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推娃也很厉害?读完这篇你会有更深的了解

期末前夕,一篇《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在家长圈刷屏,有人心理平衡了,有人越发焦虑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篇节奏感把控极佳的推文,摆出的也都是凿凿事实,但美国家长显然不仅仅只有文中描述的那一种,甚至可以说那部分家长并非美国家长的主流。曾在美生活多年的Monica为我们展现了她眼中的学区房、兴趣班和超前学习。

文 | Monica  图 | Unsplash


我住在休斯顿北部白人占70%以上的社区,也有东欧、拉美、非洲后裔,全部亚裔加在一起大概5%。先来说说学区房。

学区房

学区有好差之分,但不是铁板一块 

我们住的社区曾经是前两年Money杂志评比最划算的社区之一,也就是说,房价不高,教育质量高。镇上有一半的地方,从小学到高中,分数都是10分,基本是7-10分、平均8分以上的学校,我女儿上的是9分的。

一般来说,K-5阶段,大家还是比较淡定的,有经济基础的往往选择好学区的学校。好学校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凡是孩子有兴趣的,一般成绩和兴趣就会成为互相促进的双螺旋。差学校由于很多孩子本身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机会陪着出来参加各种活动,在家无所事事,那就看电视打游戏。6-12年级,无论好学校还是差学校,孩子的视野都拓宽了,同龄影响更大。在差学校的成绩好的孩子申请转学去好学校的也多了。

这儿的学区房是租售同权,而且还可以跨区申请。如果孩子成绩好,却住在差校片区,很容易申请转学到高分校区,只是需要家长自行接送。

兴趣班

兴趣班:全面尝试,找到最爱

在我们这个社区,我觉得只要家里有一点经济基础,都是很愿意花钱让娃上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课外班或俱乐部的。比如学舞蹈和体操的,5岁前一周上1-2次,6-9岁一周几乎有3次以上。体育类也差不多,5岁前都是上上玩玩的;6-9岁开始进入专业俱乐部,一周训练2次以上,周末打比赛。但是很多孩子6-9岁期间,每年都会换不同的运动,直到找到喜欢的类别才稳定下来。

我女儿参加的足球俱乐部,7岁前一直都是玩票性质,教练就是家长兼任的,费用很低。但是家长很积极,女儿教练是个公司的老板,经常出差,但是他还是努力抽时间来教,一个赛季才请假2-3次。而进入8-11岁年龄段时候,基本需要专业教练来带了,家长们经常周末会开1-2小时车去打比赛,特别鸡的还会飞到别的州。

我所在的学区的公立初高中,不论是中产还是经济条件差一些的,都可以参加校队,也就是说普通水平的孩子也有机会参加训练。休斯敦在教育方面整体比较偏体育,家长们会为孩子投入很多,找好的俱乐部、好教练,天寒地冻也陪着训练和比赛。那篇文章说,家里没有经济条件的,没有办法让孩子参加课外兴趣组,这个是有道理的。但关于非裔、拉美裔不重视学习什么的,挺偏激的。我接触的中产以上甚至刚到小康水平的非裔和拉美裔,对孩子抓得挺紧。

我孩子回国前上到三年级,家庭作业不算多,有时候1小时可以把一个星期的作业完成,不上补习班。我们请一个退休教师教她钢琴,另外就是每周3小时训练、2小时比赛的足球。在学校,她还参加了马拉松俱乐部和国际象棋俱乐部。夏天她的学校会跟全国性的儿童剧组织联合举办音乐剧夏令营,她每年都报名。5岁以前还试过芭蕾、体操和游泳。

我还相信人天生是带着一些偏好来的,比如我女儿从来没上过画画兴趣班,我们只是给她买很多纸和画笔,也买了一本教画动物的书,她在家有时间就去她的美术角画画,甚至还说难过的时候画画会让她放松。三年级时她画的一幅画拿了全学区小学组唯一的金奖,评委说她的画技像是初中生以上的水平,可见兴趣的能量大到远超想象。

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孩子有可能在7岁前看起来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后来突然因为一些启发而发力,所以不要再强调“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工作的初中有些资质平平的孩子是接触了乐团以后才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音乐,有的是上了木工课才发现爱上了设计,所以不要限定孩子的方向,要鼓励他们在人生中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尝试新事物。我们做家长的,最好能时常留意孩子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孩子可能会冒出来一个兴趣点,我们就需要去支持它的发展。学习的快乐是终身的,不成长不进步的人生会慢慢枯萎。

数学

教得很浅,但注重概念理解

在我们社区的中高收入群体中,也有让孩子上Kumon等学业类补习班的,据我了解也就是题海战术。另外,教会办的私校对学业要求比公立高一些。我曾经在学区代过K-12的课,主要是数学。德州的数学教育跟上海的比不是一般的浅。我女儿去年秋天回上海参加一所双语学校的摸底考试时,80%的题目不会做,长乘法长除法没学过。她的美国同班好朋友四年级上才刚学了长除法,可见他们进度有多慢。

但是美国的数学教育又比国内的有优势。举个例子,我上海的朋友给我看她孩子上的6岁段的数学课外班,教孩子拆十凑数做加法和减法,上课的方式主要就是列算式讲算式记算式。但这放在美国5-6岁的学前班教学中其实是非常不合适的。美国人对教育学和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很深,K-2年级的数学非常强调实物、动手,让孩子把数的概念以实物形式和抽象的数学符号对应起来,很重视直接用实物教具去做运算练习。所以他们虽然上课时间少,但是孩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效率高。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非常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知道怎么教。国内的数学问题是,套公式,套公式。只有一部分开窍的孩子理解了,跟得上,不开窍的呢?

这就说到中美教育观和儿童发展观的本质差异。中国人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不好是自己不够努力,但是忽略了个体差异;美国人研究个体差异,根据差异支持支持再支持,启发启发再启发,讲究teachable time。美国的数学教材很注重概念理解,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题目反而是简单的。

美国小学有个science fair 的传统。我女儿一年级的时候自选题目是什么呢?探讨自己的狗和美洲豹谁跑得快。实验很简单,让狗在空旷的地方跑,用卷尺和秒表来测距离和时间,再计算速度并和网上找到的美洲豹的平均速度比较。在做的过程中,她要提出设想、设计实验过程,准备用品,推导结论。这个是一个critical thinking的过程。美国的老师还给每个学生一个实验记录本,教他们怎么设计实验和记录实验数据,怎么推理。这个题目放在国内真的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最后展出的时候,因为我女儿把实验和推理做得很清楚,反而很受瞩目。

超前学习

小学有优势,初高中不明显

那篇文章讲到了美国的亚裔喜欢超前学习,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国讲求教育公平,所以公立教育标准定得很低,我们国内的数学教育考试可能普遍比美国同龄超前1-2年级。所以你看到那边亚裔提前学,其实我估计跟国内水平是持平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国内还要再鸡,那就是拔苗助长,长远看又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因为前面说的例子是,你不顾发展规律,去超前教育,那孩子就是吃生饭,很可能导致理解不了没法融会贯通,往更高级别学习时才发现下面的基础根本还没有吃透。

第二,美国的亚裔有教育“比较学”的文化传统,很喜欢聚在一起聊教育,但其实真正理解美国基础教育系统和理念的没有那么多,真正理解初等教育最主要的培养目标的也不多。

小学阶段,我自己认为,除了保障基本的读写算,要注重孩子的软技能,自理、自律、与人相处、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找到兴趣爱好。到了初高中,亚裔整体学习水平并不比其他族裔强多少。这个是有研究支持的。其他族裔在小学阶段去花时间做了很多跟学业不太相关的事情,比如体育、文艺、社区服务等等,初高中阶段人家反而没落下什么。

这就说到一个很古老的问题,free play和自主意识意味着什么。我身边的美国人现在也在抱怨孩子奔波在兴趣班之间,没有自由玩耍时间,严重的也发生了亲子冲突。我的一位俄罗斯“鸡”妈朋友,孩子会英语、俄语和西班牙语,钢琴也很厉害,但是她去年跟我说,要给孩子停一年,什么都不上,弥补亲子关系。

原来那篇爆文的作者孩子才上小学一二年级,等上了小学高年级情况可能就不同了。在北美,人家孩子周末去野营去徒步或者party,自己却只能奔波在不喜欢的课外班上,多难过。要知道,高年级的孩子,能继续在某个俱乐部坚持每周6小时以上的训练,必然是有了热爱。而且有热爱的孩子,水平是非常高的,因为他会全身心去投入。而且个人体会,有个人爱好的孩子,往往学业也不错,自我约束也比一般的孩子棒。因为她要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喜欢的事业上去,“不重要”的学习任务就尽量高效率完成。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