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放弃走高考这条路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如果三年前没有从外地的公立名校转到北京的国际学校就读,此时的王泽睿,应该和全中国1078万考生一起历经高考的洗礼。
在国际学校就读的三年里,她收获了很多喜悦,也遇到了不少挫折,也许更多的是成长与蜕变。
正如她所喜爱的说唱团体“龙胆紫”的歌词:“你信仰的必定给你希望,冲着你想去的方向,始终让自己的思想凌驾于权力之上。”

文/王泽睿 编/Daisy 图/受访者提供

中考后发现,我还有“另一种选择” 

上高中以前,我一直在江苏的公立学校上学,妈妈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记得从小学开始,每天中午吃完饭,桌子上等着我的就是著名的黄冈试卷。

中考前的几个月,我每天凌晨才睡觉,早上5点要起床背历史、政治的提纲。每天除了刷题,就是刷题。

中考前两天,我发了高烧,躺在床上问妈妈能不能在家休息一天。妈妈却说:“最后几天老师肯定讲重点,你小学到初中这9年的努力,不能就这样前功尽弃了。今天必须去上学。”

那是个炎夏的中午,发着高烧的我一边哭一边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头特别晕,连路都看不清。眼看要迟到了,我疯狂地蹬着自行车,甚至有时闯着红灯往前冲,那一刻觉得自己像极了电视剧里悲惨的女主角。

中考那几天,我每天中午考完试就去医院打吊针,左手输液,右手还要拿着提纲背书。好在中考的成绩还不错,考进了江苏省的一所重点高中,也是我所在的市最好的高中,这个结果也算对得起我那段时间的努力和心酸。

然而,中考结束就可以轻松了吗?当然没有。

暑假一开始,从早8点到晚8点,我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数理化补习班填得满满当当,提前学习高中学科知识,备战三年后的高考。但因为身边的同学们也都是这样度过的,我也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一切的转机发生在暑假快结束时,我陪着父母来北京为弟弟选国际学校,我才发现,作为学生的我们,原来还有另一种“活法”——课程以轻松的方式进行,成绩采纳过程性评估,还有各种丰富的活动。

看到这些,想到回江苏后要面对更高压的高中生活,我开始请求妈妈让我在北京上国际学校。妈妈很犹豫,毕竟我已经在公立体制内进入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成绩也还不错。如果我高中阶段进入国际学校,就无法再兼顾国内高考,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源于我的坚持,以及弟弟也在选国际学校的契机,妈妈还是答应了帮我和弟弟一同择校。当时距离开学的剩余时间有限,我们仅看了两三所学校后,被其中一所学校提供的高额奖学金,以及学校“对优质生源的着重培养”等承诺打动,便在这里匆匆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

转到国际学校,真的轻松了吗?

我所在的学校和美国的一所高中合作,提供的课程相对简单,我感到了轻松,又有些彷徨。我仿佛达到了所有的要求,却又没有什么收获。但对于学业规划、升学规划并不明晰的我,也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久而久之,我变得有些懒散,和中考时的我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同时我也很自责,希望能找回之前的状态。这样的矛盾伴随了我很久。

学业之外,篮球也是我的兴趣爱好之一。我向学校申请组建女篮队,却不被教练看好。当初憧憬的丰富社团生活落了空,我有些失落。

高一结束,我的GPA达到了4.2。但学术成绩只是一方面,我开始接触标化考试。第一次裸考托福,79分的成绩如同一记重锤,让我重新开始规划未来。

出于种种原因,高一之后的我又开始了择校。妈妈会抱怨我一年前的选择有些任性,但这条不能回头的路,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这一次,我们来到了北京王府学校。年级主任房园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并根据我的个人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建议,让我非常受益。

意向美国方向申请的我,看到王府学校的AP课程有32门之多。丰富的课程可以让我探寻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留在王府的决心。逛校园的时候,我们发现王府的学生管理模式也相对严格,对比高一时所在的国际学校的“放养”模式,妈妈对王府也多了一份放心。

进入王府学校后,我发现这里的学生活动也十分丰富。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充分实现了“学生自治”。更吸引我的是,王府学校拥有自己的女子篮球队,女生对篮球的喜爱不再被视作“特殊”。

凭着对篮球的热爱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我成功当选了学生会体育部部长。我组织了各类篮球比赛,非常感谢孙老师指导我完成了宣传手册、赛事策划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我的生活也变得非常充实。

疫情下,特别的海外滞留经历

才经历了一学期愉快的学习生活,因为疫情,高二下学期,我滞留在葡萄牙整整十个月。这一次的海外滞留让我真正开始紧张。

高中生活已经过半,如果按照美本申请计算,留给我的时间仅有半年。尤其在国内疫情好转,学校恢复线下授课时,我格外焦虑。

我的班主任谭老师,帮我向年级组和其他任课老师沟通协调,为我单独开了直播课,并随时提供语音和电话沟通解答。

此外,为了升学申请,我还参加了斯坦福夏校、MIT模联活动等。多地区时差下,我几乎一天24小时都坐在电脑屏幕前,学习不同的课程。我还在葡萄牙当地参加了线下的托福和SAT考试,以及线上的AP考试。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重新绷紧学术这根弦,甚至有种回到中考时的状态。我开始学会自我规划,对学业生活和未来成长都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我变得坚韧,疫情下的海外生活似乎看不到头,但是我只能坚持,克服一切困难,追赶国内同学的进度。

一瞬间,我仿佛长大了许多……

与标化考试的拉锯战

高二进入王府后,我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注,以及同伴们努力提升学术、备考标化形成的学习氛围的压力。在高一阶段标化成绩平平的我,除了学校的英文课程,也尝试了托福课外补习。

当时的我还有些固执和叛逆,不接受“背单词”的传统学习方式。补习班的老师劝诫我:“不背单词,你的托福很难上100分。”可这样的提醒却让我变得更执拗。

我从高一喜欢上看美剧,坚信这是最适合我的学习方式。一年下来,我看了上千集美剧,通过精听、模仿、对话等方式进行练习。高二下学期,我的托福取得了104的成绩,SAT也达到了1450分。

成绩尚可,但也没有绝对优势。我有时也会自我怀疑:看美剧是不是唯一适合我的学习方式?

今年4月,我再一次参加了托福考试,并取得了116分的成绩。而这个成绩的取得和我进行了系统的标化复习、单词归纳和记忆,以及大量的学术写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月,我如愿获得了弗吉尼亚大学的录取。

也许从一开始就进行系统性地备考复习,并辅之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会更早取得这样的成绩,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也成为我高中生涯比较遗憾的事情。但申请季尚未结束,我仍心怀期待,希望这个成绩可以帮助我收获更多名校Offer。

我的一些心里话 

时至今日,妈妈有时还会和我说,如果你当初留在公立学校,也许同样能考上很好的国内大学。

但高中这三年,从公办转私立,到国际学校内的再次转换,再到经历了疫情海外滞留,丰富又有些波折的经历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

即便这三年的生活有一些不完美和小遗憾,但也有很多的喜悦与收获。在这期间,我有过叛逆,也有过思考与转变;我有过迷茫,也有过坚持与成长。国际教育下,我们每个学生都可以变得更加“立体”,而不是单一刷题、做功课的“学习机器”。

我从不后悔三年前的选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