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双语上岸妈妈:幼小衔接,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软实力,真的很重要!

上周,今年的《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实施意见》发布,幼升小、小升初的家长加紧了探校和听宣讲会的步伐。本文作者去年刚刚经历了这一过程,在她看来,对于幼小衔接,家长们更倾向于关注孩子的识字、计算等知识层面的积累。然而孩子入读小学一年以来,她却发现:真正能帮助孩子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反而是一些不太容易衡量的软实力。

文 | Christine

图|pixabay

最近听说一则“笑话”,说魔都小学生的妈妈开门看到孩子,第一句话是:“你作业写完了吗?生词默好了吗?”

可谓一句话拉满了氛围感啊!

近些年紧张气氛提前到了幼儿园,父母们对幼小衔接越来越重视起来。说到幼小衔接,新手父母往往更加关注知识层面的积累是否足够。殊不知孩子升入小学,首先面临的两大难题是熟悉新环境和在新的群体中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能帮助孩子解决这两种问题的,恰恰是一些“软实力”。

我们去年有幸通过摇号升入一所大家向往的民办双语学校。因为有幸体验名校幼小衔接,也受邀做过一些分享。

我感触最深的是,孩子进入小学,真的是切换到了一个更加“成熟”“复杂”“社会化”的新系统。新系统需要孩子具备足够的沟通能力、有意识的自我规范能力以及能搭载成长带来的各种变化的内化力

下面我从沟通能力、公德心和兴趣爱好三个方面来展开说说。

 

「01」

沟通能力

变得很刚需


进入小学后,孩子需要适应的环境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更加复杂了。空间上要了解储物柜、热水间、厕所、各种功能教室在哪里,时间上要理解课程表、日程、课前、课上、课间、课后自主学习时间、交作业的时间节点等。

直到第二学期,我仍然经常在家长群里看到有孩子丢了东西不知道去哪里找,问作业,问老师已经交待过的各种信息。

可想而知,如果信息不清楚,也没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及时问清楚,那么是很难完成作业或者其他任务的。

其实从幼儿园中大班开始,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有意识地主动沟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记得我女儿Dora中班时,有一天晚上在家里聊天时突然大哭,委屈到抽泣。原来聊天中她想到了某位女同学,这位同学有点“孩子王”类型,经常拒绝我女儿加入小组游戏。

我问Dora:“你能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吗?”她说自己不敢,不知道怎么说。我说:“那你看这样好不好?这次我带着你,我来跟老师沟通这件事,如果下次遇到困难,你自己去找老师沟通好吗?” 她顿时很开心。

后来我又问她,老师知道后有没有帮助到她。Dora说老师找她和那位女同学聊天了,给她们讲了一本关于友情的绘本,还让她们分别说出自己当时说的话的理由,以及听到对方的话的感受。这让她们了解了彼此的感受,她们决定好好做朋友。老师还对她说,以后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她觉得老师的话非常有力量,以后她愿意找老师帮忙。

还有一件关于沟通的小事是Dora刚入小学时。她回家说有位男同学经常下课就跑过来抱她,抱起来就往地上摔。

我想了想跟Dora说:“你要不要试试跟他沟通?你可以这样问他,某某你是不是想跟我玩?如果你想跟我玩,你可以说我们一起玩点什么吧。” 我跟她解释为什么要这么问,因为我猜这个男生可能想跟她玩,但可能不知道怎么沟通,就通过一些动作来表达了,这些动作也不一定是恰当的。

所以,我建议Dora还可以进一步告诉这位男生:我不喜欢你把我抱起来摔在地上,这样很疼,也很危险。这样说是让他知道你的感受,并且明确告诉他,他的行为不被允许。如果他还不停止,你就可以使用警告了:某某,我警告你,你再这样做,我就去告诉老师。

我个人感觉是,教授孩子具体的话在最初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孩子如果不肯去沟通,大概率是不敢和不知道怎么去沟通。父母演示给孩子话语的内容、语气以及包含的情绪,其实也直观地向孩子展示了人际交往的规则和层次,把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直观,让孩子愿意去尝试。

另外,像这个案例中的男生,可能并不是个例,在父母对孩子陪伴和沟通较少的家庭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要么孩子会木讷,要么就会遇事爱动手。

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自己孩子爱动手,但反正没吃亏,不重视。这样想也许忽视了两个方面:

近期来看孩子可能会被一些同学主动疏远;

长期来看,孩子错失了学习良好的沟通技能的机会,而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方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将越来越不被允许。

 

「02」

公德心

会让孩子迅速脱颖而出


记得第一次听幼儿园园长讲公德心教育时,我的刻板印象觉得这是老生常谈嘛。

可随着Dora进入小学,我明显感觉到了公德心是领导力的基础,公德心还能让孩子迅速脱颖而出。老师选班干部,往往是选择行为规范好,能起到带头作用的孩子。

Dora刚入学就很开心,因为她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去年受疫情影响,学生们中午要在教室用盒饭套餐,老师要求孩子们用餐完毕后,自己分离干、湿垃圾放回垃圾桶。Dora自觉收拾一些遗落的垃圾,被老师看在眼里,选她当了生活委员。

公德心教育,很难被量化和衡量,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但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陈默老师曾指出:初级的竞争是体力的竞争,中级的竞争是智力竞争,最高级别的竞争一定是道德品质的竞争。

从历年世界顶级名校的录取也可以看出,顶级大学希望招的学生是拥有领导力、影响力并且具有崇高的愿景、愿意为更广大的人群提供服务的人。

而要具备这样的胸襟和品质,就需要从小注重公德心教育。平和学校的万玮校长在他的《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里面提到,教育的主题就是生活。我们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引导,让孩子学习感知规则、秩序、感恩、服务等,让孩子慢慢成长为一个具有公德心,并且能用自己的公德心服务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

 

「03」

兴趣爱好

是孩子独立成长的内在支柱


Dora 在幼儿园时非常擅长演讲、讲故事,小班时就得过园里故事比赛第一名。但到了小学,班级组织轮流演讲活动,我却发现很难动员Dora 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背好台词、多演练几遍,就像在幼儿园时那样。

6岁半的小朋友已经不肯配合家长,她表示“同学都不背的,都照着PPT 念的,我也不要背”。结果就是老师给我发来她的演讲视频,评价说她准备不充分。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将越来越无法“勉强”她去做什么,只有当她真的感兴趣、有动力去做一件事,她才会用心去做。

孩子越来越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过程,也是她越来越听从自己的内心的过程。我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简单听话的孩子。

如果我想激发她继续练习演讲,也不再是提供一根棒棒糖那么简单、物质化。而是要去寻找能触动孩子内心的情感和需求的方式,这对家长来说难度也更大了。

我们需要的不是各种规则和标准,而是多跟孩子交流,去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变化,根据情况去帮助她、引导她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朋友的女儿CC,目前就读于罗德岛艺术学院。CC在初中时并不是成绩最优秀的,在选择高中时她很向往常熟UWC的多元文化,朋友带她去笔试、面试,她顺利被录取。

CC在常熟UWC 的高中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她自己设计服装,还组织服装展。朋友没有埋怨CC 浪费宝贵的高中时间,而是帮她出出主意、提供一些资金赞助、跑采购等。帮助CC举办了让她和同学们激动不已的服装展。

CC 去了罗德岛艺术学院之后,才跟朋友坦陈,自己也觉得高中时学业压力特别大,但是对于设计的热爱和梦想,让她觉得自己有无穷的能量要去释放,所以一定要坚持下去。

CC考取罗德岛艺术学院的故事显得没有别的孩子那么鸡,朋友也很佛系,事后经验主要是相信孩子的内驱力。

从CC的故事,我看得出,兴趣爱好,是一个孩子可以跟自己独处的内在世界,可以盛放孩子逐渐成长的思想,也会成为孩子独立自主的内在支撑。

Chat GPT跃跃欲试要帮助人类做更多的事:计算、写作、编程、设计……比速度比内存我们恐怕是比不过了,但毕竟我们才是真正的human being呀,我们有理想、有差异、有无限延展的软实力去灵活应对大千世界。

— END —

 

作者丨Christine

清华大学新闻学硕士,互联网、金融、酒店等多个行业上市公司品牌公关顾问。女儿Dora就读于某民办双语学校一年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