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国际教育全体验过后,我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Alex Li李奕南是北京世青学校今年的毕业生,有意前往St. Andrews University (UK)攻读哲学专业,他在毕业演讲的时候致辞道:We are not made of wires and metal, but vessels and flesh. Nor are we born with a mind to accumulate wealth and power: we are here to live a good life.

让人感叹于这位少年的思考程度之深,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如此透彻,在这个年纪里实属难得。

在与菁kids对话时,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如何从懵懂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不盲目追求普世价值观,在自己认定的事情上保持深度的思考,沉着的反思,为自己的理想主义找到实现的方法,在每一次思想产生碰撞的时候,都能为未来探寻到更清晰的方向。

采 | Yuan 文丨阿醋、Yuan
图 | Alex提供
为方便阅读,下文使用第一人称讲述


Part.1

老师可以帮你兜底学习的下限
上限则需要自己去把握

我小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西城区的公立小学度过的。五年级时,我父母对公立学校的课程体系、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有一些保留意见,希望我能转轨到国际化路线。当时,我父母有个朋友的女儿在世青念书,反馈不错,他们就把我也转到了世青。
在世青的这几年我是开心的。刚来到这个以英文为主的学习环境时,一开始我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经常需要当众演讲,一些作业要用PPT来完成,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到了高年级以后,IBDP中文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第一年就明显感觉到难度的飙升,甚至和体制内的中文差不多了。
由于我们要学6门学科,其中3门是高水平(high level)的,要想保证自己不偏科,就需要严格的时间管理,在学习方法上也需要有所转变。
我的经验是,在时间上要做好提前规划,可以给自己设计一套奖惩系统,还可以找到自己的“驱动点”,比如我喜欢戏剧,我就会给它预留出更多的时间。
IBDP的学习方法偏向于探究。比如想要学好经济这门课,就要结合时事新闻去做一些分析题;物理学、心理学要写实验报告;数学则需要结合课内的内容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可以往更加细分的领域进行个人的研究。
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制力,必须有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老师可以帮你兜底学习的下限,学习的上限则需要自己去把握。
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如果说公立教育的模式是知识体系的搭建,那么国际教育的这种学习方式则更偏向于个人能力的培养。

在世青读到八年级时,因为家里人在香港工作,不希望我长期和他们两地分居,于是家人把我接到香港的学校念了一个学期。也正是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国际化教育路线的选择,也对我后来的学术偏好有了一定的影响。
我去的是香港的一所公立学校,我在那边适应的很快,但对于这套公立体系确实喜欢不起来。
香港的物理、化学、生物到初三才开始学习,语文课所涉及到的文言文比内地还要难,课程设置单一,没有国际学校那样的灵活度,因此我既没机会钻研课题,又难以发展自己感兴趣的能力。也是在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古人的思乡之情。
这次插班的经历,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我看到了文化的差异,社会的理念冲突,我想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便有了对人文社科的兴趣。

Part.2

大多数人不会去琢磨的问题
让我乐此不疲

九年级我从香港转学回到北京世青。我还是更喜欢后者,在人文课上,我有机会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论题,为它写上两三千字的论文,在英文课上,我也不再机械式地学习语法,而是用更有趣的方式从表达中习得语言。

也是在那时,我养成了阅读习惯。起因是我在八年级时,感觉自己的英语到了瓶颈期,原本以往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得的高分,在日渐变难的课程中有些捉襟见肘,这让我郁闷了好一阵子,便下定决心重新捡起阅读的习惯。

我一有时间就开始阅读,通过书本,丰沛我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储备。

我喜欢看畅销书榜,却不是大众书店的畅销书,而是偏知识、人文社科、哲学类型的书籍。选书的时候,我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探索旅程进行挑选。

我对哲学非常感兴趣,最近在阅读的是《Taylor Carman -Merleau-Ponty》、《The Life you can save》,我经常会买一些哲学家的书,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有某个当代思想家也受到这个哲学家的影响,我会再去把那个当代思想家的书买来看。

所以阅读对我而言,其实是思想和知识体系搭建起来的过程,而且这个体系有一定的衔接,它真的能带来很多知识上的滋养,帮助我拓宽视野。

我认为世界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样子,所有事物本身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而哲学是可以不断探究事物本质和思想的学科,也可以和很多现代学科,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有很强的联系。

这些知识,可以带我探究很多思想本质。大多数人不会去琢磨的问题,却让我乐此不疲。

通过阅读一些哲学类书籍,我常常会用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一些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会思考所谓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媒体对于大众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究竟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它究竟会给人的存在、生活、思想带来怎样的影响?

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书籍和思考教会我一些事情,潜移默化的引领我接下来的方向,让我产生某种内驱力,促使我想要钻研、深究事物的本质,这些思考让我觉得很开心。

我也在申请大学时选择了哲学专业。关于这个专业将来会不会受市场欢迎?其实我不太关心它能不能在物质上满足我,我当下有这样的热情和理想,就足够了。

 

Part.3

一位好老师就像一盏明灯

八年级时,我参加了学校的戏剧社。也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对我性格影响很大的人。
在一部戏剧演出项目中,他是我们的指导老师,他总会通过某段文学节选,耐心引导我找到自己在舞台上的表演形式和表演状态,包括每句话该如何咬字,每个情节该如何表现,每个人物内心该如何挖掘……
这个过程中,他对我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以及对我的鼓励和肯定,确实在我的高中三年起了很大作用。
他是真正让我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有自信去台上展现自我的人,他让我这么多年第一次敢于释放自己内心的表达,也终于让我跳出了舒适圈。
当时学校的戏剧几乎都是英文剧,出于对戏剧艺术的喜爱,和对身份认同的探讨,我和同学一起创立了中文话剧社。在社里,我担任类似管理者的职位,导演、演员、指导、灯光、设计等工作都会参与。

在那之后,我变得越来越主动。我开始在学校参与各种活动,还主持了学校好几个大型活动。
我还和大家一起排了两部短剧。一部是民国剧,讲民国时期的夫妻之间出现纠纷的故事。另一部是家庭剧,由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改编而成。两部剧都与我们当代的社会问题有联系,也能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思考。
因为有老师的鼓励,我找回了自己的表达欲。很庆幸,我可以站在舞台上,把这些有感染力、可以引人深思的艺术带给大家。

Part.4

我们需要适时地建立悲观主义的情绪


在毕业典礼上,我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老师同学面前做出了自己的毕业演讲。在演讲中,我说:
“我们需要适时地建立悲观主义的情绪。理性地认识即将面对的困难,想象可能会发生的一切。然后,再带着坚定的内心,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寻找答案。”
在我看来,坚持是很重要的品质,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修炼出坚定的内心。
从小到大,我对荣誉、对外界的评价、攀上高位没有追求,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但我对喜欢的事情,却很执着。
我一度希望自己能成为“圣人”,但那样好像就不是“人”了。毕竟圣人太神圣,他缺少与世俗的联系,站在高处反倒和我的想法背道而驰了。
我还有一个学术梦,在未来想做学术研究。所以在大学,我会继续去广泛阅读,去旁听其他系的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我也会保持对戏剧的兴趣。可能没那么多时间去自己拍剧、演戏,但我也会不断地进行关于戏剧、艺术形式理论的了解和学习。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爬上这座塔,但我会坚持。
我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是希望可以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在学术道路上一起坚持。
可能这是我想达到的一个理想状态,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