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菁kids的毕业生企划再度上线!今年,我们收到了来自不少国际化学校毕业生的报名——
有录了牛剑藤校的,有去了文理学院的;
有奔向理工科、商科大热专业的,有准备一头扎进医学的,也有社会学、音乐、历史等较为小众选择的;
有直赴梦校的,也有选择间隔年的……
若是对毕业生们的故事好奇,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高中校园里活出优异的姿态、好奇他们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最终与梦校双向奔赴,请持续关注菁kids的毕业生报道,以及即将于菁kids上海视频号线上直播的#2022毕业生峰会#。
或许你也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许他们的故事也可以成为启发你的明灯。
请于文末处预约直播~
文 | Stella 图 | 网络、受访者提供
过去的采访经历给我烙下了一个刻板印象——外国孩子在采访中能有更多的谈资。他们似乎总能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组织更多活动、参加更多项目、投入更多实践。
比如,在我曾采访过的外籍学生中,有只身一人踏足非洲大陆举办科学展的,也有抽空拍了电影还入选“亚洲青年电影节”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些家庭,即便是选择了三大国际课程中最注重实践与活动的IB,他们的择校标准里也一定包括一项“校内资源能否满足CAS要求”,这意味着即便是让孩子服务社区、体验社会,也很难真正走出校园。
(*CAS:创新、行动、服务,IB三大核心课程之一)
这之中夹杂着的矛盾是让不少家庭头疼的原因——时间和精力就这么点,无论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是扑进活动和实践中,都势必会造成机会成本的出现。
在尤其看中领导力的国际教育中,活动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但倘若无法平衡,很可能不得不承受成绩下滑的风险与后果。高中生们该如何在学习与活动的夹道中走出一条花路来?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今年的毕业生程一凡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从校主持人到话剧女主角,从文学社社长、媒体社成员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夏校,从在诸如iGEM(国际遗传工程的机器设计竞赛)、USAD(学术十项全能)的竞赛中获奖到亲自组织乡村支教,三年的时间,她从华师双语的IB课程走向了有“新常春藤”之誉的埃默里大学社会学专业(待定)。
她密密麻麻的活动履历也在告诉我们,活动和学业之间该如何互相成就。
如何平衡学业与活动?
程一凡是个转轨生。带着“英语不能太弱、要提升自制力和综合能力”的觉悟,她离开了体制内的道路,也离开了“考上211、找工作、最后回到小地方按部就班地工作”这条一眼就看到头的人生路。
踏进新校,自由扑面而来。课表不再是语数外科学和历史政治,课堂内容也一改呆板地学习书本知识,加入了社会调研和演讲报告。作为寄宿生,更多与自己独处的时间让她得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但这种自由带有危险性,倘若自律不足、目标模糊,最终也许会虚度光阴。一凡于是摸索起了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氛围带来的改变。在自由的环境里,外教们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当堂提问。自由推着她逐渐外向,她也因此找到了更快捷的学习方式——不懂就问。过去,她更愿意翻书寻找答案,但现在她发现,“比起慢慢查,有些人三言两语就能解答你的疑惑”。
她的自律与环境给予的自由也帮助她提升了时间管理能力。从每天的to do list到每周计划表,她会将所有已知的任务列在其中,计算这周有多少空闲时间可供自己安排。事无巨细地记录后,再对照着本子做事,不仅不会遗漏,最后划掉待办事项时还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正向反馈继而促进她更好地管理时间。
一凡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优点:出色的风险规避能力。比如,IB选课关乎着最后两年学习的难易程度,也关乎着将来能够申请的专业,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规避选错课而读得痛苦或错失喜爱专业的风险,她选择在选课前就确定将来要选择的专业方向,比如理工类、商科类或是人文社科类,与升学指导老师交流一番后再做决定。
她曾看到自己的朋友直到申请大学时才决定学医,却因为没有同时选择HL生物和HL化学,而错失申请牛校医学专业的机会。因此,想清未来的方向,了解各个高校专业对课程的要求,以此来决定IB选课才是最为合理的思路。
此外,她还在正式选课前多做了一件事——向学长学姐借阅IB课本。现在,许多学校也会在选课前开放试听课。提前了解老师的课堂,与老师、学长学姐沟通一番,看看上课形式、学习内容、老师给分情况等是否与想象中的大致相当,这都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一凡的风险规避能力同样在活动中有所体现。要在繁忙如IB的课程中,抽出时间完成校内外那么多活动显然十分困难。如同开篇所说,时间精力有限,她如何在两者间进行平衡?
回想起作为活动组织者的经历,她说:“这真的是一个十分内耗的过程,你要不停地去追踪每一个细节。最好的情况是能两者兼顾,但倘若时间管理能力没有那么好,就必须放弃一些个人娱乐时间,甚至要做好GPA下滑的准备。我会考虑清楚是要把活动做好,还是维持自己的高GPA。”
对于一凡而言,她会试图避免每一个可能的陷阱。她将大部分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碰上社团之类的校园活动,也会有所筛选。“如果这段时间我认为学业更重要,我就不会去参加活动。这期间抓牢学业能给之后留出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到那时我就能多参加活动。在接受一个任务之前,我会考虑我到底有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完成它,如果我觉得它会搞砸我的生活,一开始我就不会接受它,即使它非常诱人。”
明确短期与长期目标,列清眼前的轻重缓急,是得以在写不完的作业、五颜六色的时间表、漫天飞舞的试卷和数不清的活动中得心应手的重要技能。
如何有效选择活动?
翻看程一凡的活动经历,她参加的活动大致能够被列为三类——从兴趣爱好出发、从专业出发、从背景提升出发。这也是高中生们普遍能够参考的分类标准,下面将结合一凡的经历,说说如何挑选能够成就自己的活动。(不鼓励功利主义,只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01 从兴趣爱好出发
得益于父母有意营造的读书氛围,文学始终是一凡最喜爱的领域。于她而言,“文学就像做梦,无论是阅读还是创作,都是沉入到另一个世界”。
从文学出发,她参加了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创办文学社,组织了短篇小说创作比赛和阅读周;从高一起就加入了媒体社,负责毕业生采访、编辑校园午间新闻、运营公众号;还加入了戏剧社,体验书中、剧中人物的情感,实现从文字创作到舞台创作的跨越。
其中,令一凡倾注最多情感的,是话剧演出。由她担任女主角呈现的《暗恋桃花源》,从构思到演出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期间,她与同学们为爱发电,自掏腰包去上剧场观看了原版演出,深受震撼后,推翻了排练一个学期的成果,琢磨如何将更直观的表演带给观众。
演出当然很成功,前一夜梦里的忘词与事故都没有成真,更重要的是,在偌大的剧组里,从服装道具到表演细节,甚至是精确到每一幕的走位,大家都合作协商、通力完成。大型项目给到了她在小组作业里所无法体验的真实经历,她也因此真正明白了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尽管活动细碎,但在简历上呈现时,招生官们能看到的,是作为组织者的领导力、作为参与者的合作精神、项目背后的创造力以及学生本人发自内心的热爱。
02 从背景提升出发
在一凡回想自己的竞赛经历时,她说:“我觉得自己竞赛选得太杂,回头看看有些活动没必要参加。”在她看来,竞赛贵在精而不在多,她更建议大家根据专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能够体现个人特质的竞赛。
随着竞赛的普及,每当看到社交媒体上一水的奖杯,她不免觉得“大家的竞赛都差不多”。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让她开始怀疑起了竞赛的含金量:“如果我是一个考官,可能看了三四份这样的简历,就觉得倦了。当大家都拥有这座奖杯时,它就成为了标准,而不再是加分项。”因此她认为,决定参加竞赛前应当先咨询升学指导老师,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分猪肉”大赛,也有真正闪着金光的奖杯。
但竞赛的意义并不止于奖杯,备战过程中的收获同样弥足珍贵。在高一准备iGEM的过程中,队友的表现令一凡记忆犹新。尽管都是刚上手的实验,她的队友却总能游刃有余,而在头脑风暴中遇到的全新生物学知识,在下次碰头时,他就变得如同领域专家,甩下了队友一截。这是一位对生物有着很深的见解,也致力于在未来进入生物科学领域的同学,他对专业的热爱感染了一凡:“他让我发现,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学术研究是很享受的事,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
03 从专业出发
对社科类的喜欢没有一个特定时刻,而是由许多令双眼放光的碎片组成。“最微小的现象背后也都有社会学的理解”——这句话令一凡印象深刻。
她举了个例子,学校将学生们分入四个学院,学院的每个成员都会为其而战,赢取积分,每当公布month winner时,学院成员会起立鼓掌欢呼,感受发自内心的快乐。
但仔细想想,其实不管分入哪个学院都只是一个随机事件,学生与学院之间本没有任何关联,而学院积分也不会为学生个人带来任何实质性利益,为什么学生还是会不自觉地为它努力?
这就是“社会认同”,当置身于一个群体内,人们的首要任务是超过群体外的人,你所在群体地位的上升,就如同你个人地位的上升。
对社会学越发浓厚的兴趣让一凡渴望与社会接轨,接触那些平时鲜少接触的社会面,她也开始思考自己处于社会中的什么位置、扮演着哪种角色,她又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
这种寻找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直至一次学校组织的乡村支教让她找到了些许眉目。
在此之前,她对乡村留守儿童并无概念,直到支教结束时看到孩子们递给她写满感谢的卡片,才决定关注这一群体。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在靠近山区的地方也有许多留守儿童,随即联系了当地的留守儿童救助中心,招募了一些高中生志愿者,带着团队来到安徽黄山,与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悠长暑假。
团队主要教语数英,而她负责语文组教学。考虑到孩子们的基础并不扎实,她选择了一些简短的诗歌,有关自然与动物。这是每日能够在乡间田野接触到的事物,孩子们能够真实地体会到文学带来的感触。两个月的时间,他们慢慢地学会描绘夕阳、讲述内心情绪。
过程中的一些场景总是让一凡难以忘怀。比如她每日面对的学生中,女生数目远远多于男生;比如学校里的电子琴每日都被学生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却始终没有人真正按下琴键;比如支教背后的黑色产业链,用一周的时间换取打磨包装好的履历。在这些画面中,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研究如何提升教育平等程度、如何授之以渔、如何让孩子们精神富足。
这个暑假的计划已经在一凡心中酝酿,她决定再去看一下那群孩子。
另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以下简称JHU)的Psychological Profile夏校。说到这儿,一凡的声调都变高了。心理学是JHU的王牌专业,收到offer的那一刻一凡惊喜万分。
这是一个有关犯罪心理侧写的项目,一向喜欢“汉尼拔”IP的一凡对犯罪心理感兴趣极了。教授在项目里介绍了非常多轰动全美的经典案例,看着从分析案件开始,一步步列出罪犯心理特点,直至最终预判罪犯行为,一凡说:“来之前我只觉得这专业好酷,来了之后我发现真的很酷,越学越有劲。”
准备在大学期间选择双专业的一凡,目前决定在社会学之外选择心理学。由于埃默里没有Psychological Profile这一专业,她已然想到,四年后,或许研究生可以再去JHU申请试试。
#18岁,我的探索与发现#
程一凡同学将来到
#2022菁kids毕业生峰会#
就 “学业规划/志趣发展/人际交往/大学申请” 等话题,讲述她的高中生活指南
扫描海报二维码,备注:“毕业生”
立即预约线上直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