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桂 图:Lova
这是一个生活无处不充斥电子屏幕的时代。即使家里的电视机一年也打开不了几次,电脑哪儿少得了?走哪儿都带着“本儿”,iPad不离身——没有网线的地方有Wifi,离开这些东西,几乎是魂不守舍,食不甘味;人人都有那么点儿颈椎病,大拇指瘫痪症以及近视眼……但是,当爸爸妈妈们读到“2岁半儿童玩iPad一年成500度近视”这样的新闻时作何感想?如果有一天孩子到了离开电子屏幕就不行的地步,爸爸妈妈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不“招人烦”,导致亲子对抗,而是帮助孩子解除对电子屏幕的沉迷?
最近,北京和睦家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庄思杰(Dr. Rob Blinn)向《菁kids》分享了他对电子屏幕依赖上瘾问题的看法和经验。我们把谈话归纳为以下八个问题:
首先,如何判断孩子是“成瘾”还是“OK,他/她只是非常喜欢”?上瘾的一个重要征兆就是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这项活动,除非大量地进行这项活动,否则就会焦虑,而且进行这项活动的需求开始影响日常生活,如上学,完成作业;或者影响人们重要的生活能力如人际交往等。
到了什么程度需要家长干预或请医生协助?
(家庭干预)越早越好,预防要比上了瘾再治疗要好得多。如果父母能够在早期意识到电子产品的危害,孩子或许不用任何治疗师。对孩子来说,越晚使用电子产品越好,最理想的情况是等十二三岁再接触,这比在孩子一两岁时就开始玩电子产品要好得多。
这个要求对于现在的多数家庭来说有些困难,但是如今一些刚学走路的孩子就已经抱着家长的iPad或iPhone玩。大人在给孩子电子产品的同时不妨想一想,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忽视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是孩子需要而我们没给的?
试想一个场景:父母带着18个月大的孩子和亲戚朋友们聚餐,孩子在座位上大喊大叫,又抓又闹,而父母正在与朋友们交谈,并且不想被打断,所以他们递给孩子一个iPad,慢慢地孩子不闹了。这个方法的确有效。但在25年前,这个孩子可能会得到一个普通玩具,更重要的,他/她会得到家长的注意。在场的父母需要把注意力从朋友身上转移到哭闹的孩子身上,让他/她安定下来。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理解,希望有“被在乎”的感觉。
如果孩子有点儿“陷”进去了,怎么做才能让他/她听你说?
给孩子一个好的表率非常重要,尤其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很多有网瘾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就经常整天使用电子产品。没准妈妈在笔记本电脑上,爸爸的电话短信不停,姐姐也在自己的电脑上整天上个不停,这时孩子就会想:他们都在用,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另外,孩子有青春期逆反。从18个月大开始,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他们开始说“不”,表达他们不喜欢什么,推开你递过来的苹果酱,或是米饭,这种说“不”的意识一旦开始就将陪伴他们一生。唯一让孩子不逆反的办法就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是一段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面对那些有网瘾的孩子,我的建议就是从理解和倾听孩子开始,从心底和他们做朋友,而不是说教。如果你一直对孩子说:“不要上网了,它会害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考试,不然你会成绩很烂,进不去好的大学,你的人生就完了。” 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在对待有网瘾的孩子时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家长。但这只会适得其反。
作为医生,我会弄清为什么孩子们如此痴迷于这项活动。比如一些孩子特别迷星际争霸,我对这款游戏丝毫不感兴趣,但这不妨碍我与这帮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星际争霸,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大概一个月之后,我有一些很有趣的发现:他们开始告诉我这种游戏让人痴迷的原因:“其实我也不想玩,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点开了游戏,看看我的朋友们在做什么,每个人都在几级之类的。我真的不想玩了,但是我却一直在玩。”
你还可以试想一个典型场景。你带着两岁多的孩子在商场里购物。TA想吃巧克力。你说不行,因为快吃晚饭了;然后TA开始大喊大叫:我要巧克力!你不想让整个商场的人都盯着你看,所以你买了一块巧克力塞在TA手里:吃吧别喊了……
作为父母,我们都曾做过类似的事情。其实,你可以不直接给孩子巧克力,而是引导:“你好几个小时都没吃饭了,是不是饿了呢?”孩子可能会说:“是的。”“巧克力真的很诱人对吗?”“对对!”“可是我们快到吃饭时间了是不是?”“是的。”“我知道你很饿,但就像你说的,我们马上就可以吃晚饭了,我给你买一个苹果或者小葡萄,等吃完饭再来一些甜点好不好?”这时,你避免了孩子大吵大叫并教会了他们控制情绪,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想法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很重要。
通过沟通与理解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父母可以让哭闹的孩子慢慢安静下来。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等待,变得更有耐心,也更能理解父母。如果你只是把巧克力,iPad或者手机塞给他们,这让事情简单很多,看起来也更有效,但是孩子们不会从中学到怎样控制自己情绪。
情绪控制是孩子人生最初的几年应该学会的最基本的能力。我们要为长远的影响着想。想说服一个青少年不是件容易事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从小教起。
除了以身作则和促膝交谈,还有别的办法吗?
计划一次有创意的旅行,比如去长城脚下住一个周末,或是来一场大冒险,引起孩子的兴趣,把TA的精力从网络游戏上分散出来。用去香山探险代替去香山赏花,告诉孩子还有一个神秘人在那里等着你们……带孩子去一些没有网络的地方,像海滩,山上的避暑地等等,而不是一些有电视、网线和Wifi的酒店。
节假日出去玩可以让孩子很容易地接受这些活动,之后可以慢慢地把这些活动带到日常生活中去。
另外,规定孩子的上网时间。尤其如果睡前盯着屏幕看了太久,孩子的身体系统会误以为还是白天,从而影响正常的作息。如果你不信任他们的自控力,就直接关掉无线网。他们可能会生气,你得去和他们沟通。尝试让他们参加更多的户外体育运动,当然如果污染太重就算了,这也是一种教他们控制情绪的方法。
你真的了解孩子依赖电子屏幕背后的原因吗?
孩子们很可能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朋友们都这么做,TA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会被当做异类。所以身为家长,如果不限制孩子,影响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相反,如果几个家长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其他家长可能也会一起建立这样一种机制,慢慢会有更多的正能量参与进来。你可以和其他家长一起商量讨论,为什么你做这些。
人们对电子屏幕上瘾还有更深的原因。电子游戏和电视一直在剥夺我们的注意力,搅乱我们的神经系统:它们呈现不断转换的画面、音量、色彩,即使你知道下一秒它会发生这些转变,你的身体还是会对它们作出反应。慢慢地,人的大脑就习惯了不断地被刺激和不断地重新定位,一旦这种连续的刺激和重新定位停止,人就会无所适从。
网络/电子终端难道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现在有很多学习软件或在线教程。我认为对于一些知识性的,死记硬背的内容,网上学习的确可以让他们掌握得更快。
我每天大约花45分钟在Rosetta Stone上学习西班牙语,这款软件能让我很快地掌握西班牙语基础,但是无法教给我如何实际运用这门语言。三个月以来,我能听懂更多,但仍然不会自由表达。如果我有一位语言老师就会不一样。因为与人说话时,你会被迫去表达自己,并且可以收到反馈。
孩子可以很快在网上学会乘法表的背诵,但却无法掌握怎样实际运用这些解决问题。创造力是电脑无法教给孩子们的,而创造力却是一些顶尖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对电子屏幕上瘾这件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治而愈”?
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见过一些孩子到了20多岁,网瘾依然没有戒掉。有时候孩子可能玩腻了,然后突然发现原来现实生活比Facebook上的生活还要精彩。但是有些时候,可能他们要花很多年才会意识到这点。
父母要不要“照照镜子”,反省自己“树立的榜样”?
一家人外出吃饭,爸爸妈妈却忙着各自看手机,我之前还没有意识到这类事情,也曾这么做过,现在我尽量不再这样做了。有时和很熟的人出去我可能还是会这样,但我对此一点儿也不骄傲。把注意力专注在在座的人身上真的很重要。
有一次周五晚上下了班,我和同事出去喝啤酒,聚在一起聊聊天。我们发现对面桌子坐了四个人,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全在玩手机,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行为,甚至有些危险。
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使用电子产品。这样不仅能为孩子树立榜样,还能让TA感受到,当你和TA在一起时,是完完全全属于TA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一个良性的交流通道,并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要比把一个15岁左右的青春期的孩子从电脑前拉走容易得多。
Dr. Rob Blinn
庄思杰博士(Dr. Rob Blinn)来自美国。1981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文学硕士学位。他随后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太平洋心理学研究所(Pacific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取得临床心理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庄博士2003年加入北京和睦家医院,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他曾担任为期18个月的中国地震救灾项目(CHERP)的项目总监,旨在培训具有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治疗技能的专业人士。庄博士擅长的专业领域包括惊恐性障碍,广泛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他专业领域包括男性问题,危机干预,自杀和暴力预防,自杀幸存者辅导,愤怒情绪管理,选择性缄默症,抑郁症治疗,以及心理和心理教育评价。博林博士已经完成了为期三年的体感疗愈培训(Somatic Experiencing),是体感疗愈创伤治疗师(SEP)。
来源:beijing.ufh.com.cn
本文原载于《菁kids》九月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