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陪读之前,她把身边能问的人都问遍了……

一篇 从北京国际学校“迁徙”加拿大,我成为了一名陪读妈妈 引起了不少国际社区家庭的关注与共鸣,也让很多正在为孩子们做留学规划的家长们陷入了思考。我们将继续连载菁kids海外撰稿人、“陪读妈妈”Beth的心路历程,其中有非常多的留学干货分享值得家长们借鉴与探讨。

文 | Beth   编 | Daisy 图 | Pexels

现在就可以依照加拿大的学制来考虑入学时间点了。

Part 2

信息的收集与汇总

不可否认,留学是个大工程。曾经有个留学中介告诉我,申请国外的私立高中,尤其是美国排名靠前的私立高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完全不亚于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的过程。
记得我在2020年初咨询某英国留学中介时,他们给出的日程表的起始日期是2020年1-3月,目标入学时间2021年9月。一年半的时间内,要准备几轮面试与笔试,准备各种文书等等。
如果孩子之前在国内上的不是英制的学校,还要额外补课。当然,提前2-3年开始准备申请的大有人在,越早越好。我身边的一个虎妈便是提早三四年就开始申请英国顶级私校。
还有某美国留学中介给出了一份战线更长的准备时间表:第一年暑假参加美国夏校,同时规划好线路访校;第二年暑假前考完TOFEL;第三年暑假上SSAT(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补习班,开学后考SSAT,去美国面试,寒假后递交材料。
在此期间,孩子还要与访校的学校保持联系,多参加课外活动,社会活动,找特长,参加比赛,发掘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光听着,我就已经觉得快忙不过来了。
且不管中介怎么说,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国外越好的私立学校入学竞争越激烈。这就意味着你的孩子在正常学习的同时,要完成申请过程中的诸多额外要求事项,在那段时间里会非常的繁忙,压力也可能会很大。
这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即自己主动求学的意愿。如果仅仅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推着甚至是逼着孩子完成整个申请过程,我相信即使今后孩子真的到了国外学习,也不会有太强的内在动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介会强调参加夏校和访校的重要性,去体验才会有感受,才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去国外读书。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的访校计划都泡汤了。

关于语言成绩——寻找一手信息

申请美国的私校和一部分加拿大私校需要SSAT成绩。
我是个比较佛系的妈,个人一直觉得SSAT挺反人性的。大家都知道,SSAT要想考高分,背单词是必须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生僻的单词。对于女儿这样英文几乎已经近乎母语水平的孩子,不背单词也考不了高分。
大好的青春拿来学什么不好、探究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拿来死记硬背?既然从公立系统的死记硬背中逃离了出来,为什么还要跳进去?
刚才提到了,加拿大一部分私立学校在申请时要求提供SSAT成绩。关于这一点,如果你偷懒去问中介,他们也会偷懒地回答你:都需要。干脆自己去学校的官网一个一个地查,一手资料总是最准确的。好在加拿大每所私立学校的官网都有明确的申请流程和所需材料,非常清晰,记好笔记就好了。
顺着top 25私立学校清单一所一所地翻看,原来有些学校需要SSAT成绩,有些要求提供托福(小托福)甚至多邻国英语测试成绩即可,还有些是参加学校自己的英语水平测试。我还发现,大部分好的私立学校都在安省,这顺手解决了去西部温哥华还是去东部多伦多的问题。

寻求专业人士和过来人的经验

记得哪本书里曾说过,不论做事还是做决定,要多依靠他人的经验,而不要仅凭一己之力,你想破头可能也找不到答案。
在整个留学探索阶段,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各种问。问朋友,问同事,问已经出国留学的家庭,问定居已久的家庭,问中介,问机构权威,认识的,不认识的,加个微信就去硬着头皮问。
当然,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先说熟人。
 
虽然可以敞开了问问题,大部分人也会知无不言,但局限性是,每个人及其孩子的经历有限:有的只读过公立,有的只读过私立;有的定居在温哥华,有的在多伦多;有的是从国内公立转到国外公立,立刻觉得进了天堂;有的是因为家里孩子多,出于经济原因完全不考虑私立……
每个人只能给出“一亩三分地”的建议与体验,最终的选择还是要靠自己。
之前总想着拿来主义,但其实每个孩子的受教育环境是不同的,每个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也是不同的,茫茫人海,哪里就能刚刚好找到一个供你拿来效仿的案例呢。
再说说中介机构。
 
研究留学伊始,我找了朋友、校友推荐的几家留学中介机构。跟每一家沟通过后,大致有了这样几个感觉:
  • 高端的中介真的是流程上的高大上,事事替你考虑周全——和孩子定期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激发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提供全套的辅导课程,甚至包括社会情感学习;手把手申请,选校、访校全程替你安排…… 当然,整个申请周期相应的也会拖得很长,一两年甚至两三年,费用也很昂贵。他们的目标是,替孩子匹配到最适合他们特质的学校。
  • 稍微中档一点的中介不会整这么多申请辅导,但是会很“实在”地告诉你,要去深入做这件事,要多参加哪些考试/考级(这个是针对美高咨询),什么时候去准备好什么成绩。聊下来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孩子成了流水线上等待被包装的产品。这类机构里的申学辅导老师,有的自己都没有出国求学的经历,仅仅是从业时间长了,流程已烂熟于心。
  • 国内专注升学辅导的中介机构只会给你推荐国外的顶级私立学校。国外一些移民+留学机构通常会推荐当地的公立学校。这种情况下,各有各的利益所在,难免片面或者主观宣传。

如果找中介,一定要选了解你的孩子现在就读状态的机构。比如,我家就需要选择了解国际学校学生优劣势的中介机构。至少不会天天和我谈语言跟不上带来的不适应问题。

有的时候,一些中介会主动提出,可以在没有签约的情况下免费让辅导老师和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沟通,了解一下孩子的性格、想法及对留学的态度。沟通后可以给家长一个初步反馈,孩子现阶段是否适合留学,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多了解自己的孩子。
再就是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
结合四处汇集来的信息,我还发现了一些普遍值得家长关注的议题:
到了国外,如果语言不达标,就需要参加ESL(英语语言辅导)课程。语言不过关会影响学习进度,比如中国学生最擅长的数学,列出算式会做题,但是读不懂题。另外,如果不能摆脱ESL,高中阶段就无法选择level高的课程;
很多朋友在支持选择私立学校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私立学校的老师“抓得紧”这一点。似乎在很多人眼里,不抓,孩子就不会主动完成作业,不抓,就出不了好成绩。难道现在孩子的自我管理真的都那么差吗?
不过,我也能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态,如果家长和孩子远隔万里,有个抓得紧的老师替家长把学业“抓”起来,换了我,可能也会选择这样的学校。

陪读妈妈的心理变化

我是个具有内向兼高敏感性格的妈,谨慎、细致,遇事倾向于过度准备,以防意外(其实更应该说是意外带来的慌乱、过度刺激与大脑断线导致的不知所措)。在留学研究过程中,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这样的性格对决策的影响。
我发现自己总是倾向于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具体体现在,我一直希望这个即将到来的转学过程能给她带来尽可能小的变化(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够把孩子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都回避掉么?),继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排除一切变化因子:
  • 尽量不参加标化考试(就不用上费时费力在我看来又无用的考前补习班了);
  • 优先选择沿袭现在所学的IB体系(这样上课学习的模式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能够避免不适应);
  • 我一直坚持的陪读方式也是在“帮助”她回避住校的独立生活有可能带来的变化;
  • 在研究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倾向申请公立学校。其实主要是觉得申公校可以把面试和中介一致推崇的面试辅导和文书过程省略掉(如果不转学,她本不需要面对这一大推事情)。对孩子来说,最省事,当然,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最少。
我知道,很多家长不会这么做。
通常,我们会鼓励孩子大胆走出舒适区,不论是自己独自去国外读寄宿学校,还是勇敢地面对申请过程中的种种压力。确实,不挑战怎么能知道孩子的潜力在哪里。
但是,如果父母一方选择了去陪读,陪读家长的心理上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在推着孩子勇敢向前的同时,自己也会暗自估量:我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吗?离开国内熟悉的环境,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到国外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开启一段为期好几年的新生活,而且是带着一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我足够自信吗?
曾经有一个准陪读妈妈告诉我,她在离开国内前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到了国外能不能应付得好。成人尚且惧怕变化,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畏惧的情绪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也不能一味地push他们,一味地跟他们讲大道理,只允许他们勇敢。
现在回头看看当初的心路历程,只想说,no pains no gains这句话永远是真理。这是后话。

Part 3

列出清单,一个个解决

信息太多对做决定绝对不是件好事。把复杂的问题分组、拆解、简化,一次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完成后再解决下一组问题。
需要做出的选择:
1. 公立 vs 私立:
2. 学习体系:AP vs IB
3. 居住地点:大城市vs卫星城市
 
想找到答案,还是那句话,多问。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只要觉得有可能问出经验、问出信息,就大胆地去跟人家搭讪!

公立vs私立:听美初妈妈怎么说

我找了一个陪孩子申请了美国私立寄宿初中的热心妈妈聊了一下。
 
对孩子来说,选择申请公立还是私立,面临的申请压力是不同的。如果申请私立学校,整个过程中的压力孩子能否坚持下来,或者说是否愿意坚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想出去的意愿有多强。较强意愿才更能在整个过程中支持他坚持下去。
 
如何调动孩子的自主意愿?让他去感受,自己去体会。所以,第一步,不应该是家长想破头去琢磨公立还是私立,去研究不同就好了。然后去到实地,让孩子去参加当地的夏令营,家长尽可能多地去走访两种类型的学校。到时候再做决定也不迟。(当然了,这些是常规情况下的建议,后疫情时代已经不太适用了)
 
孩子回来后,可能依然对读公立还是私立没有概念,但只要他对去读书有了意愿(这位妈妈的儿子从未上过补习班,小升初以后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每天只能埋头学习,再也没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了,因此产生了出国读书的念头),那么不妨问问他,能不能接受申请私立过程中要经历的一切挑战?
其实,不光是私立或公立之分,不同风格、不同侧重点的学校的选择都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要让孩子参与决策
听别人分析起来都觉得挺在理,但自己当初就是在公立私立这个问题上反反复复纠结了很久。很多家长不一定能理解,毕竟,国内的中介或者国内绝大多数家长谈论的都是去国外读私校。可当初身边也有好几个“过来人“告诉我,加拿大的公立教育资源也非常好。
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各国的私立学校都需要努力奋斗去争取。而加拿大的公立学校比较好申请,基本就靠抢位置,孩子可以暂时偷偷懒,不用那么费劲。

学习体系–AP vs IB:听AP专家怎么说

加拿大安省在本地课程体系(OSSD)的基础上提供AP选修课程的学校远比教授IB课程的学校多。原本一直担心AP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不够,不希望让孩子进入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的体系(个人看法,当时并不太了解AP)。

但是AP专家让我看到了IB的局限性,也就是在PYP(小学)和MYP(中学前几年)阶段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应试能力没有太多帮助(这点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反而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短板。最终在选择大学时,毕竟成绩说明一切。

AP vs IB:听IBDP专家怎么说

高中阶段与IBDP衔接得最好的课程是IGCSE,某专家是这么说的。如果申请美国大学,主要看11年级(IBDP第一年)下半学期的第一次考试成绩,一年的时间同时保证六门科目的成绩,难度非常大。从MYP到IBDP的衔接本就是IB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种情况下,课程设置与IBDP类似的英国IGCSE(9年级、10年级)就显得格外有含金量了。
 
这样看来,一路IB学上去看似延续了同一体系,但是并没有像我设想的那样帮助孩子减少负担并且顺利衔接。要想顺利进入11年级的IBDP,看来也许需要一些额外的准备。如果AP课程像我理解的那样,就是一门一门课程学习+考试,那么从高中时开始适应考试,多学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也未尝不是好事。在PYP和MYP的探究式学习中混上8年也够了。
 
听加拿大本地的朋友说,如果真的想挑战孩子,最后两年学IBDP,11年级再转到IB学校也是一种选择。另外,选择IB学校还要考察学校能开设哪些课程,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开设齐全的IB选修课程

大城市vs卫星城市:听当地朋友怎么说

选择陪孩子一起出国,从原本只需考虑孩子一个人的需求突然变成了需要考虑两个人的。我开始理解那些送孩子一个人出国读寄宿学校的家长。只要选定了目标学校,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去准备、去争取,然后收拾行囊去学校。至于学校在城里还是在郊区的小村子里好像都不重要,学校好就够了。毕竟孩子不是去读大学,还不能周末一个人出门闲逛。
可是如果你是个陪读妈妈,就要替自己考虑今后的生活环境了。是想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拥抱便利,还是在静谧的小镇子修身养性。
久居北京的我自是舍不得都市的繁华,也不是要天天出门去逛街、泡咖啡馆,只是想保留出门就有处可去的选择权。偏偏当地朋友都劝我,住在大城市周边的小镇子上更惬意、更舒适,也更安全。
另外,国外还有华人聚居区一说。找个同胞多些的地方,生活、购物都会便利些,社交也会多一些。这样的地方,学校里中国同学的比例也相对会高些。好处是有伴儿,不足是同学间容易拿中文沟通,损失了学习英文的机会。
如果选个当地人多的地方,锻炼语言的机会多,学校里能多接触外国孩子,看看他们喜欢什么、谈论什么,能多些了解本地文化的机会。
在之前的国际学校,虽然同学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总体都是比较富足的。能多接触到国外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算是开阔眼界。国际学校毕竟还是一个小圈子。今后出了学校、走上社会,他早晚会遇到形形色色、各种背景的人。
留学这件事好像被我这么一碎碎念,显得超级复杂。其实真的这么劳神吗?也不一定。我身边那些不纠结一定要陪读的家长、坚决支持寄宿学校的家长,直接选好目标国家,或者干脆找个经验丰富的留学中介给推荐合适的方案,日子也不用过得像我这样“烧脑”。
这就和上课外班一个道理,有些家长只管找好机构,然后送过去,上课是孩子自己的事。有些家长不光送去,自己还会旁听甚至认真地记笔记或者陪练。全看每个人想参与多深入了。
最后,还是再回顾一下结果吧。
我家最终选择了在加拿大安省学制的小学(也有的地方叫初中)最后一年即8年级去读一所评分还不错的公立学校。先过去,边读边找感觉吧,隔着半个地球,再怎么调研也是听来的,不如亲身去体验。
看看那里所谓优质的公立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看看那里大部分孩子怎么学习,有着怎样的学习状态,对比一下和国内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有什么异同点。
距离高中还有一年的时间,即使是试错,也来得及,不会有什么损失。
去国外留学,学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国外开始新的生活,了解那边的风土人情,看看那边的自然风光,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
这么想着,我反而很期盼着能早点过去了。
和女儿同一年出国留学的同学们,大部分都忙忙碌碌地过完了他们在国内的最后一个学年,补课、考试、面试,外加学校本就不轻松的课业负担,我猜想孩子们一定过得很辛苦。女儿在我这样的佛系妈的“照料下“,仅仅是应付学校的功课与考试,就已经每天忙到10点多,周末也常常要赶作业。
也不知道我经历这样一番研究与纠结后为她做出的选择到底对还是不对。又回到了一开始提出的那个终极问题——到底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呢?哪里的教育才是更好的?
PS.在我记录下以上这些经历的留学准备工作和心路历程时,我和女儿已经在加拿大度过了整整一个月。生活已步入正轨,女儿也已经在新学校学习了两周。每天她都会告诉我一些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有惊奇的、也有惊异的。异乡的学习和生活可学可琢磨的还真是不少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