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些问题,菁Kids深圳采访了三位国际化学校毕业生:Ailyn、Anna和Marie,她们分别从深圳中学国际部、广州NCPA美式高中和美国顶级私立高中毕业,三个不同的故事,试着从不同的视角提供对以上问题的解析。
在深圳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的她们,在升学路径上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每个人的个性又非常鲜明。
当她们谈到自己在高中时所接受的国际教育时,“自由”、“自我”、“未来规划”、“综合能力”是高频出现的词汇。
毫无疑问,拿到名校offer是表面上最容易看到的国际教育的“结果“,但在她们的讲述中,每个人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自我对她们来说是更大的收获。
从公立到国际,唤醒潜在自我
“国际教育是什么?”也许对于许多深圳的家长和孩子来说,认识并初步接触国际教育是非常偶然、也是“信息迟滞”的事情。
Ailyn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是中考考上深圳中学之后进入国际部的,当时在选择国际部时也不确定是什么,只是隐约觉得国际部具有国际化视野,可以提升自己的眼界,也是多元文化的接触,所以决定走国际教育路线。”
Ailyn的直觉没有错,当她作为毕业生再回顾自己的高中历程时,她用跟同校高考生的对比解释了国际教育带给她的影响。
在公立学校,高考生和国际教育生就像同处一个空间的两根平行线一样,虽然可以看到彼此在做什么,但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在课程上,高考生以刷题为战略,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被学校安排地满满的,他们要做的是在既定的框架体系之内完成考高分的目标。
而国际部学生除了AP课程的学习之外,还有非常多的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可以参加。
比如Ailyn参加了社会观察比赛 ,她敏锐地把握了“家暴”这个社会现象和话题,利用自己在写作、传媒、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与家暴受害者充分接触后,将他们的故事在媒体上呈现出来,用公共传媒的方式让“弱者”发声,让更多人了解社会对女性的不公,社会所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
Ailyn和同学关于家暴研究的报告
也许在不了解国际教育的人看来,这些活动是在“浪费时间”,但Ailyn是这样认为的,“以记者的身份深入了解家暴受害人群让我看到了传媒的力量,而且这加深了我对都市中不平等现象的理解,还进而延伸出了对性别研究的思考,所以我的理想是从传统传媒人转变为社会的深度观察者。”
因此,当高考生日复一日埋头“题海”时,Ailyn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的兴趣,甚至未来的大学专业、职业规划有了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
主动探索和被动接受安排的结果,在高中毕业之后更容易看出来。没有对自我的充分理解和社会实践,大多数高考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未来职业规划方面都比较模糊。
相比之下,选择自己熟悉并且热爱专业的国际部学生则可以更好利用大学资源,更具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Ailyn参加谷雨艺术节活动
除了对自我的清晰认知,Ailyn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全能”的人。她创立网站、为活动拉赞助、拍纪录片、去报社实习。
在美国夏校中她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虽然观点不一致,但这才是有趣的地方”。在游学中,她和美国当地的学生交流。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锻炼了她的综合能力,让她更包容更大胆,沟通能力也更强。
虽然已经拿到了纽约大学的offer,但是探索自己未来的尝试没有结束。高中所接受的国际教育赋予了她向内探索自我的能力,这并不会随着高中结束而结束,她想用两年时间学习通识课程,之后再选择文史哲相关的专业,或者申请转学到更心仪的大学或专业。
“这种自由也是选择国际教育带给我的,大学申请结果并不会像一个ending一样,我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热爱所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转换学习的方向和学校,与其说国际教育带给我的是一种结果,不如说它带来的是不断探索人生可能性的过程。”
长按海报二维码预约报名
听Aliyn更多故事分享
体验美式教育,不为自由人生设限
Ailyn提到的高考生和国际教育生的区别,在Anna的感受中更鲜明。
已经入读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一年的Anna说,“在学校里,我可以一眼看出哪些人是高考生,哪些人是国际教育生。”
“这一点都不夸张,从性格、学习方法,到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其中差别最大的地方在于面对人生不确定性时,应对方式是不同的,而这也是国际教育带给我最大的影响。”
在面对“人生不确定性”这样的处境时,Anna的教育经历确实让她更有发言权。
Anna对国际教育的认识非常早,她就读于深圳一所私立小学,出国交换的经历让她很早便萌生了出国读书的想法。
不过Anna又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到了初中她突然想“体验”公立学校的教育,于是“转轨”到公立初中,经过一年半的“体验”,她得出自己并不适合考试体制,于是开始寻找提供美式教育的国际学校,在经过筛选和对比后最终入读了广州NCPA美式高中。
Anna参加音乐表演活动
美式高中和美式教育非常适合她的特质:多变、自由、灵活、有创造力、强调“全人”的综合能力。
这样的自由环境也意味着“各种不确定性”:课外活动太丰富该如何取舍;时间就那么多,如何平衡课外活动和学习;甚至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选择留学目的地又成为面临的问题。
多年磨砺练就了Anna的自驱力、自律能力,以及充分考虑因素之后果断作决定的能力。
她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该校史上最高的GPA成绩毕业;她同时兼顾慈善社团、学术社团,办活动、交朋友、帮助同学,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当疫情来临,综合考虑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期待之后,她最终选择了香港大学心理学专业。
“我受的教育让我认为,不确定是一件好事,这是不断认清楚自己的过程,边走边发现,拓展自己的边界。”
许多人认为疫情期间上网课的形式很无趣,但她利用空余时间回高中当助教,让自己有更多实践经验;大学支持学生修读第二学位,在与本校商学院教授的沟通中过,Anna萌生了修读市场营销专业,并且打算在未来选择两个专业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方向进修。
谈到未来的规划,Anna表示她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无论“读研还是工作”、“留在香港还是返回内地”,这些问题都不会是她的困扰。
高中接受的国际教育让她拥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也是基于这些能力,Anna才可以笃定地说,“我一直是一个走一步算一步的人,所以我也很少后悔。
空降美国高中,
最宝贵经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比起Ailyn懵懂进入国际部、Anna在对比之后选择在国内的纯美式高中,Marie的抉择似乎更大胆、也更“沉浸其中”一些。
机缘巧合在初一参加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夏令营之后,她觉得美式教育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于是下定决心到美国去接受高中教育。
Marie拍的母校伍斯特学院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她在初二结束之后转学到美国私立寄宿高中,从九年级开始读起。
中间的转学过程虽然曲折,但父母非常支持和相信Marie的选择,他们给予她最大的自由和支持,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她分析利弊以作取舍。
“到美国读高中是我自己的主动选择,对于我来说,这也是自律和独立的挑战。”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远离祖国和家庭,虽然看上去Marie的第一身份是高中生,但学习只是她所经历的一部分,而来自中国的一名国际生,是她身份的另一重要部分。
Marie写春联送给老师们,传播中国文化
因为从14岁开始在异国他乡独立生活,她首先需要面临的是美国社会中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融入。也正因身份的多元和及早的独立,让她对国际教育和美国高中教育的认识更多于其他人。
美国私立高中的教育自然提供给她非常充足的发挥自我潜能的机会和锻炼,学术、体育、社会实践“全面开花”,在学习上她和老师合作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在空余时间探索自己的热爱,选择了体育队长跑和义工项目。
Marie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这不光从她所获得的学校offer中可以看到,在与她的对话可以感受到,超越了学生的优秀层面,她有着更宏大的理想和使命。
Marie和她的拉丁文老师
就像当拉丁语老师被她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而震动,由此把中国学生的精神与中国国家的伟大相联系时,Marie内心的自豪无以言表,进而也让她在学习中更有动力。
这种成就感虽然不是成绩带来的,却是教育的另一番收获。
这样的感受也是Marie在美国高中求学经历中最最宝贵的,作为美国社会的“外来者”,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身份,在保持自己身份认同的同时,让身边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质,是她经常会思考的事情,她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努力达成。
“我经常感觉国际生就像是民间的外交大使,让那些对中国了解有限的美国老师和学生,增加对中国的认识,当我在融入美国社会的文化时,我也希望能把中国文化带给它们,这就像一种无形的使命。”
通过国际教育获得的连接“彼”、“此”的能力,在她选择大学专业时更明显。
Maire和她的生物学老师
大学开学后,她将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双修分子生物学和古典学专业,文理兼修既可以让她拓展不同的学科思维,也可以同时探索交叉学科的联系。
在常规认识中的“独立”、甚至“对立”的事物,在她看来更大的创造性在于沟通、连接和融合。
长按海报二维码预约报名
听Marie更多故事分享
初升高教育路径的转轨,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生”?
三位同学的故事讲完了,从她们的国际教育经历中,可以大致摸索出深圳国际教育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初中升高中阶段是深圳学生从公立转向国际教育的重要节点。
这个特殊的节点转轨与深圳的教育资源特点有关。深圳公立高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中考之后,许多人会关注到国际教育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的教育模式。
这个现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在三位毕业生给到学弟学妹的“转轨”建议中有所强调:第一是英语,第二是教学模式和内容转换后的适应。
对于英语,即使在公立体系中英语成绩非常优秀,转轨后仍感吃力。
而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育体系,从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到师生相处、课外活动,都与公立教育体系非常不同。
在同学们的讲述中,转轨的适应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状况,有的学生甚至用一年之久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适应过程。
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生”,并不容易。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获益非凡。
我们从三位毕业生的表述中,总结出一些高频词汇——自我、自律、自由、自主、自驱,毫无疑问,这些经过她们高度提炼的词,都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
这也反映了国际教育的本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甚至创造自我。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