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季,和孩子到南半球过“暑假”

又到了“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的漫漫冬季,这大概也是北京最为尴尬的季节,如遇晴天便要面临五六级寒风的各路追击,若想找个没风的日子出去走走,又要时时关注雾霾指数,都说下了雪的北京秒变北平,但是一个冬天也难遇几次。

很多家庭都选择在隆冬腊月去澳大利亚反季节旅行,悉尼、墨尔本、大洋路、大堡礁……这些传统景点你大概早就耳熟能详了,来到澳洲,不妨放慢节奏去到一些“小地方”,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受人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文、图 | HIPPO


大洋路上的“捕鱼达人”

世界上有这样一条路,270公里的路程依山傍海,风光旖旎,奇景层出,几乎每公里有观景台,海面上耸立一座座岩石,飞鸟成群,灯塔相伴。波澜壮阔的大海,垂直陡峭的悬崖,造就了这条世界上最精彩的自驾公路——大洋路。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自然风景被戏称为“三大”,“大洋路”“大堡礁”“大石头”,这其中只有大洋路是人类与自然合作的杰作,由墨尔本沿海一路向西,大洋路好似一部纪录片,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将南太平洋的海景尽收眼底。大洋路上最知名的景色非十二门徒莫属,很多旅行者选择在墨尔本参加十二门徒观光团,行程1-3天不等,虽将大洋路之精华汇集其中,但错过了很多沿途的“非著名”小镇,而这些小镇则更加代表了澳大利亚海洋文化,安逸闲适的生活,人与自然的结合在这里更为真实。

离开墨尔本100公里左右,到达大洋路上的小镇洛恩,驱车驶上附近的小山俯览海天一色,或是和孩子一起漫步在洒满夕阳的沙滩上都是不错的选择,今晚我们便留宿在此。晚风阵阵,我们来到著名的栈桥上漫步,这座栈桥和桥下那家海鲜餐厅近年来已经成为洛恩的旅游名片,很多游客专程来此打卡拍照,上栈桥看海景,下栈桥吃海鲜成为一大乐趣。沿栈桥走向海中,蓝绿的海水清澈见底,当地年轻人在此嬉戏,由桥上的滑梯“跳”入海中乘凉,虽然海风把他们吹得有些发抖,不过依然可以从他们开心的笑容中看到享受生活的快乐。栈桥尽头几位海钓爱好者在阴沉的天气中依旧守望着鱼竿,并不急于有“猎物”上钩,脸上洋溢着从容和放松。

垂钓者中有位老人,带着几个小男孩一起钓鱼,老人负责下竿和收竿,小男孩负责放鱼饵。儿子第一次亲见钓鱼甚是激动,我还来不及传授“观鱼不语真君子”,他便大喊着跑了过去。看到我们走来,老人很热情的和我们聊了起来,今年85岁的老人是镇里的居民,闲暇时来此钓鱼,并不以此为生,只是享受垂钓的过程。老人衣衫褴褛,不拘小节,因为每日在海边垂钓,脸被晒得通红。看到儿子的兴致,老人热情的为他讲解钓鱼技巧,发现小朋友听不懂英文,他笑了笑,干脆拿起鱼竿放到儿子手里让他尝试抛竿。作为初学者,六岁的小朋友还没能力甩动鱼竿,老人亲自做出示范,虽然有些步履蹒跚,依旧果断出手将鱼钩抛到很远。

夕阳西下,天色渐晚,老人也终于有所收获,我们正聊得火热之时,鱼儿上钩了。儿子目不转睛的依偎在老人身边等着分享“猎物”出水时的喜悦,老人也很期待,笑的像个孩子。钓到的鱼不大,老人很开心的举着鱼竿让我们拍照,随后取下鱼钩,拿着鱼在栈桥边的一把尺子上测量了一下,扬手一抛,将好不容易上钩的“猎物”放回了大海。

澳大利亚对垂钓有着严格的规定,每个品种的鱼均有身长范围要求,如果低于最短尺寸就说明这条鱼尚未“成年”,必须放生。钓鱼时要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后首先要测量身长,在规定范围内视为合规,对于不同品种的鱼类,每日垂钓的数量也有要求。

随着儿子一次次遗憾的叹息,这个傍晚老人收获寥寥,不过在这个空旷的无人监管的码头,却给儿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海洋生物+思想品德课。按照法律放生小鱼,如此的规定让钓鱼和保护自然成为一体,既索取海洋的馈赠,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海洋动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环境,澳洲人世世代代与海洋为伴,和谐共生。

回到酒店后我和儿子带着好奇访问了澳大利亚渔业网站,上面如百科全书般罗列着各种鱼类和龙虾的名字,照片,允许垂钓的尺寸,数量的限制等等,非常专业。儿子对这个傍晚的经历非常激动,甚至要求我翻译这些鱼类的名字,以便回到北京吃鱼时能够根据尺寸考察是否合规……

坐在酒店的阳台中看霞光渐渐远去,除了大洋路上驶过的汽车,洛恩小镇融入一片宁静,阳台的围栏上时而落着几只雪白的鹦鹉,头上长着亮黄色的羽毛,憨态可掬。月出东方,听着远方的海浪声,仿佛整个世界都睡了。和洛恩类似的小镇在大洋路的沿途还有很多,阿波罗湾,坎贝尔港等都非常适合悠闲的住上几日。

人类与动物——比和谐更可贵的是默默相助

澳大利亚除了大气磅礴的自然风景,还有另其他大洲羡慕的动物资源,袋鼠之国的昵称是这个巨大“岛屿”的骄傲。想与袋鼠来场偶遇并不难,大洋路沿途的一些高尔夫球场附近常有袋鼠出没,一些私人经营的动物庄园中更可以近距离喂食等等。不过来到澳大利亚看企鹅的经历恐怕就不多见了,当我们来到菲利普岛时也很意外,企鹅难道不是应该在南极落户么,澳大利亚这么热,它们来此做甚。

距墨尔本东南方向50公里左右的菲利普岛几乎是各类动物的天下,岛中的动物庄园,树袋熊幼儿园都是绝佳的自然课堂,在这个小岛上你会有幸看到很多另北半球游客眼前一亮的动物。来到菲利普岛为了一个重要的观测活动——企鹅归巢,早在100年前,当地人便发现这里生活着一群身材娇小的企鹅,它们居住在海岸的崖壁间,日出“赶海”,日落归巢,每日傍晚十分,数以百计的企鹅大军踏着翻滚的海浪回家睡觉,此时正是人类和它们相遇的最佳时机。

观测点选择在一个平缓的海滩边,看客们在看台就坐,好似等待一场奥运比赛,日落时分,海鸟们在海滩漫步觅食,为远道而来的顾客们做“垫场表演”。虽然是夏天,太阳完全落山后气温很低,当淡淡的夜色降临,归巢的企鹅们趁着海浪上了岸。这种身材娇小的企鹅是这里特有的品种,灰背白肚皮和暮色交织在一起,如果坐在看台后面,很难观察到它们上岸时的动作。企鹅们一次次奋力从海浪中翻滚而出,又一次次被海浪带回海中,经过三四次努力方可上岸,看到它们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努力,儿子有些紧张,生怕企鹅会被淹死,我告诉儿子,动物有它们特有的生存方式,或许并不惧怕黑暗和寒冷,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些企鹅的视力很弱,除了光线几乎看不见东西。

本以为看到企鹅勤劳上岸之后观测就结束了,谁想好戏才刚刚开始,企鹅们组成一个个集体,一批批上岸,虽然我们无法看懂它们是如何互相帮助的,每个企鹅“班级”上岸后跳过岩石,下一批企鹅上岸,安排的井井有条。实际上企鹅的家在我们所坐的看台身后一段距离,上岸后它们需要跳过岩石,上坡经过看台才能回家,彼时天色完全黑了下来,企鹅从看台中间的过道依次通过,能够近距离看到它们的样子。在人和企鹅共行的道路中会用围栏为企鹅开辟一条道路,遇到十字路口时需要等待工作人员安排,人与企鹅交替通行。

临走时我们在活动中心喝了些热水,儿子认真的看着关于企鹅的各种介绍,下午来到这里时我们已经简单看过这些内容,那时儿子完全没有兴趣,但当他亲自看过企鹅回家的全过程后便对这些背景知识非常感兴趣。在这片海滩观测企鹅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旧时的人们并不熟知企鹅的习性,允许游客近距离接触,甚至可以躺在海滩上对着企鹅拍照。近2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这种企鹅的视力非常敏感和脆弱,不仅是手电的亮光,甚至连手机屏幕产生的蓝光都会伤害它们的视力,如果使用闪光灯拍照,更可能直接导致企鹅失明,所以现在已经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拍照。

借着活动中心的信息,我们为儿子深深的讲解了人和企鹅近百年来共生的历史,告诉他如何更好的保护动物,既满足了人类观察企鹅的好奇,又保证了企鹅安全的生存条件。研究团队已经在这里精心钻研了将近50年,用人类的智慧为企鹅家族撑起了一个无形的保护伞,让这么娇小的物种在此繁衍生息,更好的生活。菲利普岛的企鹅数量曾在上世纪80年代急剧减少,随着各类保护措施的出台,公园还搭建了人造巢穴,近年来企鹅数量有了大幅回升。

儿子说这里的企鹅很自由,这个公园是属于它们的。(我们严格遵守了禁止拍照的规定,照片为翻拍展览图片)

快看!漫天的蝙蝠!

作为一个在北京城里长大的80后,从小除了流浪猫几乎没在城市里见过什么动物,长大后搬到郊区生活,第一次见到刺猬时别提多么兴奋,如今遛弯时偶遇黄鼠狼,在树枝上发现守夜的猫头鹰,虽然很少很少能见到它们,也感觉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有了一些“野趣”。不过说起蝙蝠,除了在教科书里学到过,实难一见。

刚刚到达凯恩斯的那个傍晚,我们绕着那个不大的市区一圈圈找寻酒店所在,刚刚问完路却依然一头雾水的我正在研究地图,儿子突然看着天空喊着“快看!这么多鸟!”,那是一阵比信鸽庞大不少的队伍,一群黑色的鸟从远方飞向市区,声势浩大的鸣叫着。久居城市的儿子确实没见过这么多鸟,我暗自想,小时候胡同里的鸽子现在也所剩无几了吧。后来我们发现,这些黝黑的动物根本不是鸟,是蝙蝠。

凯恩斯库兰达热带雨林是凯恩斯非常成熟的景点,游客如织,我们另辟蹊径,穿过一条林中小路,意外地发现了一处蝙蝠救助站。这个救助站来源于环保者们的募捐,地方很不起眼,收养受伤的蝙蝠,工作人员会让蝙蝠倒挂在手上,给往来的游客讲述蝙蝠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蝙蝠的特点,喜欢吃的东西等等。这回不仅是儿子,我们全家都被这个救助站吸引,因为所有人都没有真正见过蝙蝠,更别提如此近的距离。蝙蝠们“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攥在手里“指指点点”,大概心中很是愤懑,想尽各种办法挣脱,很难为它们拍一张清晰的照片,不过蝙蝠的相貌着实没那么美丽,不拍也罢。

在救助站里我们没能听懂讲解,回酒店后趁热打铁找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儿子一起学习。蝙蝠被称为热带雨林的保护神,它们以树木果实为生,飞行能力极强,经常会飞到雨林范围之外,植物的种子通过蝙蝠的粪便被传播到雨林的外围,渐渐成长,热带雨林的面积也因此渐渐扩大。凯恩斯当地极盛产蝙蝠,虽然它们会破坏水果等农作物,但正是因为蝙蝠的存在,库兰达及丹翠雨林百年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为热带雨林做了无数贡献,却很少有人关注蝙蝠的生存状态,这个救助站正是引发人类对于雨林“后勤部门”的关注,和蝙蝠救助站类似,凯恩斯及道格拉斯港附近还有类似的鳄鱼保护中心等等机构,我们也曾在泰国见到过很多大象救助中心,旅行途中,除了欣赏景点之外,更应关注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了解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在凯恩斯的那些天,我们每晚都来到海港步道散步,每次看到漫天的蝙蝠飞舞,总能想到热带雨林里的那个救助站。后来我们发现蝙蝠飞到凯恩斯市区后会选择树木倒挂而眠,由于身体黢黑,很难在夜色中找到它们。晚间的树枝上有时也会有翠绿色的鹦鹉栖息,不知当夜色降临后这两种生物会在树丛中有怎样的对话。

儿子问我,既然蝙蝠吃农民伯伯的水果,又帮助热带雨林的生长,那么它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人类,动物,自然,这本身就是互相帮助共生合作的关系,有怎能分清是非对错呢,如此有辩证法的问题我无法回答,留给他自己思考吧。

大洋洲大概是这个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的最好的一个大洲,有着奇特的物种分布,澳洲人世世代代与海洋为伴,与动物协同共生,人类在这里更像是过客,袋鼠纵情的在草地上跳跃,树袋熊慵懒的晒着南半球的阳光,它们比人类更早来到这片领土,不妨放慢你的脚步,感受这块土地上人和动物尊重互助的共生关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