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学艺术系的女儿想退课重选,这届小孩的职业选择没有既定答案

文丨竞波
图|pixabay.com


家长为孩子焦虑,不外乎升学与升学之后的工作。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这个话题,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聊,一直聊到现在孩子进入大学,就有点儿聊不下去了。

当年我们从美国带着孩子回中国,很重要的原因是,想让孩子从小浸润中华文化,中文英文一起学,慢一点儿也没关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将来的世界肯定需要双语人才。那时候两个孩子一个 4 岁,一个才 6 个月。

十几年兜了一圈儿,我们又搬来美国,两个女儿也回到美国上学。而现在中美关系进入调整期,受疫情影响,全球化阻力更大。当年一起海归的朋友,孩子都处于相似年龄段,不是进入大学,就是高中青春期。再聊起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另外,养育孩子多年磨炼,朋友们心里明白,聊也没有用,孩子不管有没有自己的想法,都不太会听我们的了。

我家妹妹今年秋季进入大学艺术系。周末通话,她说不想现在就定专业。艺术课上得越多,越觉得,这可能只是个业余爱好,想退课。

“ 那退了课,拿什么课来替代呢?”

妹妹说,目前还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还在找。孩子爸爸做投资,有各种年轻企业家成长故事巴不得借这个机会分享。电话那边的妹妹渐渐没了话,只是哼哈应和着。

姐姐在过去三年中,想法一年一变。大一下学期热爱语言学,大二下学期热爱新闻。暑假实习记者两个月,部门老板才华横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硕士。有一天,她和孩子说,自己30来岁,到了考虑为家庭打好基础的年龄,媒体不准备继续做了,要换个工作。暑假回来,大女儿说又有了新想法。我们心里暗喜,这话也只有老板说,孩子才听得进去。

改想法,试来试去,我们能接受。我们当年高考,毛孩子什么也不懂就要选定专业。进入大学,发现转系不可能。之后的考研、工作,甚至留学,就顺着 17 岁的选择走下来。至今同学聚会,还有同学聊到,小时候脑洞大开选的啥专业,或者,爸妈硬给选,造成一辈子的错,好像旧时代包办婚姻一语定终身。这样的烦恼,孩子当然不能有。

这一代父母,很多见过大风大浪。职场上跨国、跨行业、跨专业的转变太多。也是在变动和选择中,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对什么真正有热情,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自己走过。所以,孩子的职业发展,找到什么工作,不一定立即要答案。

重点,可能在“找”字上。科技和创新为各行业带来大变革,很多如今热门的工作,几年之后大概率就消失了。寻找,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也很考验孩子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时代,选择困难症越来越普遍。简单如买把勺子,都有成百上千的选择和海量信息直送到眼前。孩子每天学习的,是从哪里开始综合了解,然后划主次,细分类,逐步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建立过滤器,去掉过多信息,重点聚焦,以深入高效的独立思考与亲身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职场发展也如此。孩子如何寻找,如何尝试,如何发现自己真正的特长和兴趣。然后,如何在寻找中改变,发现新的自己,培养新的兴趣和技能。这些可能才是信息时代的家长们更加关注的。

最近有幸在心雨茶话语音房间里,和几位从小随父母移民的华裔 1.5 代年轻人对话。一位男生说,自己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后,很多事不太和父母讲。而父母从手牵手变为一下子放手,面对很多重大人生选择,他其实经历了一个迷茫期。

另一位男生说,父母一代可称白手起家,在国内、在海外打拼几十年,为下一代建立了全新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作为 1.5 代,他们感到压力很大。“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创造出同样巨大跨度的改变?”

一位女生说,希望家长们能多分享自己曾经艰难的选择,以及脆弱的时刻。“如果我们知道父母曾有这样的时刻,以后自己遇到挑战时,压力就不会这么大了。”

选择只能靠自己,而选择很困难。相比上一代,年轻人的压力自然不小。除了按捺住急于把孩子与自己比较、与别人家孩子比较的心情,我们家长能做的,是为孩子每一个选择鼓励、加油,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贡献一点不加评判的心得分享。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