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与应试 | 菁kids 8月刊编者按

jingbo2015.12.11

我的高中只有两年。当时已经有不少学校改为高中三年制,所以我的老师经常强调,我们是以2对3,要加倍努力。记忆中的那些年似乎都在为高考做准备。

我一直对考试还有点儿信心。好像小时候各种荣誉和成就感都来自于那种目标在前,题海练手,全身心冲刺的反复应试。然而,临近高考,这份自信却崩溃了。

高考前选专业,我把几张院系清单浏览了一遍之后,心里开始明白:自己不喜欢做动手实验,也不喜欢理工科专业,有些文科专业看着不错,但已经在理科班辛苦了几年,高考之前就不用做梦了。

那时突然就沮丧起来:原来,以后的职业和生活是要这样定下来的,真希望能早点儿开始琢磨这些事儿。这些年一路过关斩将地考试,眼睛盯在成绩和名次上,有什么用吗?我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啊!

后来就“保守”地挑了数学系,逻辑是:这是基础学科,能为进入其他学科打好底子,而且,出国申请奖学金也容易些。以致之后的很多年,我都在反复向别人解释:“你居然念数学系?!”  “唉说来话长……”

“如愿”进入数学系之后,几乎在每一门专业课上,我都会想起选择专业的那个夜晚。那时候还不允许转系,我开始逃课,泡在图书馆里看各种杂书,生活中各种杂念又理不清楚。

对于那几年的大学生活我至今记忆犹新:平时天马行空,遇到考试,从小练就的功夫还没丢,考前练练瑜伽冥想,清空一切,然后全身心聚焦在眼前还没太翻过的课本上,用最短时间把基本概念过一遍,然后就是拼命做题,做以前的考卷。

紧张忙碌中偶尔也会被课本上某些内容打动,觉得如果平时认真点儿,跟着老师慢慢品味也挺有意思的,但常年的应试之下已经习惯了快速突击,那种耐心不会用在正课上了。

临毕业要选择考研或者工作,我又突然虚荣心大发,开始早起晚归地苦学,浑身的干劲开始卯足,自我感觉开始变好,目标也变得很清晰-得分过关嘛。

居然研究生也考上了。记得没过多久,导师就十分失望地看出我对那些课题研究完全没有兴趣,而我还是老招数,导师的脸色实在难看了,就又拼命做一阵,后来就出国了。

在美国,先生边工作边上学,我做陪读家属兼打打工,算是另类间隔年吧。小两口的日子很简单,美国也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没有上学,没有考试,而心里的压力一点儿不少,却来自完全不同的地方。那时候我经常问自己,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你究竟是谁,你想要做什么?

从那时开始,对考试非常厌烦,觉得这么多年也就是练个短期记忆力,考完了,剩下的哪儿有真本事,只有噩梦,经常梦见逃课,考试的时候连卷子都看不懂。

于是那时候开始下决心,把之前的一切抛开,重新开始。如果接着上学,就要多看看,找个喜欢的专业,否则就是继续浪费生命。寻访中旁听了一些很少大陆学生申请的专业,没有希望拿奖学金,更没有积蓄付学费,也不知道毕业了能不能找到工作。

但自己喜欢,就和招生办谈。好心的老师特批了美国学生贷款给我这个国际生。虽然还没毕业就负债,但是幸福的日子开始了。

那两年上学我还在打工,经常和很多边工作边进修的年长同学上晚课,冰天雪地里跑来跑去。即便如此,却从来不觉得累。坐在课堂里,虽然有些还是半懂不懂,但听的津津有味,常常不敢相信,这样也能算是上课吗?

毕业了,顺利找到工作,后来又多次换工作。因为是自己做决定,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反而很感恩。也常常感慨,很多做人做事的能力,如果在国内的时候能花时间学到一点儿,自己的路则会更宽些呢。

当了妈妈之后,虽然有时不免被孩子的成绩吓到,但还是决心不能让孩子走应试之路了。大女儿已经15岁,开始琢磨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她的主意经常变化,也有不少对能力和理想之差距的焦虑。

我陪着孩子聊,心里只有快乐。毕竟她有大把时间来经历青春期的起起伏伏。我小时候为了高考,自我压制太多,以至于该学的没学,该想的不敢想,各种身心发育、认知发育,一股脑置后,结果进了大学,大好年轻时光,却完全迷失了。

考试高分-上名校-找到好工作-生活安稳太平,这个看上去清晰的路线,即使在海外华人社区和国内的国际学校社区,也经常被拿出来作为咨询标杆。而在我的经验里,这条路径,却意味着放弃了太多的思考和可能,也放弃了寻找的过程。而没有这个过程,孩子的成长就被不断延迟。

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冲击下,很多行业正在发生大变革。学校也讲,我们是在为眼前还不存在的职业在培养人才,我们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能力。

学校录取申请的衡量方式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十全十美的成绩,也许预示着学生花了过多时间为考试学习,而在其他重要方面有所欠缺。这一条我是再同意不过了,本期关于升学的讨论,也希望由此引发更多类似的思考和行动。

竞波
北京人,有两个女儿。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5年,后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的8年中,加入一家英文家庭杂志。2012年7月回到北京,作为执行出版人加入《菁kids》杂志。今年因女儿读书,全家搬回美国,告别了工作4年的《菁kids》杂志。关注教育,关注父母社区学校活动,喜欢读书看电影,享受与家人共度周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