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两岁半娃在台湾上山下海的11天

From Seas to Mountains with My Little Son

从熊孩子10个月开始泡酒店,到一岁半独自带着他来过一场“出走”,再到2岁生日在京都的第一次异国之旅,再到两岁半上山下海,大大小小的每一次旅行中都有感动的瞬间。狮子妈在一次次旅行中看到熊孩子的很多面:作、调皮、懂事、坚强。爱旅行的狮子妈也在一次次旅行中收获灵感、积累经验。愿亲子行,不再是大人的负担,而是我们与孩子彼此照见,共同发现与感悟的美妙旅程。

文:克里斯耶 图:克里斯耶提供


这一场亲子行,缘起

当我还在你的面纱旁游戏, 
还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 
还倾听你每一声心跳, 
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 
当我还像你一样满怀信仰和渴望, 
站在你的图像前, 
为我的泪寻找一个场所, 
为我的爱寻找一个世界; 
当我的心还向着太阳, 
以为阳光听得见它的跃动, 
它把星星称作兄弟, 
把春天当作神的旋律; 
当小树林里气息浮动, 
你的灵魂,你欢乐的灵魂, 
在寂静的心之波里摇荡, 
那时金色的日子将我怀抱。

——《致大自然》荷尔德林

这是给熊孩子读过的第一首诗。虽然生长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徽州山城里,在没有当妈前的狮子妈并没有对自然产生多少“心灵共振”。因一次拜师学花道的机缘,进到上海青浦的一个村,在乡下的那个周末,吃饭唠嗑遛村,熊孩子竟在临走时扒着行李箱大哭着不愿离开,而一贯理性的熊爸也在此时展露出双鱼的感性。就这样在一个山水远不如故乡的乡下,一家三口都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幸福感中。

从此,爱折腾的狮子妈,带着同样不安分的熊孩子,各种“上山下乡”:打着各种“幌子”进村、横沙岛上梦幻的森林平安夜、桐庐山谷里的篝火与梦境、莫干山竹林深处如童年般的夏天、故乡徽州山水里的各种“腻歪”。无论是小区花园脚下的一只蚂蚁,还是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于孩子都是一种关于生命最本真的观察。而我们自己的童年记忆里还留下什么?夏天午觉时不绝于耳的知了声,小河里的摸鱼与水仗,还是村子里的那棵爬上爬下的大树?似乎,两代人的童年,有了一种奇妙的交集。

去野,成了狮子妈带熊孩子旅行的主基调,不仅是因为孩子爱,大人也可以在其间寻回那颗在都市里摸爬滚打之后渐远的赤子之心——一种“退回去”的自省与平衡。或许是广告人职业病般的充沛精力和旺盛探索欲,在全职陪伴熊孩子的日子里,领域视角的脑动大开,完全KO了屁屎尿的单调乏味。直到在一次关于“未来城市构想”的看展中,被一个记实视频深深触动——一位妈妈正在一个处理场的垃圾堆里忙着分拣垃圾,而她背上的小女婴则被各种苍蝇虫子肆意叮咬;而这与关于未来“乌托邦”的构想——“希望孩子生活的城市里面能够保留更多的泥土,有动物、有花草、有鸟。” 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反差与讽刺。而熊孩子这种衣食无忧的城市孩子,仅仅是亲近自然,“消费”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就是一种所谓的“自然教育”了吗?

偶然通过一位台湾朋友知道了朴门永续(Permaculture),这个词结合了永久持续的(permanent)与农耕(agriculture)、文化(culture)三个词的含义于一身,内心暗喜:相遇的终会相遇。于是有了一次打破常规的台湾亲子之行。此行团队总共4人,一位狮子妈+一个2.5岁的天秤男,一位白羊妈+一个5.5岁的狮子男。

除了戏水玩沙,亲子行也可以是一起流汗流泪

野蔓园,一个连很多台湾人都不知道的存在,好不容易才联系上。“找了个什么诡异的地方呀……”第一日的路上,地导子源哥一直调侃。“居然打个飞的来干农活!还要干三天!”小伙伴白羊妈也吐槽着。作为行程总策划的我,只能默默在内心忐忑:好吧,这险是不是冒的有点大……穿过百香果长廊,走进一间破旧的阳光房,满是高高矮矮的绿植,满柜子的瓶瓶罐罐,一张长木桌。唯一的现代气息是,一台落灰的电脑和一块斑驳的白板。虽然之前了解过一些这里的故事,也做好心理准备,眼前的一切着实还是让小心脏瘆了一下——接下来可是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呆上3天,还要带上一个2岁半的熊孩子。幸好,看见了花。

跨过阳光房是一片丛林与田地,几座还未完工的黄色土屋,以及铺满稻壳覆盖物的茅坑,和香蕉树旁搭建起来的“淋浴房”。“都市少女”白羊妈倒是一脸兴奋,“这里很特别很好玩耶!” (好吧,还好没说立刻走人~)看来算是找到了适应力更强的“神队友”了。近中午,来了一波上野外体验课的台湾国中生。实习生飞鱼教大家捡拾中午做饭生火用的柴火,以及如何劈柴。此刻,诺诺已经彻底玩开,熊孩子还是一副慢热的德性做着小尾巴。午饭间,和国中生的带队老师阿斌聊台湾的教育、自然教育和永续生活。结束行程前,老师们很认真地写下此行的课程报告。台湾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距离感(有的学生对老师很随便的);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教育的“赤子之心”。下午,飞鱼带我们去认识种植物。两位从未干过农活的80后麻麻,成功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株九层塔。两个小家伙也拿着“真家伙”似模似样地“帮忙”。一天结束,每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一身的蚊子包。

相比都市的便利和高效,在这里做一件事往往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因为甚少用机器,都是人工。从洗豆、磨豆、出浆到成型,足足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被灶火熏的睁不开眼睛,拿着大锅铲搅拌浆汁手酸到不行,亲手体会到“一块豆腐”的诞生是如何不易。从大地获取的食材,经双手制作,那甘醇如此之深。花了大半天时间和泥巴踩泥巴,只为了坯一小面土屋的墙。我光脚踩在和着马粪的泥巴里,法国小伙弹着吉他,一群人哼着小曲。在自然茅厕旁的一面墙上,我们用自己和好的泥巴制作了“时间的见证”。第一次被带到如此原始的农场,2岁半的熊孩子,多少还是有些不适应的。一半时间还是会黏着妈妈,几乎每天都会哭一场。但玩起来,也是全情的投入,全然忘记了蚊子。这点孩子比大人专注很多——play is their work.

劳作后的饭菜总是最香。在家不爱吃米饭和蔬菜的熊孩子,竟吃了一大碗糙米饭,青菜也是大口大口往嘴里送。每顿饭都是集大家之力而成,两小子也参与了食物的制作。自己亲手做的食物,即便简单,也是美味十足。我们在第二日见到了创始人亚曼,与我们一开头聊起的,竟不是此行最大的目的——朴门永续,而是育儿,正因对于子女教育的反思才成就了最初的野蔓园。我们还聊到,原始自然不代表粗陋邋遢,比如日本和欧洲的自然农场,仍然可以做到干净整洁。这一点,我们需要好好学习。在这里,有几位已经呆了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实习生”——飞鱼是其中的一位——为了学习更接地气的生活模式来到这里;给大家做豆腐甜点的法国小伙,未来目标是与中国女友回法国找块地种咖啡豆,为了学朴门和中文来到这里;一对环游东南亚的香港情侣在木屋阁楼里搭帐篷住了一个月,临走那天给大家做了菠萝糕作为临别礼物,自然建筑上那幅我最爱的涂鸦树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这里还有每周来几天的义工——住在附近来晒太阳的奶奶,在上海有房子很能唠嗑的爷爷。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抱着清晰的目标来到这里,有边体验边思考未来方向的毕业生,也有为了“避世”来了又选择离开的80后女生。只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让更多人用一种不同于生存于都市的方式生活,用身体的辛劳去清理和了解自己。原本可以联系更专业和成熟的朴门体验基地,但最终还是来到了野蔓园,或许是一种直觉的缘分,也或许是“上升处女”的狮子下意识里希望去看看一种“不完美”,一种没有商业味的质朴。没有商业味,不代表逃离尘嚣,相反在野蔓园阳光房里种的绿植,每周都会被指定的实习生运到山下的花市去卖,这也是维持野蔓园生存的收益之一。用质朴的心,在这个现代都市中生存下来,或许才是至高的智慧吧。

在这里,原始甚至粗陋的环境里,看到了与自然相处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一开头白板上的野蔓园宗旨,在短短的几天里也已体会一二。真的有这样一群人,会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反思过往,漫漫践行现在与未来。而回到都市的我们,能做的,或许也可以有很多。

亲子行,是你陪我看世界,我来看你

考虑到熊孩子和大家的承受力,略带学习体验性质的野蔓园只安排了3天。其他8天安排了孩子们可以四处撒野的大牧场,住进小孩撒欢大人葛优瘫的苗栗山宿,体验了一晚台中最具艺术性的清水模airbnb,最后在外婆的澎湖湾里休整身心。这场旅行,是第一次尝试结伴的方式。两位80后的妈带着两个10后的娃,11天,从上海到台湾,撇开常规的环岛路线,从阳明山到澎湖湾,上山下海,飞机、汽车、轮船和高铁海陆空全上阵。有共同拥有的风景和体悟,更有各种琐事和习惯的碰撞。

诺诺每天到点就醒晚上到点就睡;而熊孩子跟着我一直都属于晚睡晚起。被白羊妈“教育”了一番,“到点关灯”这个做法倒是蛮好用,很快作息达成统一战线。在此之前,一直觉得我还是属于比较“狠得了心”的妈。和白羊妈一对比,发现一些时候对熊孩子还是不够“坚持原则”,比如哭闹求抱这件事。第一晚我给熊孩子讲睡前故事时,诺诺也会凑过来听。于是,之后的每个晚上,两个娃乖乖地坐在两边,听我讲着故事。虽然有时也会向白羊妈吐槽不公平,但这种感觉其实还蛮幸福的呢!

白羊妈会吐槽狮子妈对孩子不够放手,狮子妈会说教白羊妈不够关心孩子。嘴上一直不服彼此,心里其实已在默默地反思自己。白羊妈我行我素却也有“爷们”似的担当,而狮妈情绪化却善良体贴(这样形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哈哈)。就这样,在长长的旅程中,谁也没有放弃谁,彼此包容彼此照顾,互相感化和学习,感激感恩。白羊妈也属于自己就爱玩的那种,不带娃的旅行经验比狮子妈更丰富,却在这一次旅行中有非常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也在野蔓园第一次看到了儿子很不一样的一面。两个男孩子,一个两岁半,一个5岁半,相差3岁的年纪居然迅速建立起了“兄弟情”。熊孩子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整天被他欺负”的好哥哥。

这场旅行回来后,原本慢热内敛的熊孩子明显外放很多,对于各种环境的适应性也迅速了许多。最大的变化是,在早教课上原本属于“外围观察”的熊孩子,居然成为了最全情投入的那一个。同学家长都很惊讶这样的“飞速进步”。或许对于孩子,我们只能静待花开。而旅行过程中的沉淀,或许不是最立竿见影的吸收,却一定是最具转折性的。这或许就是亲子旅行真正的意义吧。带上孩子,按照自己开拓的路途,在体验中探索与享受,彼此照见,共同发现与感悟。

 

克里斯耶

香港大学整合营销专业研究生,前国际广告公司品牌策划。曾为天马行空的广告人,今为学接地气的孩子妈。用一颗好奇与不安份的心打开带娃世界的新模式。相比“全职妈妈”,更喜欢用“育儿总监”这个词,创意则是育儿这个项目中最奇妙的一抹润滑剂。微信公众号:funwithchildren。

 


菁kids 2017 10月刊 《第三文化小孩》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关于“身份焦虑”

|封面故事|

从孩童、大人到领袖——第三文化再思索

第三文化小孩夏洛特小姐妹的快乐与烦恼

跨文化小孩——成长在交错之间

扎根于意大利的国际公民

|话题|

养娃,一个终身的项目

从职场精英到全职妈妈,你怎能不失落?

无条件牺牲自我?我不是这样的全职妈妈

|专栏|

带你远行,我到底在怕什么?

第二代的第三文化

全职爸妈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

不伸手的懒妈妈

|在读|

我爱女儿超过……马桶吗?

|看世界|

带着两岁半娃在台湾上山下海的11天

|美食|

Helen的全套爱心早餐

|出去玩|

博物馆公主奇遇记


本文原载菁kids 10月刊《第三文化小孩》,印刷版于2017年10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