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Audrey Liu
“史上最幸福的小学一年级”,这不是我说的,是足球课教练在经历了暑假爆棚的报名之后,见到我儿子George的第一句话。他的原话是:“你的运气怎么那么好,上小学了,竟然没有回家作业。真是太幸福了!”
2021年9月1日,我光荣地成为了一位“双减元年”的小学生家长,坐标上海。
当我开始动手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正巧是《“双减”意见》发布四个月。我饶有兴致地梳理了一下什么是“双减”,为什么会有“双减”,以及“双减”之后我都有哪些dos and don’t。当然,也回忆了一下这四个月我和我的“战友”们共同经历的一些有趣的变化。
来,开始我的分享之前,先“刷题”吧:
双减之后——
- >>有没有想过,“单线联系”之前补习班里的老师另起炉灶?
- >>有没有试过,索性自己练就一身本领,做一个“无证上岗”的培训班教师?
- >>有没有在双十一囤一批曾经网传会集体下架的教辅书籍?
- >>有没有庆幸,终于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躺在山坡上发发呆?
- >>有没有发现,孩子如果没有提前学,他会更加认真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学习课堂知识?
- >>有没有开始更多地去关注博物馆、艺术展、音乐会、运动会等一系列的“放电备选方案”?
奇妙的自问自答之后,我们大概会发现,这两个对立面互相拉扯,互相影响,有时还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酵——做父母的,深怕一个应变不利就误了孩子的终身。这也难怪,人口大国,竞争激烈,我们的潜意识里不断地提前了“比赛”的时间线。于是,孩子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抗”。
如果说我们身处于一个赛车场,“双减”就像是踩了一个统一的刹车,让越来越不理性的赛车们一起慢下来,以避免“车祸”发生。当然,身处这个世界级的赛车场,赛车依然还需要开,不能停下,也不能倒车,只是家长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加油,什么时候该换胎。
在大环境都在做减法的时候,我决定做加法。不是加私塾,也不是加家庭教师,而是加入家长最宝贵的“时间”。
看着挺虚无缥缈的吧,其实就两个方面:
- 增加“家庭教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比重,学校和家庭携手前行;
- 增加“非学术类学习内容”在孩子成长阶段的比重,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对于低年级学生家长而言,孩子没有了回家作业,老母亲每天都在从事福尔摩斯的工作——破案猜谜语。面对一个语言逻辑还没捋清楚,时而丢三落四,时而激动过度的孩子来说,想了解当天学了点啥几乎不可能。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有效地增加与学校的互动交流就成了第一个“加”。积极与老师们沟通,参与学校的家长志愿者工作,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更多地参与家委会的工作。低龄学段的家长和学校接触得越多,“破案”的成功率也更高。
我的第二个“加”是增加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内驱力和自控力,以及其他的社会型技能。
时间管理能力:
进入小学前,我和George讨论了接下来的时间安排,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周一到周五需要保证8:30前入睡,6:30前起床。
这样的作息时间既保证了充足的睡眠,也满足了每天早晨,在小脑瓜最清醒的状态下练琴的需求。4:30放学前,完成校内的所有学习任务。回到家后,就能按照自己的规划来阅读和娱乐,这些时间表由他自己来设计完成。
内驱力和自控力:
通过和高年级家长的交流,我发现通过旅行奖励和物质奖励的方法的确能激励孩子,这在一二年级特别有效。但是到了三年级,孩子明里暗里都会想突破家长画出的框框,按照自己的活法去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种自主性既是他长大的标志,也是亲子沟通的一道坎。
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分享,我在想,与其让他在外部刺激中进步,还不如让他“自己刺激自己”。
开学后的第二个月,George开始感受到自己的识字量和数学运算能力相比班级的一些同学还不够好,于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我在家里教他课本以外的中文字,最好再教一下乘除法。我拒绝了,因为这其实就是把我变成家庭教师,提前教。
取而代之的,我提出了两个建议:
- >>用提高中文阅读的比例来提高识字量,既有趣也轻松;
- >>准备一本《George专属笔记本》,在上课时记下那些他觉得重要的知识点,任何学科都可以记下来,写不出的字可以用符号标注,回家后复述给我听,我们再来有针对性地提高。
这两个建议并没有让他提前学习任何知识点,却给了他自我学习的渠道和上课提高专注度的推动力。
调整心态,我的那些“dos”
理清了自己的基本态度之后,我便开始落地执行了。
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充分适应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差异,也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校和家长的变化。做的第一件事是:观察孩子——增加对孩子心理和生理变化的观察,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加减学术类或非学术类的训练。
我常常和George开玩笑说:“你的问题还没有问完,我大概就知道你想干什么了。”例如在做数学练习的时候,他会分别出现托下巴、晃动腿、挠头这三个动作,而这三个动作表达的分别是“题目做得有点多了”“碰到难题了”和“怎么会算错呢?”
这些表现都有特定的时间和年龄限定,或许过了三个月又是其他的排列组合方式了。我能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并给出不同的反馈,也是因为在没有回家作业的情况下,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
同时,通过家校互动了解学校学习的进度和难点,并利用收集到的辅助学习资料让孩子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操练,把控度、把控频次,也充分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和我说的妈妈们持证上岗当家庭教师的段子有点相似,但并不是唯“分数论”的一打一打的习题刷题,而是量体裁衣、“长线投资”的亲子学习互动。这第一个do,最为抽象也最难复制,所以,我也还在学习中。
第二个do,是增加家庭的互动时间。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一直都推崇效率原则,即单位时间内能有高效的“产出”,完成一个杰出“excel表姐”的使命。但在“双减”之后,我也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率。如果家庭互动仅仅只是亲子阅读或者亲子看展,似乎缺少了一些“灵魂沟通”,所谓的“效率”除了知识输入和Q&A式的妈问儿答,好像也再无其他。
开学后,一次疫情防控让我们满满的日程都被取消了,于是我和孩子得了空一起去骑行,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发现在体育运动和休闲玩乐的状态下,我们彼此都会放下得失心,会吐槽甚至还会八卦,也走得更近了。那次我们骑车去了家附近的一个小山坡,在树荫底下折纸飞机,接着飞纸飞机,说说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下从我肚子里蹦出来的这个小不点,这才是long term的“效率”。
第三个do,是增加社会互动时间。
这其中包括了和不认识的人、认识的人、亲近的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双减”之前,我们大概只能和老师同学有这样的沟通。但现在,我们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尝试不同的新鲜场景和事物。
比如最近,我特别爱做的一件事儿,是忽悠孩子去“破冰”。例如,在外就餐时,去帮服务员阿姨传菜,或向厨师争取去后厨看看的机会。趁着他“年轻皮厚”又不懂事儿的这几年,可以试试各种小任务小挑战。这些陌生环境的尝试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社会技能的培养,久而久之,他会通过这样的互动,结识一群新朋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的那些“don’ts”
“双减”之下,我也有我的don’ts。总的来说,就是don’t go to the other side——“双减”的刹车是一个警示,别一下子熄火了。
第一个don’t:课余的时间多了,可以适当让孩子放空,但不要放养。
孩子需要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走出来,去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事事。对于家长来说,需要把控的是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孩子学习效率很高,那么就应当再配以一些能够满足他学习程度的练习。相反,如果孩子学习进度很平稳,那么他可以做一些其他的计划。但这样的课余时间安排,应当让孩子自己来完成。家长慢慢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时间的管理者,也给予他们试错的机会。
第二个don’t:可以美育体育,但不要只看“金牌”“证书”。
“双减”之后,小区门口少了语数外培训机构,换了个门面,又变成了“体适能”“体育考级”“美术书法考级”机构。这样的转变来得太快太迅猛,让家长们都措手不及。但这样的机构师资从哪里来、教学大纲是否科学、孩子是否喜欢,又成了新的问题。
我一直坚信,能在美育和体育方面走向专业道路的人都要趟过一条千辛万苦的荆棘路,这其中大多有极强的天赋。那么,对于并没有天赋的孩子来说,体育美育是否都要靠连锁加盟式机构来完成呢?
其实,最美好的体育和美育都在大自然中:和孩子去划桨板,感受大风天里人的渺小;和孩子去踩落叶,感叹那声音像是脆脆的薯片;和孩子去听小鸟的叫声,比一比谁的节奏更快,谁的音色更高亢……
第三个don’t:可以做减法,但不要迷失长远的目标,可以做加法,但不要拔苗助长。
“双减”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家长的教育理念可以万事万灵地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所有的改变,都需要围绕着家庭和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样也应当是家庭教育需要遵循的准则。
改变在前,实话在后
说实话,对于打拼在魔都的双职工家长而言,被减去的那些学科类机构是不少职场爸妈们的救命稻草。爸爸妈妈如果都是996的上班族,孩子们放学后至少有了一个可以被托管的地方。然而,学龄阶段不断“超前学”+“奥数练”的课外培训班模式让孩子们被迫自我加压,甚至让家长忽略了学校的主菜,沉迷于课外的甜点。于是,这些原本只是让家长喘口气的“巩固学业晚托班”,慢慢成了让家长喘不过气来的“军备竞赛封闭营”。
“双减”提高了对学校的要求,也提高了对家长的要求。我们好像永远都在hard模式上,下不来了。
作为一个新手,我的学龄家长之路才刚刚开始。很感谢“双减”在这个时候落地,它让我没有在过度焦虑的环境中迷失教育孩子的初心,也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究竟什么才更适合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老母亲的自我修养》学龄篇的第一课。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