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家长圈儿的择校两端:你挤破头进去的,我避之不及;你看不上的,我觉得“真香”!

文 | 赵大江 图 | 网络

“你们怎么还在B学校呢?!你真得慎重考虑要不要继续读?我们七年级读了一年就赶紧转走了!”

阿达爸爸听说我家娃还在B校并且打算继续念,大吃一惊,特别热心的跟我聊了40分钟,分析B校的种种无法忍受的致命弊端。他家娃跟我娃原本同是B校的校友,我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一直在B校,他家幼儿园和七年级在,后来转学去了其他国际化学校。

阿达爸爸认为B校没有一点国际的样子,老师课堂上讲,学生下面听、记,满堂灌。哪怕组织个演讲、辩论赛也是传统老样子,大量知识性内容的掌握要求。认为B校这种就是直接把公立校的那些内容嫁接过来了。

而他家转学到了H校,那种课堂就是大量的小组讨论、发散、头脑风暴,课后作业也是思维导图、海报、手抄报以及戏剧表演,几乎没有知识性的重复内容。阿达爸爸认为,这才是西方精英学校的精髓,B校那算什么?!阿达爸爸可谓掏心掏肺,给我传递了高年级H校在读家长的肺腑之言。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感激“萍水相逢”的阿达爸爸能如此热情的给我传来高年级转学家长的掏心窝子的经验。但也不得不说,阿达爸爸满意的H校,正是我的“雷点”,我不会首选这样的学校。

高知留学回国的阿达爸爸,对西方精英学校的内容非常看重,而土鳖的我欣赏中国公立校的踏实,也欣赏很多传统中国老师的方式,我不觉得“国际教育”=“西方教育”。

在我看来,B校保留了公立校扎实的内容,又摒弃了公立校大家普遍诟病之处,正是我希望寻找的理想学校。

北京那几所最出名的创新学校,都不能丝毫打动我。我希望学校管理稳定有水平、老师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学术能力优秀即可,尤其是小学阶段。

然而,当我的至交好友海淀妈妈Y姐让我给她女儿推荐国际化学校时,我却首先给她力荐了号称京城学费第一的A校。

我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Y姐的女儿已经在海淀重点小学读完了六年,成绩优秀,学术基础非常扎实。未来孩子升学的方向就跟大姐一样去美国,再加上Y姐经济实力不俗,不用纠结学费问题。那么口碑不错,软硬件环境都算得上国际校第一梯队的A校自然可以作为首选。

至于B校,有空约顺便访下也可以。

Y姐约完A校探校,我迫不及待的想听听她的意向,没准后面我也去看看A校,万一也是未来升学的目标呢。没想到Y姐却说,A校直接导致她对国际学校都很怀疑,要不算了直接在海淀升学公立吧——走她家姐姐一样的公立国际部升学路径。

原来整个探校过程中,A校老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本校设施、师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计等,整个过程虽然很礼貌客套,但非常机械。临结束时,Y姐好奇问了一句:“贵校这两年的升学情况怎么样?都拿到了什么样的大学结果?”

这么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问题,好像踩中了A校老师的“雷点”,老师很不屑回答这种问题,一副无可奉告的表情:“我们不看重升学,不唯成绩论(大意)”。

奇怪,人家家长问一句成绩就是“唯成绩论”了,探校问成绩不犯法啊?一年大几十万的学费,家长关心学校升学也算天经地义吧?再松弛的家长,也暗自希望自己娃在一个升学结果好的学校并且期待自己娃有好成绩。否则那几个公立国际部为什么年年都挤破头?否则美国著名私校为何家长趋之若鹜?

第一次探校实在谈不上好印象。几天后Y姐又接到了A校校园演唱会的邀请,那就再去看看学校的组织水平、孩子们的状态。

演唱会非公益,而是结结实实卖票的,大约400多一张,价格直逼专业歌手演唱会入门。支持孩子们贡献才艺获得收入,Y姐两口子爽快把门票买了,掏了800块再进A校一探究竟。

没想到,这一探,直接把Y姐对A校的印象击穿到马里亚纳海沟。据反馈,演出组织混乱,表演水平极低,孩子们状态松懈,跟闹着玩似的。就这?400来块一张门票的校园演唱会?国际学校顶流第一梯队?Y姐哭笑不得——城里普通公立学校孩子们的演出,统统不要钱不知道看过多少场,再拉胯也比不上A校拉胯。Y姐认为演出事小,但是校方的种种表现就不是个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态度倨傲,见钱眼开”。

重口难调,再厉害的学校也难让所有家长满意,大名鼎鼎的A校每年也照样有不少家长转学。甚至我认识的DUDU同学妈妈因为疫情期间A校网课教学极差,忍无可忍直接回到了城里公立重点,并且从此与国际学校“不共戴天”。逢人就控诉以A校为代表的北京国际化学校,包括英语学科在内的“低素质”。

一点也不奇怪,回到开头我满意的B校,也让阿达爸爸深恶痛绝,为浪费孩子一年宝贵时光捶胸顿足。要不是为了“素质” ,要不是跟他还不太熟,他早就破口大骂了。40多分钟的聊天 ,我听出来他一直看在我还在读的份上,努力克制自己不好把话说的太难听。

自从A校探校归来,Y姐的转国际学校的心就瞬间淡了很多,再联系其他学校也不积极了——“最贵最牛”的A校都是这样子,其他学校还有必要看?我赶紧劝她:别别别,学校不存在“最好”,A校只是不适合你。Y姐打起精神再度启动探校,结果两家学校看完回来彻夜难眠。

她先去了C校。这所学校所有外教都来自美国、英国。据就读家长反馈师资比较稳定,哪怕疫情过后也没有大变化;几大课程体系都开得很全。只是当海淀妈妈从公立大校突然来到这种“小学校”,实在忍不住要给自己提一千个问号:真要转这里?看着周边环境嘈杂混乱,校园也小的可怜。毕竟小孩才刚升初一,要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学术成绩。

从C校出来,Y姐扭头又进了J校。J校环境倒是安静,就是校园硬件设施也是一言难尽,还不如这周边郊区的公立学校。J校采用分层教学、走班制,课堂有大量的教师启发小组讨论。“中学阶段的数理化成绩普遍怎么样啊?”Y姐最最担心这些学校花哨太多,理科基础差。

J校的老师支支吾吾没能把Y姐这个问题答明白,只能自己找在读家长咨询。咨询一圈的结果就是,在国际化学校上学,课后自己都要补补,数理化嘛学校真是“呵呵哒”。

J校也不是不能选,这么多年的老学校,基本口碑也还是有的。可是一想到真要给孩子转到这样的学校,先不说别的,光这一眼难尽的校园环境设施,Y姐实在意难平。到底是让孩子继续公立“铁血”三年搏中考再读美本,还是直接走到通往美本门口的那条小路上?纠结、疑虑,每天心里一千万个小人在狂掐,小升初派位越来越近,Y姐开始失眠。

这时,在美国读大学的姐姐也来“补刀”——走国际路线就是这样啦,当年自己在顶级公立国际部,那外教老师也是教的“一团浆糊”。数理化这些基本都讲不清,难题问老师,老师他也不会啊,只能自力更生。可姐姐毕竟在高中才遇到“一团浆糊”,初中的数理基础公立打得相当扎实,所以才能让姐姐在高中外教糟心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要是给妹妹初中直接读了国际,这不数理化基础从初中就熬浆糊完蛋啦!

看来初中转轨国际校万万使不得,Y姐横下心就踏实继续公立吧!我说这几家学校其实不至于,没有想的那么“危险”,只是不合咱的家庭理念。要不然去看看我们一直读的B校吧,小学这些年相当满意,初中不好说但可以看看感受下。

不曾想,Y姐去了B校,刚出校门就给我发来消息“定了,就它了,真不错!”我不得不说,B校的招生老师太会来事了——他们接待家长一直是全员得体的校服,温柔亲切,礼貌却不失热情而且有问必答,再加上硬件没得挑,经常能在第一面就给一些家长“香迷糊”。但决定不能那么草率,这只是学校的招生“烟雾弹”,B校的杀手锏是服务,这是国际校里的“海底捞”、当代教育的“胖东来”。

我让Y姐一定要再探再问再了解,别被“海底捞”手段整迷糊。Y姐问了A校不屑回答的升学问题,B校招生老师亮出了一份“也还凑合”的清单;接着问J校支支吾吾的数理化问题,B校老师直接甩出了学校的相关学科比赛成绩,并强调这些比赛普通孩子的参与率和成绩。更要命的是,B校还专门在初中正式开学前过渡了一部分初中数学内容。跟不上的同学,老师还专门会给“开小灶”。曾跟多所国际学校合作某培训机构的朋友也反馈,B校的数理在一众国际校里还算是不错的。所以当孩子通过了B校入学考试后,Y姐果断交了学费。

在跟B校周旋期间,还有朋友推荐Y姐去看看名气很大的“一举摘星学校”,问我意见——此校如何?我说,我有亲同学在那当老师,那边的情况我是不会去的。其实,我的好友Y姐的教育思路已经非常清楚,习惯了公立校的传统家长,创新学校不用考虑,B校这种路子大概是最合适的。

转眼,小升初派位到了最后的时刻,Y姐还是进行了最后一次挣扎,毕竟对口升学的学校里有顶流公立的机会。真的要就此放弃,去上名不见经传的B校吗?未来形势飘摇,通往外面的路还好走吗?

钟声敲响,在经历了最后数十个不眠之夜后,B校最终成为Y姐的选择。

入学夏令营那天,Y姐给我一口气发了十几张照片和视频,都是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可爱的舍友、贴心的生活老师、温馨的宿舍,孩子真的喜欢这里。

Y姐一激动“高中也就它了,不折腾了!”。啊呀,可别!再走走看,高中可真不好说呢,就是初中到底如何也得走着瞧!B校最擅长“服务家长”,他们总能在一些小细节上“拿捏”家长的心思,类似这种新入学和转学生的贴心关怀和及时照片视频轰炸,往往给家长“按摩”的相当舒服。别大意,走走看吧!最终学习状态,孩子成长说话。

择校如相亲,不能求完美,但求匹配。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