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遇见”,居家隔离纪录片推荐

这段时间,很多上海居民都处于“被动宅家模式”。在此推荐几部制作精良口碑爆棚的纪录片,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愿这些优质内容能治愈心灵,让我们远离焦虑。

文|Beth    图|网络

 

最幸运的遇见


当病患遇到了仁医

片名:《中国医生》
豆瓣评分:9.2
共10集,单集片长45分钟
片源:爱奇艺

我们全家看的纪录片,通常是家长先看,觉得内容合适,再和孩子一起看。而这部纪录片是我的孩子Daniel推荐给我的第一部纪录片。去年夏天,他频繁出入医院,发烧感冒,过敏性鼻炎,还拔掉了一颗多生牙……这些看病的经历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于是,他就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关于医院和医生的视频,直到他找到了这部纪录片。然后我们全家一起陪着他反复地看,至少看了有两三遍。

这部纪录片选取了几家国内知名医院的医生,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日常工作,能看到他们每天超负荷的工作量,能看到他们具有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体谅他人的共情力。在观看的过程中,除了满满的感动,还有无限的敬佩。与其说医生治疗的是一个个病例,不如说他们在拯救一个个家庭。到底是怎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他们在一身疲态的时候,依然可以冲锋陷阵?这样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真的是可以承受的吗?

这部片子对于孩子的影响之大超乎我的想象。看到在纪录片里出现的医学专业用语,他会提问。正好退休的外婆是医生,能跟他不断地科普和讲解,这么一来,“医生”俨然成为了他的职业理想。以至于后来我跟他提起某种罕见疾病,他马上会告诉我应该去看什么科室。

看完纪录片的某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妈妈,我想去南京。”后来才知道他是想去南京鼓楼医院,去看看这家百年医院,看看纪录片里医生的工作环境,看看医院大厅里的那架三角钢琴。

如果对医学有兴趣的小朋友,一定要看看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能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更会了解这份职业背后医生们的辛苦、坚持和韧劲。(注:《中国医生》播出时,正值2020年疫情爆发。不久,创作团队来到武汉,在短时间内拍摄了《中国医生战疫版》。)

纪录片中最年轻的南京鼓楼医院整形烧伤外科主治医师徐晔医生,在纪录片播出以后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他在微博等平台上科普了很多医学知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徐晔医生”。

 

最精准的遇见


当穷困遇到了扶贫

片名:《无穷之路》
豆瓣评分:9.5
共12集,单集片长22分钟
片源:哔哩哔哩

这是我们家在寒假期间看的一部纪录片,由TVB拍摄,有粤语版和普通话版两个版本。无穷是“infinite”的意思,而在这里是“no poverty”,即“消除贫困”的意思。

在看这部片子以前,我们对“扶贫”的印象,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没有深入的认识。在看第一集“悬崖村”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与世隔绝的贫穷与无奈:孩子们为了上学,早上出发,要连续走上一天的悬崖峭壁,晚上才能到达学校,他们出门的必经之路就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有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可能好几年都不下山……

感谢“精准扶贫”,让他们逐步摆脱了贫困,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了教育,让更多的人有了生活的选择。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跟着主持人陈贝儿又哭又笑。预告片里有这样一句话:踏遍全中国十个曾经深度贫困地区,到底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付出多少代价,才可以走上脱离贫困的“无穷之路”呢?在看完全集以后,再次看到这句话,心情居然是完全不一样的,仿佛找到了答案,心中有了“无穷”的底气。

我问Daniel这么多集里面,他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集,他说是宁夏西海固,就是电视剧《山海情》的吊庄移民。他未必可以理解贫穷,但是他看到了这里的一代人为了摆脱贫穷的决心与努力。

 

最美好的遇见


我来到这个世界,遇见了你

片名:《人生第一次》
共12集,单集片长32分钟
豆瓣评分:9.1
片源:哔哩哔哩、咪咕、优酷和腾讯

一定要准备好纸巾的一部纪录片,几乎每集都有泪点,眼泪经常是不由自由地流出来。不知道是不是彩蛋,我发现每一集的名字之间都是相互呼应的。婴儿的《出生》和老人的《告别》,留守儿童的悄悄《长大》与农村父母的《进城》打工,年轻人们要《结婚》与年迈人士要《相守》……

快8岁的Daniel看得最有代入感的是第二集《上学》,这一集的内容就是他此刻无忧无虑的人生,烂漫天真的童言童语,经常会让找到共鸣。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集《成长》和第五集《上班》。《成长》这一集的英文名是:love,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讲述的是留守儿童与诗歌相遇的故事。在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突然发现是“是光诗歌”的项目,之前买过他们出版的《大山里的小诗人》。一直束之高阁。重新打开,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笔迹里流淌着美妙的文字,真的忍不住赞叹!

小区封闭的这几天里,我和Daniel晚饭后坐在沙发上一起朗读这本诗集,你读几首,我读几首,也会互相提问萤火虫是在说什么,棉花糖又在说什么。诗歌好像有一种魔力,短小又美好,不仅可以把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的心连在一起,也让小读者对课堂上学到的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有了新的认识。

读到一篇《藕》的小诗,Daniel突然想到了他去年我们去泥塘挖藕的情景,于是找出本子,自己也要写一篇。虽然只有两句话,但是我感受到了他灵感来临时的兴奋和落笔创作时的愉悦,有一扇小窗正在慢慢打开。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是光诗歌”公众号,里面有很多留守儿童的作品。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献出一份小小的爱心。

《上班》讲述的是残障人士经过培训成为阿里云客服的故事。现实社会中,很多残疾人很难有合适的机会去工作,而这个机构让他们找到了意义,通过自己的双手甚至双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纪录片的结尾,画面是双十一庆典的晚上,韩童生老师的旁白:“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的多。这是,真正的平等。午夜,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那道鸿沟消失了。”对绝大多数的残疾人来说,尊严比同情更重要,而工作就是他们获得尊严的最佳途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培训学校的创始人王绍军,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患上了“渐冻症”,后来靠收大蒜致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创办了这个特殊基地,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仿佛已经把人生过了一遍,那些未曾思考过的名词,就这样突然出现在眼前。Daniel会问我什么是童年,也会问我什么是中华遗嘱库,好像很好回答,又好像很难解释清楚。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期盼,必然也有遗憾,有惊喜,更多的是平淡……这就是千万个第一次组成的人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