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n Yue 编:Daisy Wang 图:Uni You、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提供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UCCA)的成年人志愿导览活动,70岁的志愿者“陈奶奶”甚至还因此成为了“网红”,吸引很多粉丝专程来听她解读艺术。然而鲜少有人知道,UCCA从去年起还发起了一项青少年导览员志愿活动。这些青少年导览员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从去年9月持续到今年1月的先锋艺术家展览——“马修·巴尼:堡垒”。
马修·巴尼,“当代最具野心且令人兴奋的艺术家之一”。“堡垒”是他在中国的首次个展,集合了他2016至2019年间所创作的最新系列作品:包括一部描述美国爱达荷州锯齿山脉狩狼的故事和与狩猎相关的神话传说的影片,5件巨型雕塑、50余件雕版与电镀红铜版作品。展览中的5件巨型雕塑由从锯齿山脉被烧毁森林里获得的树木演化而来,艺术家将熔化的红铜与黄铜浇灌于树木内,任其在树干中流淌,创造出展现树木内部核心的独特金属铸品。
从孩子的视角解读艺术
就读于北京世青国际学校8年级的陈姝瑶,是本次艺术展的青少年导览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同时她还在导览活动中客串摄影师和主持人。去年夏天,她作为12岁以下的小小导览员第一次参加导览了UCCA的毕加索大展。
“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因为我比较喜欢毕加索的画,就投了简历,然后通过了面试,”陈姝瑶回忆。导览“马修·巴尼:堡垒”则要比毕加索大展难很多,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毕加索是更广为人知的艺术家,网上几乎可以查到所有关于他的资料。“但马修·巴尼可能只是学艺术的人对他有些了解。我们的导览就是想让当代艺术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不仅仅是局限于懂艺术的人,而是让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也可以了解到。”
陈姝瑶坦言,这个过程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其实难度很大。以前在导览毕加索大展的时候,有老师指导小小导览员们展厅主要分为哪几个部分,知识点分别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由孩子们来扩充。但是这次作为青少年导览员,孩子们被给与了充分的信任。UCCA只给了他们关于艺术家的新闻稿和资料,让他们自己准备。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导览‘马修·巴尼:堡垒’的时候,每个人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从电影出发,也有人从神话的方向去连接。因为侧重点不一样,每个人的讲解风格也不一样。”
让陈姝瑶印象格外深刻的是一个西安的画家,他专程从西安跑到北京来看马修·巴尼的展。“他说很多当代艺术从我们孩子眼里看到的东西,反而是很多大人作为研究人员,或是美院学生们看不到或忽视的点。”陈姝瑶说。
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认为,人们对于美育教育有很多误解,有的人觉得画画的目的就是画得像,对孩子的思考能力是很忽视的。“我们希望孩子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当代艺术其实非常适合用来做美育教育的普及,因为它是用当下的思想反映当下的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而且,当代艺术不需要昂贵的工具。旧报纸、塑料,这些所有生活中的材料都可以做为创作材料。”张朝卫指出,由于创作媒介的不受限制,以及跟当下环境的熟悉,这样两个特性能够让当代艺术在美育教育里面发生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孩子们吃透导览内容,UCCA的馆长、副馆长、研究部的同事也都一起参与进来这项公益活动。孩子们经常会问他们问题,并得到解答。“我们想为孩子开启艺术之门。先打开他们的,再由他们帮助更多的人开启艺术之门。”
做导览员,我们是认真的!
据理事长介绍,除了导览,孩子们还组织了委员会,负责整个项目的日常运营工作。“比如开幕式、闭幕式和媒体采访,还有给一些KOL的专场参观……所有这些活动的拍照、海报以及主持,都是委员会的孩子们自己安排做的。”
这一批青少年导览员一共有14人,其中6人加入了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量非常大,包括策划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流程、分工,每个人的时间怎么分配,需要几点要到场准备。晚上活动结束之后,同学们还会聚在一起总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好,下一次如何改进。每一次活动,委员会成员的分工都不一样。有需要大家合作的,也有每个人自己的任务。每次都要有负责拍视频和照片的,此外还有采访、主持、签到、后勤等工作。
在导览过程中,同学们用一个轮岗表来勾选和记录每个人“上班”的时间,保证每个时间段展厅内会有三四个青少年导览员同时在。为了更有效率,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个人讲版画,另一个人讲雕塑,配合完成30-40分钟的讲解任务。
委员会的成员们会在UCCA定期开会,平时也会在微信群沟通。陈姝瑶说,这是一种“很好玩、很温馨”的体验。
“之前做小小导览员的时候,有姐姐们带着我们去做,也不觉得件事有多难。当自己真的去做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的事儿,真让人头痛!可能就是一个点没注意到,但后来这个点确实就造成了问题。”
可以想象,这些组织和策划工作需要花费同学们很多时间。张涬溟和韩纪锐分别是世青学校11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和陈姝瑶一样,他们也是委员会的成员。虽然课业很繁忙,他们仍然坚持展览期间每周末都来UCCA做导览。
“我在看完展览之后看了‘马修·巴尼:堡垒’的电影,两个小时看完之后,一下就觉得马修·巴尼这个艺术家太厉害了,所以就想着一定要想办法过来讲解。”张涬溟说。虽然以前也看过很多展览,但“马修·巴尼:堡垒”让她第一次有了自己想要参与进来的念头。
“我觉得导览最主要是自己对于资料的消化。我之前听了马修·巴尼和瓦萨学院艺术系教授莫莉·涅斯比特的圆桌论谈,其实马修·巴尼对他自己的作品是有一个大概的阐述的。那之后我也通过各种资料和对于神话学的一些了解,帮助自己去理解这些作品。到最后全部消化这些资料之后,就不需要稿子了,可以完全凭着记忆自己讲出来。”
“我觉得只要愿意去听,马修·巴尼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挺好理解的,因为他背后的那些故事是很有趣的,比如在他自己的作品上面做实验,这些年轻人会很想知道。”
据张涬溟观察,很多观众可能对马修·巴尼这个先锋艺术家没有基本的了解,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很难看懂作品其中的联系,会对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导览非常有必要。
“有一场导览人特别多,我导完的时候大概有十几个人围着我问问题。他们的问题其实也帮我自己梳理了一遍思路。很多我以前没太想明白的点,跟他们交流之后,自己也想通了。”
韩纪锐说,他平时不经常接触艺术,是从当了青少年导览员开始才对艺术特别感兴趣。他的诀窍是平时多听其他成年导览员的解说,遇到讲得精彩的地方就拿笔记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下次可以对观众们更好地转述。
马修·巴尼2018年用黑松、铸红铜、铸黄铜、铸铅以及浇筑成型的聚酯创作的10米长巨型雕塑——《麋鹿溪山火》,是韩纪锐在整个展览中最喜欢的作品。除了做工精湛之外,韩纪锐特别喜欢作品所展现的平衡感。
“这棵树描绘的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有山脉和山火,而整体枪的形状是3D打印出来的材质。上面是自然产物,下面是人类的科技,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幅作品有很大的张力,给我带来一种很震撼的感觉。”
导览工作让韩纪锐发觉了自己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在加深了理解之外,感觉和艺术的距离拉近了。“我的收获是发掘了自己在导览和讲解方面的兴趣。这项技能我在这里学会了,今后也许在别的地方也可以用到。”
语言表达方面的进步是孩子们最先意识到的,陈姝瑶说:“把话说清楚这件事听起来挺简单的,但是怎么去说才能让别人真正理解你想表达的那个点,怎么说才能让人家听得比较舒服,其实挺难的。”
陈姝瑶回忆起她准备毕加索导览的时候,每天都跟妈妈和妹妹反复讲,直到她们也都会背了的情景。“后来慢慢地就把背稿转换成了自然地从内往外去输出,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青少年导览员活动的闭幕式上,陈姝瑶做了演讲。她认为当代的青少年需要具备两点,一个是爱心与公益,另外一个就是创造。“要逃出你的舒适圈,要去接触不同的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