气做到极致?到底图什么?太贪心了吧!自己很累,孩子也累。

现在她彻底释然了,既然孩子不反对,能推一把就推一把啊,在“时间管理”赶各类才艺班上,谷妈妈比自己狠多了。

其实看完谷爱凌各个版本叙述的成长经历后,突然觉得很困惑:

大家现在都知道了谷妈妈特别注重她的睡眠时间,每天必须睡够10个小时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说要13个小时。

小孩子多睡觉是好事,可光是这点几乎所有家庭都没法学起来——13个小时的话,早上7点起床上学,不得晚上6点到家就睡觉了?

更迷的是,三联还报道了这个可爱姑娘对声乐的热爱,因为没有时间,她不得不请一对一的私教学声乐到深夜。

这,一边要睡10小时以上,一边要学到深夜,怎么做到啊?只能第二天睡到中午了。

还有对“赢”的看法,谷妈妈说,从未想过孩子做出怎样的成就必须赢得比赛,享受过程就好,但另一方面,奶奶幼儿园起就开始教乘法口诀了,而且从小就教导她必须“赢”,数学要比要赢,其他也要赢。

平凡人想不太通的是,要成为世界冠军,没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媒体报道越看越迷惑,小谷本身是真正的优秀,她才18岁就如此天才耀眼,未来有辽阔的天地等着她再次书写奇迹。

迷惑的根本是在于,成功者的几乎所有成就途径都经不起倒推。成功本身就是件“成王败寇”的事情,只要成功了,再回头倒推哪一件事,似乎都可以佐证最后的好结果。

谷爱凌家是中美两国皆少见的一流高知+高净值家庭,不然无法承担起孩子昂贵的训练和探索多种爱好的自由;

再看看另一位天才少年、冰上王子羽生结弦呢?那是一个平民家庭培养抚育出来一颗明珠的故事,少年的比赛服甚至都是妈妈为了省钱亲手缝制的。

除了滑雪外,篮球、声乐、奥数、钢琴、芭蕾、骑马等等全要学好,中英文还都要双母语,这一浩荡的项目排期表,先不说要多少钱,光是安排它们,就会让一个普通妈妈和小孩坍塌掉。

遇到天才如爱凌,大获成功之后,全是耀眼的光芒。不成功,孩子学了个寂寞,教育专家们还要点评这种父母太过贪婪,要这个要哪个,你怎么不让孩子上天呢?

成年之后,生活优渥工作体面的小孩还要叹气,我家境良好,是第一代被狠鸡的小孩,最后也不过如此。

甚至一路顺遂,本身就是“别人家小孩”的TA们,可能还要来个“中年叛逆”,反思自己以前“微不足道的优秀”。

小谷同学大火之前,顺义妈妈的宇宙级鸡娃,还有大洋彼岸大湾区的华人妈妈们其实也差不多,并没少受到教育专家和各路神仙的批判。

还有被普通家长操作最多的“见缝插针写作业”。

据报道,在从家去美国太浩湖滑雪来回8小时的车程里,小谷一直以来都要抓紧把作业完成。

这好像完全违背了保护视力的宗旨,据眼科医生讲,普通小孩这么干上一学期,视力恐怕得急剧下降,戴眼镜是迟早的事。

在车上抓紧写作业的小孩成功了,我们会叹服这种精益求精的时间管理;如果在车上不写作业而是望着窗外欣赏美景,唱歌谈心的小孩成功了,我们也可以佩服这种帮孩子“留白”的大气从容。

其实怎么做都可以,只要结果是好的,最后倒推都能圆满。

现在推崇每天睡10个小时以上,是孩子全面发展的保障,曾经我们也赞叹天才明星们,和一届又一届奋斗者,他们见过洛杉矶2、3点的夜空,北京5、6点的太阳。

总讲妈妈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要甘愿充当孩子的司机、陪练、陪读、保姆、助教等,可是看看成功的孩子们,哪个不是拥有一个为了孩子活成了“一支队伍”的老母亲?

他们当中,谁的妈妈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妈妈放手去干自己的事业,忙自己的生活,也不必“为母则刚”,小孩又成长得光彩夺目,这种概率比碰到天才女孩谷爱凌的几率大不了多少。

如果要妈妈自己干得好,又要孩子好,一不小心又陷入了所谓的“家庭事业”怎么平衡这样专发给女性的难题中。

一个全心全意为小孩付出的妈妈期盼孩子成功,有点功利,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只要孩子最后成了,她们所有的谋划和付出都可以成为典范,不必为任何人评价为“没有自我”。

我曾经看过一篇讲亲子阅读和早教陪伴的教育热文,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一句留言说:

我们夫妻双方都是博士毕业留在三甲医院的大夫,每周看门诊、值夜班、查房,工作非常非常忙碌,几乎没有时间来做这些亲子陪伴的项目。偶尔不太忙的时候、休假的时候,也需要给自己放空一下或者好好睡几大觉。到底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教育该怎么办?我们该一个人辞职不当医生吗?生计怎么办呢?自己这么多年专业努力的结果也不忍心放弃啊。

如果是二十多年前,这种问题恐怕根本都不会出现。没有什么怎么办的!大人好好工作,小孩读自己的书玩自己的就是了。

现在教育小孩的花样太多,任何一项你随便拎出来,都需要父母精心布局花钱花心血。

任何一个推娃成就极致的案例,都可能被放大到全世界都知道,让有心无力、不能花心血协助子女的普通父母焦灼万分。

像这样实实在在混杂着生活的育儿难题,专家也只能轻轻回复说一句“言传身教吧,父母做好工作当孩子的榜样”。

但是光有榜样对大多数需要推一把的普通小孩而言远远不够,所以专家最后也得建议从“心”出发——实在有必要,实在心里放不下,就选择一个换岗位辞职之类的想办法吧!还是不忍心看着一位读到博士的医生为了推孩子而辞职。

现在流行的一类文章是“比你优秀的人却比你还努力”,看多了,自己都能给自己PUA了。

成功人士其实说什么都对,我们往往无法照学。

你想学他们,三更睡五更起?但其实这世界上,睡眠时间只是个统计大概,对于个体而言相差极大。

有的人天生是“少睡型”,只需要睡四五个小时,就一天精力充沛,而你这么办恐怕要猝死。

还有很多人拿谷爱凌自由式滑雪的成功怼“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这么危险的运动,中国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去的?

或者“我们家奶奶拦着不让孩子去滑雪”,这是多么落后的思想!不能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拖了孩子后腿。

真的吗?明明父母对子女安危的关切是天经地义的呀,极限运动危险很大,不让孩子学无可厚非。

不能因为天才少女的成功,就看不起为人父母的本能反应,只记得谷爱凌的金牌,却也别忘了小姑娘也曾经摔成过脑震荡。

热爱滑雪的车王舒马赫的还躺在医院里,让人揪心,还有我们至今怀念的柯受良以及徒步探险英雄余纯顺。

谷妈妈也说,从来不敢看女儿比赛直播,都是听说她正常落地了,落地就好,回来才能看录播。

我们敬佩谷妈妈和爱凌一往如前的勇气,和挑战人类极限的魄力,也充分理解普通人期盼安稳的退缩和保守。

虽然小谷在采访中说,中美两国同龄人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修图”,美国少年从不修图,那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大家相信自己本来就很美。

可是这两天出入电梯,看到小谷代言的海报,商家还是不顾小姑娘本来的美貌,依旧兢兢业业做了修图。

我们不仅希望孩子优秀,还在塑造她的完美。期待这波浪潮过去,不要再加码小姑娘的完美形象了。

谷妈妈其实也是个典型的美国湾区华人鸡娃的代表,钢琴、芭蕾、冰上运动从以前到现在,都是优秀华人家庭最热衷的培育项目,也不乏前赴后继的成功者。

争议了几十年,也不明白,湾区都卷成那样了,明明是彪悍有力,德智体美劳全都想要的鸡妈妈,为何媒体要吹成云淡风轻,看淡成败的佛妈?是传媒自我感动还是鸡娃丢人呢?

大概只有0.1%的人能够登顶天幕,成为璀璨群星中的一员,星空下的芸芸众生为他们鼓掌欢呼,能从中也能汲取点能量更好。

作为普通家长,鸡不鸡娃,怎么鸡娃,还是先了解自己,再充分了解自己的娃才能确定。

耐鸡的娃,在不让自己难过的前提下好好推一推;不耐鸡,那就多放手一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早就论证过,父母的教育作用其实非常有限,你根本不用跌入“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

哦,对了,往往跌入自责深渊的那个人是妈妈。到目前为止,小谷同学的成功之路上爸爸除了奉献良好基因外,还未见其他事迹呢。

写到最后,正好跳出来一篇三联的推送“当代父母如何不以孩子为中心”,作者是上海交大的副教授。

要择校、要学英语、钢琴、舞蹈、美术、大语文等等,家长怎么才能做到“不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呢?

还有必要做到么?你觉得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