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山东又远嫁美国,我并没有先见之明地意识到这场山东姑娘与纽约客的婚姻碰撞,会给我和他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场景与节奏, 也不知道在一起养育孩子们的旅程中会有什么翻江倒海的不同见地。如今20年过去了,在三个孩子都逐渐长成而我们还粘在一起的事实,说明了我们排除万难,梳理、平衡与融合各自文化的过程与态度,是蛮有成效的。
文|Vida 编辑|齐琰 图|pixabay
跨国婚姻里,一个家拥有两种不同的文化轨道,我作为这个家庭里的“核心运营角色”--三个孩子的妈妈加女主人,对这种自然流带出的双方文化既要延续又要并轨的探索,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情节与“课题”,有趣,不轻松。
比如过节,其实我现在很害怕过节,中西方节日叠加在一起,感觉似乎一年里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发生, 特别是在众多话题都会被放大的朋友圈里。
从金秋十月的万圣节、 初冬十一月的感恩节,到紧跟着来临的圣诞节与望春时节的中国年,再到充满巧克力味道与彩蛋藏匿在春草花丛里的复活节…… 这些像糖葫芦似的被串起来的“标志性家庭节日”,让生活在北京与上海国际学校圈里的妈妈们,应接不暇。
先不说因为放假每个家庭所必须做出的日常生活调整,比如绞尽脑汁安排孩子们的假期活动、陪他们去旅行、家里学校的节日装扮…… 仅仅是让家里每个成员清晰地知晓每个节日的传统食谱,让孩子们不会在大年三十里吵着要吃火鸡, 就是对一个妈妈通晓中西文化传统并严谨操盘餐桌的考验。
是呀, 想想看如果感恩节吃饺子、八月十五吃苹果派、端午节给龙舟上装饰彩蛋…… 这样挑战传统,是不是太激进了? 这样想,就不难得出结论:每个国度传统文化的到位体现,值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哪个节日吃饺子? 哪个节日吃捞鱼生? 哪个节日吃火鸡? 哪个节日孩子们会做姜饼屋? 在回答了以上问题后, 是不是很自然地感觉到,食物似乎就是一个国家节日里的代名词,食物记录了一个传统, 传承了一种文化。
再深究一步,中国菜肴需要用到筷子、西式菜肴用刀叉、在印度和非洲用手抓…… 这桌面上有关吃的行为与礼仪,形成了各自国家文化体系下的生活习惯,再被各自家庭沿袭,形成一套厨房“特色标准操作流程”。
用筷子夹起来吃,意味着在准备食物时,要切成适合一口就吃下去的块状类, 而不是一大块牛羊猪排,因为没有刀叉来帮你;
火鸡不是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 所以中国家庭的厨房里少有嵌入式烤箱,即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添置了独立烤箱, 可惜的是其设计理念是以绝大多数的三家之口规模与火鸡不是中国人饮食文化为基础的。
所以, 很多人想在自己家的餐桌上体验感恩节的火鸡味道,却发现烤箱太小,塞不进去这只大鸟。
不同的菜式、不同的进食方式、不同的备餐方法与厨房工具和器皿,这一切,让生活在不同国度里的不同家庭,有了属于自己家的饮食文化。
同年同日同时刻同性别出生在同样一个地球上的孩子们,就因为降落在地球上的不同角落里,成了被不同的语言与环境生活元素涂抹过的不同轨迹的人。
要在同一个家里完全协调好来自两个不同文化体系的生活者,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我生在山东又远嫁美国,我并没有先见之明地意识到这场山东姑娘与纽约客的婚姻碰撞,会给我和他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场景与节奏, 也不知道在一起养育孩子们的旅程中会有什么翻江倒海的不同见地。
如今20年过去了,在三个孩子都逐渐长成而我们还粘在一起的事实,说明了我们排除万难,梳理、平衡与融合各自文化的过程与态度,是蛮有成效的。
这其中就包括,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传统食物来体现和发扬各自的文化元素,这对孩子们来说,就是非常好的了解爸爸妈妈各自文化背景来源的机会,也是一种训练。
于是,我家这种双节日文化同重要共并存的形态,成就了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常态:山东大饼与美式Pizza、火鸡与宫爆鸡丁、豆浆油条鸡尾酒、刀叉筷勺的不同摆放、中式大菜刀的铿锵有力与西式长条优雅厨师刀的温柔tap tap tap…… 中美文化都得到了自己的重要位置与体现。
所以, 常常在一个节日里的各种忙碌过后,我和先生就像并肩战斗过的战友:A big high five and YES, we did it!AGAIN!
从食物入手了解一种新的文化其实是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的方式,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pizza,最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吃的机会,引申出对一种文化的学习与应用。
这又回到了我们做爸爸妈妈的身上,尽管我是多么不情愿这么说。 祝福滚爬在不同文化揉搓出来的婚姻中的妈妈女主人们, 虽然我们的付出是双倍的,但收获也一定是双倍的。
作者:Vida
一个三个孩子的妈妈。 V Etiquette 女主人国际生活实践教育创始人, “家事一分钟” 视频节目制作人。被在中国国际区权威杂志beijingkids 誉为“北京顺义中央别墅区的家政女王”。北美最大华人资讯信息社交网络99People 合伙创始人,美国罗格斯 Rutgers)大学工商硕士(MBA)。香港期间,是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家庭教育栏目特约撰稿人。 在美国硅谷期间创办的“中美礼仪协会” 聚集了众多的学习了解中国与美国日常生活与社交礼仪的硅谷女工程师与跨国公司女高管,被美国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包括SF Gate, 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酷爱旅行的她走过了40多个国家。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