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幸运曲奇在中国失灵了,那些“关于生活、关于城市、关于未来、关于爱”的美好憧憬,人生的意外惊喜,都让位给了一个好分数?
你喜欢“幸运曲奇”吗?它就像一个空心的小饺子,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有趣的话,说者有心,听者有意,让你觉得生活充满了小惊喜。
这几乎是美国中餐馆的标配。虽然知道是游戏,但每次吃到小纸条时,我还是很开心。
2018年寒假,我们一家去苏州旅游,慕名去逛诚品书店。一进大门,我们就看到了名叫“幸运曲奇”的互动艺术装置。这是香港著名设计师刘小康的作品,他使用传统的竹扎艺术,做成了曲奇骨架,邀请人们在小纸条上写下对城市和未来的祝福或者预言。
我好奇地一张张纸条浏览,想知道人们会在“幸运曲奇”上挂什么。填写纸条的大多都是青年人和孩子,祈求健康平安自然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热门主题,就是有关应试的。完全不用费劲找,就至少有六个愿望跳进了我的视野:有人祈祷考研成功,有人盼望考试成绩更上一层楼,有人希望下学期成绩别退步。这和香火鼎盛的土地庙、灵验道观里的求考中几乎是一式一样。
为什么在希望书写“这个城市与时代的签语”的期盼里,出现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烧香式祈福?
为什么幸运曲奇在中国失灵了,那些“关于生活、关于城市、关于未来、关于爱”的美好憧憬,人生的意外惊喜,都让位给了一个好分数?
为什么在一个拥有世界上最优美的园林,有过富庶的姑苏繁华,有过昆曲的华丽婉转,有过悠久历史的城市里,会有着主题为分数的“同一个梦想”?这样的尴尬,就好像你坐苏州地铁,这个城市明明有无数能让人一见钟情、古韵悠长的地名,却有一站叫“中央公园”,而下面还有一站是“时代广场”?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我认为,如此伤害中国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连带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应试教育的盛行、课外补习的泛滥、超负荷的过量知识学习,一定是分不开的。
在当下的中国,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线城市,绝大部分家长都在给孩子们课外“进补”。课外班内容不仅普遍超前,难度系数还与日俱增。
前不久,远方的亲戚微信求助,他上小学的孩子带回一道奥数题,孩子不知道选A还是选B。我赶紧帮忙找了两个出身清华的牛爸。结果两个牛爸废寝忘食算了半个时辰后,一个告诉我选A,一个告诉我选B。我只好又把皮球踢了回去,让亲戚自己看着办。
中国孩子没有“安息日”,家长也是。你能想象吗?在21世纪的今天,就在北京这样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准已经不亚于欧美发达国家,还会有孩子只上半天主课,下午的副课统统不上,请了假去外面补习,只因为家长觉得这些音乐、体育、美术课是“无用”的。家长当然也得全程护送。
而我一位海归的好友,因为忧心孩子的英语不过关,过度焦虑之下,居然让孩子停学去上课外班补习英语。急得朋友们对她发动围攻,让她想想回国究竟是为什么?好说歹说下,好友终于幡然醒悟,带着孩子回美国正常上学了。
这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而且那么近,那么普通,那么习以为常。整个中国都在进行“有用”的教育。2岁的孩子开始聘请外教,上了小学的孩子几乎没有了真正宽松的童年,小小肩头背负了沉重到成年人都拎不动的书包,还有周末、寒暑假从早到晚的奔波。
也有人想规避这样的成长路径,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或者私立学校,甚至送孩子出国读书。但是为孩子补习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根本就停不下来。一位朋友说,她见过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家长,在国外找不到补习班了,就一口气为孩子请了七位家教,除了负责各门课程的“进补”,还有人专门负责补作业。
当家长总觉得孩子学习的知识不够多,学习进程提前量不够多的时候,他们却主动选择忽略了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的危害。
关于硬塞知识,德国科学家洪波尔特的一句话发人深省:“对于一个人的心智进程来说,过量的知识或消化不良的知识都可能给心智带来负担。如果只是将知识作为心智的脂肪储存起来,它是毫无用处的。”
所以,你看到放学的孩子们,大都面部表情呆滞,除了玩手机游戏,对别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孩子们为课外班付出的代价如此沉重,以至于整个国度,似乎都丢掉了一段“无用”的时间,那个失物的名字叫“童年”。一同丢弃的,还有创造力、多元的个性,以及有趣地憧憬未来,温暖地触摸自己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们。
其实,“兴趣才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而教育本身,是一个根系庞大、互相效力的过程。除了有用的知识,还有无用的乐趣。比如倾听自然的声音,比如观察一颗种子发芽,做原始的手工,还有大声地歌唱。
是对周遭世界全景的认知、自身的进化与反省,以及具备情感的能力,决定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这是有用的教育和无用的教育的综合体。
如果有一天,中国家长认识到“无用”的好处,中国孩子的补习班会慢慢减少;如果诚品书店的奇迹仍然存在,“幸运曲奇”依旧存在,希望自然发育、快乐长大的中国孩子,能在“幸运曲奇”的竹支架上系满各种丰富有趣的、“无用”的心愿,而不是只期待“有用”的分数。
那将是人生真的惊喜,你咬开一个精致的小点心,里面满满的全是想象力,自然又美好。
陶太
菁kids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为FT中文网、《经济观察报》等撰文。更多陶太文章,请扫码关注她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陶太爱宇宙(ID:taotaiiyuzhou)
菁kids 2018年3月刊《账单里的课外时光》更多菁彩内容:
|刊首语|
繁忙课后安排的机会成本
|封面故事|
来吧!咱们一起算算课后的账
给孩子选择课外班, 我们总是把劲儿用错了地方
我们为什么让孩子上补习班?
没有谁能为谁设计人生
西式补习的花样经
及时放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少年子弟江湖老
|学无止境|
在学校:校园内的课外课
神奇学科在哪里:“以人性关照虫性”——与昆虫做朋友
|菁选美食|
轻松DIY五分钟简餐
|全家出动|
带娃游世界——亲子天堂新加坡
|专栏|
汤米的旅行日记
课外班的三个问题
还有一种教育叫“无用”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03月刊《账单里的课后时光》,印刷版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点击图片,可查阅新刊导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