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如何培养?可别错过大班至三年级的黄金期!(上)

近期,来自“少年三明治”儿童写作学院的中文导师和图书馆负责人修睿老师做客菁kids线上沙龙,为家长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孩子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本文为沙龙精华实录,分为上下两辑,相信你会有不错的收获。

主讲人 | 修睿  图 | Unsplash、修睿提供


很高兴有机会和菁Kids的朋友们交流我在陪伴孩子进行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接触的比较多的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自公立环境和国际环境的都有,因此可以观察到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共性。

在我看来,至少在从幼儿园到小学二三年级的阶段,中英文阅读和写作的启蒙,有共同的基础。

一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体会和感受,他们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这样,阅读到的内容才能和他们的亲身体验相互印证,他们也才会有写作和表达的素材。

二是孩子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孩子可以通过成千上万种方式去探索世界、表达自己。而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能把孩子领进阅读和写作的大门,带进这个由抽象的编码构成,却充满情感和想象的世界。

所以我认为,在学前和低年级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孩子读了多少本书、能读多厚的书、能写多漂亮的文字,而是孩子是否拥有饱满的生活,拥有第一手的生活体会,并且愿意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和身边的人分享这些体会。

中英文阅读写作的共同基础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聊一聊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打好这些共同的基础。

亲子共读:点燃阅读兴趣的必经之路

“亲子共读”好像是老生常谈,但的确是绕不过的话题。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孩子在与最亲近的人交流的过程中慢慢习得的。这种交流,一方面是日常的口语交流,一方面,是和孩子分享故事的语言、书本的语言。亲子共读的第一层意义,就是语言的滋润。

来自童书的话题和语言,是日常口头语言外的很好的补充。无论是原创还是翻译的童书,都有可能帮助孩子感知语言的丰富和美感,有可能成为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分享讨论的话题引子。

比如这本《风到哪里去了》,展现的就是一位妈妈和孩子的对话,这本书的语言和图画都非常美,讨论的话题也很有智慧,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一页:

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

“这样,夜晚才能到这里来呀。”妈妈说,“你看。”她指着窗外,在夜空下,梨树梢后,他看到一弯银白色的月亮。

“晚上就是这样开始的。”妈妈将手放在他肩膀上告诉他,“有月亮、星星和夜色的晚上能让你入梦。”

这样的语言和日常的口语有一点不同,但读起来也不难理解。书里讨论的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变化和循环,这是有点抽象的话题,正好借助书里优美的画面,来和孩子探讨。

日本著名的出版人松居直先生有一本《幸福的种子》,主要讲的是为什么、以及怎样给0-3岁的孩子读绘本,书里的道理,在整个学前阶段,也都适用。“绘本”的一个定义,就是画面能够独立地讲故事,即使孩子还不识字,他们也有可能从画面中理解书里的信息和故事。如果他们“读图”的同时能够听爸爸妈妈用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他们便能慢慢地在听到的语言和看到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潜移默化地感受语言的节奏和声音,积累词汇和表达方式。

说到“亲子阅读”,有两个常常被问起的问题,想在这里分享我的想法。第一个问题是亲子共读中,是否要强调“识字”?

我觉得“识字”在这个阶段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越早开始越好。前面已经说到,阅读绘本时,即使孩子不识字,也可以从画面中得到丰富的信息,感知故事的魅力。如果孩子对文字还没有产生兴趣,太早要求孩子识字,反而可能让孩子对文字产生害怕、排斥的心理。

当然,当孩子对文字符号表现出兴趣时,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形象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多接触和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的规律。从另一个角度说,通过亲子共读,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接下来的识字,也才会更有目的和动力。

还有一个问题是,启蒙阶段的中英文阅读该怎样平衡。这个问题可能更多在于每个家庭的选择,只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假设一个孩子母语是中文,能够熟练地用中文进行口头交流,他就能顺利地学会中文阅读。

对汉字信息感兴趣,进而学会阅读汉字写成的书籍,是需要持续花费时间练习的,如果希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顺利学习识字和独立阅读,还是需要在早期为中文亲子共读安排出固定的时间,选择适合孩子兴趣的中文书籍来共读,帮助孩子积累对中文书籍和汉字的亲近感。

亲子对话:创设真诚、放松的交流环境

爸爸妈妈可以在平时和孩子的聊天中,为孩子创设真诚和放松的交流环境。

在少年三明治为一二年级孩子开设的文学启蒙工作坊中,我观察到有些孩子能够很放松地讲述、进而写下生活中细小而好玩的事,下雨天和爸爸跳水坑玩,就能写下五六行。也有些孩子刚来时显得有一点拘谨,落笔前常常要问:这件事可以写吗?孩子在写作表达上的真诚、放松,在平时爸爸妈妈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就可以慢慢培养。

学前和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还比较难直接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大人,有时可能会有些心急,想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把话说清楚。大人和孩子间的对话,有时确实可以起到帮助孩子整理表达思路的作用,但值得记在心中的是,我们对孩子的表达条理的关心,不要超过对孩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的关心。

心中有话想说,希望别人可以理解自己,是我们练习口头和写作表达的动力,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这种信念。

建立亲子对话的习惯,也是为后续的写作探讨打下基础。在孩子初学写作时,“提问”和“对话”是帮助孩子打开思路、深入细节的重要方法,之后还会具体讲到。

观察和感受:阅读与写作的共同基础

“观察和感受”是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基础。有时候孩子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并不是因为语言能力不够,而可能是还没有养成深入观察和感受的习惯。

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一个好的阅读者、写作者的成长,功夫不仅仅在于阅读写作,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才是基础。写作不用说,没有切身的观察感受,笔下就没有内容。而阅读,也需要孩子在书本信息和自身体会间建立联系,体会才会更深,也不至于盲目相信书里的信息而失去独立思考。

在带领三四年级孩子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我特别害怕一种情况:孩子的书本知识十分丰富,也从书中学到很多高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却有点“鹦鹉学舌”,很难看出自己切身的感受,而是把许多别人的话拼在一起。

这些孩子从书本中得到的第二手的体验,可能比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的第一手的体验还要多,这是件有点危险的事。他们很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书中的内容,深切理解书中人物的境遇和选择,写作时,也很难写出自己的声音。这时他们从书本里读到的东西,反而可能成为障碍,阻碍他们真切直接地感受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个人化的体会。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有爸爸妈妈说,孩子现在没有什么生活,总是在学习,在培养各种技能。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觉得很难过,多给孩子留下一些“生活”甚至“无所事事”的空间和时间,可能是比阅读更加重要的。

这里说的“生活”不一定是要四处旅行,参加很多新奇的活动,带孩子到菜市场、水果店看一看当季的水果蔬菜,一起做家务观察不同的动作,在小区里散散步,看看花草树木、小猫小狗,也是一种生活体会。

在平时的相处中,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生活中有趣的细节,和孩子聊一聊新的发现。这就进入了下一个话题:怎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进行中文表达。

怎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进行中文表达

从“我”出发,诚实表达

在孩子练习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开始,我建议不要框定孩子表达的内容,而是首先让孩子表达他们真心想表达的东西,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请他们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里特别要说到一种练习形式“看图说话”。这种形式如果用得好,能让孩子自由地讲出他们从图画中看到什么、猜测图画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很能锻炼孩子的画面观察力和逻辑能力。但如果用得变了味,非要孩子按照“标准答案”来表达,就是一种特别无效的练习方式。因为它会扭曲口头和写作表达的出发点:讲出自己真心想讲的话,分享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体会。

孩子的生活经验也许不如大人,但他们不受拘束的眼光和想象力,往往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少年三明治的孩子曾经写过关于“雨”的练习,孩子们写的句子都美极了。

雨像云里出的夜明珠。

雨是立体的水,像戴着尖尖角的蓝莓。

雨是玻璃般透明的,有时我可以在里面看见我自己。

雨软软的像眉毛。

这些都是少年三明治二三年级孩子的写作,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可以分享。

在口头表达和写作的开始,我们最该在意的不是一个词是否用得对,一个字是否写得对,一句话是否讲得通顺,而是孩子是否能够顺畅地讲出、写出他们真心所想的东西;或者再往前一步,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机会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获得第一手的新鲜体会。

接受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与别人不同的人,有机会探索自我,乐意用自己的话说出心中所想,这就是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起点。

从“发现新奇事物”到“发现日常生活”

孩子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有可能会遇到类似“第一次做什么事”或“一件难忘的事”这样需要回忆的话题。如果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和重述、记录的习惯,遇到这样的话题,可能会一下子不知道能写什么。而这类需要从记忆中寻找事件的话题,也不太适合作为入门阶段的练习,在孩子练习口头表达和写作的开始,不妨从现场感受、现场表达入手。

在少年三明治的写作工作坊中,我们会为孩子创设一些现场体验和表达的机会。孩子在这里品尝过可乐、盐汽水、酸黄瓜、百香果,秋天,孩子们会观察各种各样的落叶,亲眼见证不是所有的落叶都是金灿灿的,每一片叶子都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和纹理。

孩子们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总是很活跃、兴奋,迫不及待地用语言捕捉当场体验到的感觉:酸黄瓜像海星的触手,尝起来像带着小刺的柠檬汁;石榴顶端的开裂像一座小火山,下面是橙红色的岩浆;红毛丹要很费劲才能掰开,雪白的果肉从壳里蹦出来……这样用语言去捕捉真实而微妙的感觉,不就是写作的魅力所在?

当孩子的观察力和表达热情被点燃,关注的对象便可以从“新奇的事物”,扩展到日常“不起眼”的事物。不是只有秋游的日子、运动会的日子才值得记录,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值得觉察省思。去年春天我带过一期在线写作工作坊,孩子们笔下的春天,不仅仅是桃花开了、梨花开了,也有孩子写“冬天的太阳能照到阳台上和客厅的地板上,春天的太阳只能照到阳台上”,有孩子写“春天泥土既湿润又柔软,翻开一块石头,能抓到八九只西瓜虫”。

在平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留心观察、或换个角度观察熟悉的事物。比如头发和牙齿,就是随时可以观察到,但平时容易忽略的身体部位;楼道里负责清洁打扫的阿姨,小区门口便利店的哥哥姐姐,这些近在身边却还有一些“神秘感”的人,也可以鼓励孩子去留意、去关心。从俯视的角度看花瓶,贴近地面观察木地板,也往往能有好玩的发现。有个孩子就写“从上往下看花瓶,好像一股龙卷风”,太形象了。

当孩子乐意用语言讲述新鲜的体验,又善于发现平常生活的有趣之处,他们笔下便有源源不断的话题,不愁没话可说。

探索丰富词汇,培育观察和表达的“精度”

刚刚开始练习口头表达和写作时,很多孩子会习惯性地用简单、笼统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的感受。心情好都叫“开心”,味道好都叫“好吃”,几乎所有的水果都是“酸酸甜甜”的。这时,我们不妨多问一层:你开心到了什么程度,这种东西的好吃和那种东西的好吃,有什么不一样?

有一次我给二年级的孩子展示了一个石榴,让孩子们说说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石榴,一个女孩子马上说“漂亮的石榴”。我又问她:“你觉得它漂亮在什么地方?”她想了想说:“皮的颜色,就像晚霞一样。”

除了鼓励孩子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达,随着孩子掌握的词汇增多,我们也可以多多鼓励孩子,尽可能用更具体、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比如心情好,是“愉快”还是“惊喜”还是“兴奋”?同样是用手拿一件东西,用“捧”还是“端”还是“抬”更加合适?西瓜的甜、香蕉的甜、甘蔗的甜,能不能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呢?

如果孩子平时不止使用一种语言,他们在描述一件新事物时,有可能会倾向使用自己更加熟悉的语言来形容。那也没关系,可以先让孩子用自己更加熟悉的语言,先尽可能把自己的发现准确地描述出来,再请他想一想,如果要用另一种语言可以怎么说。或者,在刚起步的时候,可以准备几个相近的词,和孩子讨论看看,哪一个词更加贴切。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