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他们的工作是把更多人送进名校”,有问题吗?

培训机构盛极一时那会儿,不少清北毕业的高材生进入教培行业,用母校的金字招牌吸引大众,让更多中学生考高分进名校。国际教育圈也有类似的情况,牛剑大藤毕业生回国当起留学中介,为想进入世界名校的学生传授经验。

有人说:这些最聪明的脑袋不去做关乎人类福祉的事,一心想着赚钱,这是名校的耻辱!

也有人反驳:谁说考培教培留学咨询就没有价值?何况职业选择是个人自由!

职业选择实在是一个特别有讨论空间的话题,往小了说是个体志趣,往大了说就涉及三观了。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想从事某一行业需要做哪些准备?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体验和试错的过程。而家长们能做的,无非是创造条件让孩子打开视野,尽可能多地了解更多职业可能性。我们深入采访了三个校外职业体验和认知项目,它们在目标上各有侧重,但都能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提前感知职业世界。

策划 | 菁kids上海编辑部
文 | 齐琰、李佳莹、Carol
图 | 受访者提供、Unsplash


未来研究所


从“未来咖啡店”到“超级城市”

对小学生也友好的职业初体验

 

▼用一次360度的工作体验,打开孩子对职业本质的认知

你知道吗?在上海,没有一滴地沟油在餐饮业流通,哪怕是路边摊,因为有政府监管的专业回收渠道,而且这些废弃的食用油会被再加工制作成生物柴油,作为汽车能源再利用;

用可回收垃圾再生产而成的“海绵体”路面也正在广泛应用于上海的城市道路建设中,在台风等灾害天气带来强降水时帮助吸收地表水,同时还能净水、蓄水,储存的水作为景观水源或浇灌绿地二次利用……

这是未来研究所——一家青少年职业体验中心推出的“超级城市”系列课程中,有关环卫方面的课程内容。

据悉,这个系列的课程只要一上线就会被“秒光”,除了因为其内容贴近生活,能够加深孩子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未来研究所在设计课程时,会把孩子代入到相关的职业角色里,让孩子以“职场人”的身份去体验,了解该职业在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对职业产生全方位的认知,不仅是光鲜的一面,其背后的辛苦,甚至是风险,我们也都希望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有所感知。通过积累,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对某一职业或某一行业的深度认知。”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Kin向菁kids分享道。

拿PBL课程“未来咖啡店”这个项目来说,模拟开一家咖啡店,每个孩子在“创业之初”都是兴致勃勃的,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经过专业的经济学工具测算会发现,有些运营策略是亏钱的;

在“产科医生的一天”这个项目中,也有一个重要的医生分享环节。通过医生分享对这份职业的真实感受,让孩子们知道,在这个神圣的职业光环下,医生需要付出很多倍的辛苦,比如当同龄人已进入职场,医生还在读书;工作后加班是常态;从实习医生开始,晋升之路颇为漫长。

“回顾我们自己的经历,当初选专业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可参考的信息,一旦毕业后进入职场,就会发现所学的专业和想象的完全不同。而现在,我们有很丰富的资源可以支持孩子们去深入了解一个行业,那为什么不打磨一些真正对孩子在职业认知上有帮助的课程呢?”Kin说。

 

▼创编孩子读得懂的行业手册,不做企业课程的搬运工

把对一个行业的深入剖析转化成孩子能够接受的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课程最终能够落地,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

很多企业本身就有比较成熟的培训课程,但未来研究所坚持不做这些课程的搬运工,而是通过与企业大量的沟通与磨合,研发出既有深度又容易被孩子理解的、课堂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同时承载着企业文化的“职场培训课”。与此同时,未来研究所的课程研发团队还专门为孩子们创编了易懂的行业手册,并配置了专业的师资。

孩子们通过未来研究所体验过的职业种类非常丰富,从博物馆讲解员、体育赛事小主播、新闻媒体制片人,到私人财富规划师、职业赛车手、生物学家,还有室内设计师、摄影师、高端酒店运营者等。所合作的单位也通常都是该行业的领军者,如新民晚报、汇丰银行、丽思卡尔顿酒店、中国移动咪咕视讯等,除此之外,还得到了中科院巴斯德实验室以及上海市市容环卫局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推进“社工”项目,让社会责任走进孩子的认知

除了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职业,“社工”也是未来研究所正在大力推行的职业体验项目之一。Kin表示,推进这个系列课程的原因,是希望孩子们从小便能够对社会责任有所感知,对于特殊人群的关怀不只停留在心理包容和宣传的层面。

“用微光照亮微光”是未来研究所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一个社工项目。他们与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和腾讯、GAP等企业合作,为特殊青年的两个就业项目——咖啡厅和秀坊策划商业方案,一方面帮助他们实现创收,另一方面,让孩子们通过实际行动去真切地体会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未来研究所目前已经开发的课程主要面向小学和初中生,时长则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让孩子们从好奇心爆棚的小学阶段就开始进入企业去听、去看、去感受,去“研究未来”,了解各行各业的状况——这就是未来研究所希望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去做的事。

 


普华永道 You Plus Achiever Program


咨询界顶流打磨高中生创新教育项目

让真实商业世界触手可及

 

用1~2周的时间为客户打造一套创意宣传方案,并完成一份商业企划书——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是mission possible的吗?

2020年,“四大”之一的普华永道(以下简称“PwC”)旗下创新教育事业部就开设了一个名为“You Plus Achiever”的体验式教育项目,面向高中生,由来自普华永道不同业务线资深导师团队潜心打磨数月,集结商业和能力提升的学习系列,旨在为学生开展商业领域的职业启蒙。

对于计划出国留学,尤其是申请美国大学的高中生而言,通过课外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刚需”。商业项目因其复杂性而具有丰富的可探索空间,是培养领导力及“4C能力”(沟通、协作、创新和审辨式思维)的有效载体,很多面向高中生的商赛便由此应运而生。

与常规的商赛相比,“You Plus Achiever”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1~2周的时间,真的能刷新学生对商业世界的认知吗?为深入了解这一项目,菁kids来到PwC,采访了负责该项目设计和落地的几位老师。

 

▼沉浸式商业实训

事实上,PwC创新教育事业部最早开设的是帮助大学生跨越校园与职场鸿沟的课程。基于多年对CEO们所做的调研,他们发现,企业需求端和人才端之间存在较大的gap,需要一些培训项目帮助应届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学生思维”中跳脱出来,切换视角,转变做事的方式方法。

在发现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也有商业启蒙的需求后,PwC将课程向低龄方向做了调整:降低商业专业知识的比重,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项目分为Immerse(6天)和Commerce(2周)两种类型,聚焦公益课题策划和商业思维培训,学员最终需要完成一份创意宣传方案/商业企划书。

得益于PwC长期以来所沉淀的海量真实商业案例和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学员能在沉浸式的项目体验中习得相关知识与技能。为了让学生快速感知商业世界中的思维方式,熟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员们如同身处真实的职场,大家在合作中竞争,又在竞争中达成让客户满意的目标。

比如,You Plus Achiever曾与公益组织Hopeful Hearts合作,为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制作一则公益广告。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分工合作”“谁担任Leader”“怎么恰当地提出自己的建议”等一系列问题。

▼提升职业成熟度

实训开始后,面对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题,学生们时常会在苦思冥想后问“该怎么做”,其实是想寻求一个传统课堂上的标准答案,PwC的老师们将其称之为“学生思维”。然而,职场没有标准答案。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最终能否打动客户与观众。体验过后,学员们终将明白,一份出色的方案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来打磨的。

在跳出“学生思维”后,学员们将进一步学习商业技能。在两周时长的项目里,学员的任务是打造一份商业企划书。他们需要从零开始,在项目中思考如何将点连成面,站在战略层面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交付一份商业解决方案,这培养的是学员们的“结构化思维”能力。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员们会被分为若干组,每组4~5人。他们通常具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性格特质,有的学习IB,有的学习AP;有的擅长表达,有的执行力超强,有的则具有很强的领导力。从一开始时讨论分工,到头脑风暴时倾听他人想法并说服成员采纳自己的方案,非常锻炼学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一名女生还曾在项目结束后反思,自己应该更勇敢地去表达意见,而不是一味回避冲突。

除了沉浸式实训和真实案例分享,Achiever项目还有不少优势,如:资深导师团队都在PwC不同业务线积累了丰富的咨询经验,不超过20人的小班制教学,有一群同样充满学习热情渴望打开视野的优秀同龄人,等等。此外,在藏龙卧虎的PwC,学员还能与PwC的正式员工交流,这一分享环节同样让大家获益匪浅。前辈的分享能让学员看见实现梦想的希望,帮助他们找到未来的方向。

据悉,目前申请Achiever项目的学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已初步决定未来学习商科,前来体验该专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另一类则倾向于学习人文或理工学科的学生,希望通过商业实训来了解商业逻辑、拓宽视野,同时结交良师益友、体验真正的职业氛围,让未来的职业选择具备更多可能性。

 


TheNewProject


认识你自己!

选择专业前,需要一次

充满灵魂拷问的职业认知教育

 

媒体曾将迷惘的大学生称为“空心人”,“毕业即失业”近年来也成为了一种苦涩的调侃。为什么本应意气风发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会失去方向和目标?问题出在了哪里?

菁kids采访了TheNewProject认知教育(以下简称“TNP”)创始人任意君。任意君拥有十余年青少年教育经验,是北美认知科学协会、青少年和儿童发展研究会会员。

在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出国培训中心任职时,任意君发现这些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们,宁可把时间花在谈恋爱、打游戏、出去玩上,但就是不想上课、不想写作业。她在与学生的聊天谈心中寻根溯源,发现隐患早已在无形之中埋下。

而任意君和TNP正在做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6~12年级的青少年认识自我,发现核心优势,找到专业方向,从而获得持久的内驱力。6年间,她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选择的大学专业是重复的。

 

▼寻找内驱力,从认识自己开始

如果问一个孩子“未来想做什么”,几乎一半的人会一脸茫然,还有一半尽管能说出个大概方向,但一细问大都是因为父母的灌输。

任意君刚认识学生C时,他说以后想成为精算师。被问到为什么,学生C说因为想要高薪。但再进一步追问后会发现,他对精算师这一职业基本一无所知。

“我们不会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价值判断,重点在于赚取高薪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任意君对菁kids说:“那个学生告诉我说,他喜欢做菜,以后想开一家餐厅,邀请自己喜欢的人和朋友,一起享受生活。”

“高薪”是欲望,“做自己喜欢的事,和朋友一起享受生活”是需求,后者才是被挖掘出的真正内驱力来源。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任意君和她的团队们基于认知科学设计了一套教具卡牌,每张牌上写有一个价值观,例如“诚实”“正义”“财富”“舒适感”等,孩子将所有牌分成“最重要”“可有可无”“最不在乎”三类,几轮筛选,最后留下3张“最重要”和3张“最不在乎”,并说出原因。

随后老师布置给孩子思考作业。例如,如果你留下了“舒适感”的牌,那么你认为舒适感的反义词是什么?在舒适感的坐标轴上,你所处的位置是哪里?怎样更能达到舒适的目标?类似的“灵魂拷问”在认知课上还有很多。

自我认知中,还有很重要的一块是意识到自身的限制性信念,即孩子在外界影响下形成的观念。例如“这是女生喜欢的东西,我不适合吧”“我是女生,理科不好是自然的”“父母和周围人都这么说,所以我就这样做”……无论当下改变与否,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深入思考的习惯。

很多孩子每次上完课都感叹“感觉被掏空”,但也正是如此不断的深度自省,自我画像才得以一步步清晰起来。

▼成绩只是表象,核心优势才是竞争力之本

我们将孩子的长处和职业进行匹配时,往往会想当然。例如一个孩子数学很好,就认为适合从事金融行业;能说会道就有成为律师的潜质。

“同样是擅长数学的孩子,他们的核心优势可能是不一样的。”任意君向菁kids解释道,“之所以能有好的数学成绩,是因为勤奋努力善于解题,还是因为理解概念一步到位,还是因为有好的想象力甚至发散思维?这些点才是核心优势所在。”

例如学生C,他高中时在乐高社团担任社长,按一般思路,大家可能会想,他是不是应该走高科技工程类的专业方向?但实际上,他更擅长外联工作,管理运营才是他更擅长的。

如果孩子对自我没有足够的认知,没有产生过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优势是什么,而是一味顺着别人安排设想的道路走下去,那么当他遇到职业瓶颈时,倦怠与迷茫是一个几乎不可避免的状态。

当我们帮助一个孩子时,不再局限于“成绩好”“擅长某类活动”的表象,而是去寻找根源,找到核心优势,孩子便能有机会发展自身的潜力,从而实现“我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的目标,这正是任意君和TNP的初衷。

▼搜索匹配专业信息,认识大咖体验行业

在解释专业认知时,任意君说:“专业认知其实是一个确立自我认知,以及发展行动能力的综合过程,并不代表孩子未来一定要从事什么职业。

同样是计算机方向,可以分为硬件设计、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很多细项,美国大学甚至还会不断冒出新的跨学科方向,例如卡耐基梅隆的计算机生物学(Computational Biology)。

要认识到如此多的可能性,学生要做大量的搜索。从一个模糊的职业兴趣出发,反推有哪些大学提供相关专业,未来能进入哪些产业,哪些公司会招聘类似的岗位,他们各自的要求是怎样的,工资中位数如何……

通过专业引导而展开的搜索过程,喜欢戏剧的孩子认识到,未来成为商业制作人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原本以为工业设计就是和硬件打交道的孩子,发现其实游戏设计也是出路;想成为篮球训练师的孩子发现,非运动员出身的背景,也能找到相对应的发展路径。

既然已经通过专业搜索找到了行业地图,孩子们剩下的最后一环就是实践。在TNP行业顾问的帮助下,他们进入实习项目,完成自我探索,甚至有些孩子最后还将行业顾问发展成为了自己的人脉。

说回学生C的故事,通过TNP行业顾问的资源,他结识了上海米其林餐厅的法国主厨,对运营一家餐厅意味着什么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尽管中间还经历了很多“少年愁”、很多对未来的顾虑和纠结,最终还是遵从内心,申请了餐饮管理专业。做出选择后,这条路反而走得坚定起来。

全奖去往美国大学后,学生C坚持每年夏天飞回上海,到主厨的餐厅实习,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成了人生的转折点之一。大三时他毅然退学,拿着主厨的推荐信,重新申请进入位于里昂、世界顶尖的保罗·博古斯酒店与厨艺学院。

任意君曾去那里探访过学生C。当时他正在里昂的二星餐厅实习,从早上8点开始连轴转到晚上11点半;餐厅为了考验选拔人才,没有指派任何帮手辅助他经营副牌。虽然才20出头,但是C不仅一路坚持了下来,还出色完成了经营任务,获得了圈内的一致认可。如今,这位年轻人已经回到国内,成为顶级米其林餐厅的二把手。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个人阅历的不断增加,年轻人的未来方向或许还会发生改变,但重要的是,基于对自我的认知和专业信息的搜索,他们扎实掌握了一套从目标到行动的思维方式。

在采访中,任意君还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家境普通,本满足于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学生,有天突然打电话给她说:“我以前总觉得稳定的工作是我最想要的,你以前鼓励我要dream bigger我总觉得这不现实。但是现在我开始觉得我有新的想法了。我觉得我会站在世界开发者大会上,分享我的智能家居设备,我想帮助人们在不适宜居住的环境下,打造出完全宜居的室内环境。我觉得科技不仅仅是用来改变世界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人本身过得更好,更有尊严 ,更幸福。”

Dream bigger, never too late.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