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彦:家里有个监工儿

u=3108733256,1302141159&fm=11&gp=0

大儿子从加州伯克利大学毕业,工作在旧金山,回家要坐近一个小时的火车。每次我开车去火车站接他,都见他手里捧着一本书。他说喜欢在火车上读书的感觉,风驰电掣般的行驶为文字赋予了立体感。我瞟一眼那长长的英文书名,揣磨不出来,书里都会讲些啥。

“妈妈,你读书吗?” 有一天儿子这样问我。

“读啊。”我心里庆幸,最近刚好在看台湾86岁齐邦媛老师写的《巨流河》,可以拿这个“应付”一下儿子。

“妈妈,你都读些什么书?中文还是英文?”

“多数是中文!中文是妈妈的母语,读起来畅快啊。”

不知为什么,大儿子一回来,我就有点莫名其妙的紧张。很多大大咧咧习以为常的习惯,到了他那儿,就都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妈妈,读书你会汲取很多营养,还能促使你思考。比上网,玩微信要好多了。”

当然了,儿子,这道理,我懂! 老妈我心里有点不服气。

“妈妈,你都什么时候读书呢?”

“当然是每天下班后,做完晚饭,把该做的家务都做完,等弟弟们都睡觉了,我才有自己的时间读书啊。”这话,是实在话。而且,我还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点点悲壮,一点点伟大。

“妈妈,你应该改变一下习惯。”儿子坐在副驾驶座上,侧过头来诚恳地说。

“改变?什么习惯?”我有些郁闷,我都如此奉献了,还改变什么?

“吃完饭,先不要忙着收拾,当弟弟们在你周围的时候,你读书,让他们看到,他们有个爱读书的妈妈。给家里营造一个读书的气氛,耳濡目染,他们也会爱读书的。等他们睡觉以后,你再收拾也不迟。”

看着这个半大不小的儿子,我半天没吭气儿。怎么那么无私奉献的老妈我,又不对了呢?

静心思考,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是有些道理,父母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从此,晚饭过后,碗筷还凌乱地摆在桌上,我就开始在孩子们的眼皮底下读书。当然是从一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心甘情愿。

现在,我在小朋友们的眼里,俨然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妈妈。

一天回家,看到门口有一个小包裹。我有些纳闷,最近没网购啊?打开一看,是一本书,《Man’sSearch for Meaning》。 二弟说这是在哥哥的推荐下买的,是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作者Victor Frankl是犹太人,纳粹时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集中营毒气,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可是作者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出来之后还创立了Logo Therapy,意义疗法的心理治疗, 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

我看着那薄薄的一本小书,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竟然记载着这么丰富的人生。我知道正在上高中的二弟最近遇到一些挑战,正在迷茫和困惑中寻求人生意义。“人,为什么活着?” “学校功课得B,得A又有什么关系?”都是他时不时在饭桌上抛出的话题,我们讲的“大道理”很难真正说服他。也许这本书真能给他一些启迪和答案?那这个答案又会是什么呢?为了能和他有共同语言,保持水平相当,我决定和他一起读这本书,尽管这本书的英文不太好读。以下是其中一段:

It did not really matter what we expected from life, but rather what life expected from us. We needed to stop as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instead to think of ourselves as those being questioned by life – daily and hourly. Our answer must consist, not in talk and meditation, but in right action and in right conduct. Life ultimately means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find the right answer to its problems and to fulfill the tasks which it constantly sets for each individual.

由于这本书,我们在饭桌上讨论起这些话题:每一次痛苦,每一个失败,每一次绝望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人的精神尤其在痛苦的时候能得到历练。人的一生应该是追寻意义的一生。而这个意义一定是大于自己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人将无法回答“为什么”要经历这些苦难。你要自己去寻找,去思考,找到一个自己生命的意义。

我问二弟,你现在觉得人生有意义一点了吗?他说,还在寻找,不过学校里那点挫折不算什么了。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他脸上的“雾霾”已经散了。

不久,我突然发现8岁的小弟弟把一大叠书都搬到自己的房门口,一摞摞地排着队,我问这是玩什么游戏。他说,哥哥说了,读书会让人变得更聪明,这些书都应该读,要摆放在随手就能摸到的地方。那么多书堆在门口,可以想象该有多零乱!但这回我随了他。平时书架上的书倒是摆得整整齐齐,但如果只是摆设,还有什么意义吗?

从此,我就默默的当起了一个隐形搬运工,把他看完的书搬回书架,把书架上其他的书,平时觉得他不会读的,甚至是二哥读的“心灵鸡汤”之类的书,也都“无意中”放在他的房门口排队。我意识到,在读书上,触手可及一定比工整清洁更重要。到现在,两个小弟弟已经把书架上的书读的差不多了。

前些日子大儿子回来,全家一起去餐馆吃饭。他和弟弟们一个月没见了,互动很热络。我插不上嘴,就习惯性地把手机拿了出来,那时候马航失联,文章出轨,台湾学生占据立法院,很热闹,我也要关心世界大事嘛。

不想,大儿子的手在桌子底下拉了我一下,老妈我再笨,也明白了:妈妈,不要在弟弟面前老看手机,什么榜样啊?!

老妈我,乖乖地把手机关上,和他的手机摆在一起。对,吃饭期间,咱不查手机,耽误不了世界大事。关键是,咱不能当坏榜样。

饭桌上,大哥哥开始问弟弟,最近都看了什么书?弟弟们争先抢后地汇报。我知道,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了。他给我推荐的《Mindset》,我还没读完呢。哎呀,得加快进度了,家里有这个监工儿,还真是不能懈怠啊。

文:赵丽彦

笔名阿朵,海外文轩作家协会成员,文章刊登于美国《星岛日报》、《教育,还可以》,《生活,还可以》等书中。在美获计算机硕士。目前就职于美国硅谷,养育着四个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着,成长着。

此文章原载于《菁kids》杂志北京2015年4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