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参加了菁kids的线下活动。虽然名额有限,万万没想到活动一出,立刻报满,还有人排队候位,且聚会讨论都相当积极,大家畅所欲言。
活动所在的格鲁秀色餐厅氛围感极好,伴着美食佳肴,好几位妈妈直至活动结束时都意犹未尽。
或许是由于小时候的教育及家庭环境影响,原本也会或多或少有着“赚钱俗、谈钱可耻”的想法,直到读了经济相关学科或MBA,又或者人到中年,才逐渐认识到了在家庭关系里掌握经济大权,或者至少知情权的重要性。
作为被邀请的分享嘉宾,也结合大家感兴趣及部分未来得及展开的关于“钱”的话题,特意整理了如下文章。
文 | Kiki Wu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财商及其重要性。
所谓“财商”,是指认识、创造、管理及应用财富的能力,观念认知与逻辑体系共同决定了行为与操作。
当今社会,财商早已成为与智商、情商并列的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也是实现幸福、成功人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我看来,所谓“钱”、资产等等都是为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来服务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是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还是通过兼职,一方面打磨自己的技能,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明确长短期目标很重要,这样可以不断加强自己赚钱的欲望。
以我个人为例,我16岁时就明确了自己想学经济,且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十套房产,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而如今低阶财自基本实现后,目标则转为了要发掘自己喜欢的事情,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做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总的来说,资产的增加,靠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开源”,早期多为技能生钱。
于我个人而言,“洋下乡”期间,我体验了移民二代和留学生的双重艰辛。
也就是说,在德语国家留学的同时,我已先后或同时兼职干过饭店、旅游、某知名大社记者(采访过OPEC总秘书长等)、维也纳华人学校代课、陪同就诊各类口译、组织主持上百人华人活动并拉广告赞助等众多事务。
其实,倒也不是我家多缺钱,而是我妈总拿“钱”卡我,希望我大事小事都听她话,于是我便萌发出了见缝插针、打工赚钱的想法,紧接着源源不断的转介绍导致了后面一发不可收拾。
毕竟在德语国家,找个德、英、中三语皆好,且抽得出时间、值得信赖的留学生也不容易。
那时我可能还不大理解母亲,甚至有些愤恨:同样是独生子女,人家被哄着、疼着、收着包裹,而我妈连我住址电话都不知道,还总拿“钱”卡着我,动辄“人家女儿养到18岁就不管了”之类的话语刺激我,当时我的处境可能连农村的同学都不如。
但换个角度想,超强学习压力以及一系列兼职打工的机会,却也锻炼了我厚脸皮、超独立、无所畏惧、强大的内核、快速自学、灵活解决问题、时间管理及专注时非常高效的能力,这些都为毕业后的全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许有妈妈问,“我都在家很多年了,那还有什么兼职机会呢?”
国内机会同样很多。但首先要足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特长与喜好,并坚持。
擅长写作的,可以整理思路,发文投稿;擅长乐理乐器或外语的,可以授课;擅长人文地理的,可以参与或组织研学游学;擅长倾听的,可以做心理辅导等相关兼职。
总之,要终身学习,能有一些证书傍身,更是锦上添花,比如“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等等。
九紫离火运大周期下,中年女性会大放异彩,因为她们即便没有年轻时的精力体力,但有着更为丰富的经历阅历,更成熟稳定的心性,更擅长表达沟通、与人共情,也更具别样的知性魅力。
关键,要相信自己并迈出第一步。
“开源“的第二层逻辑,是钱生钱阶段,这里重点讲讲”投资“。
当资金积累到一定阶段,资产组合的概念就非常重要了,但这些也都还是为长短期财务目标服务的。
心态的修炼也很重要,不因账面价值的波动而情绪波动,才说明修炼基本到位了,能保持足够理性。
定期、不定期将全家的资产组合复盘和调整,确保其长期的稳定增长,这样能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这里建议投机心理不要太强,毕竟投资是个中长期的概念,不单单是考验量化等方面技术,也体现心态管理等方面的艺术,更要关注宏观经济等多方面政策乃至国际关系等,需要不断学习,并提升认知。
很多人通过投资赚到了钱,未必说明他们是专业人士,而很可能是踩上了时运或国运的顺风车,并做好了风控及时下车。
不同的财务目标之下,以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所需要的资产组合是不同的。
比如年轻夫妻,在认知足够且爆仓清零可接受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加杠杆,选择些有可能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
而临退休的中老年人,选择产品则建议更为稳健些的,做好风控。
金融产品选择极多,但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高风险产品,把其中一到两种钻研透、玩好,其实就已经可以获取到超额收益了,要坚定的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不动产、艺术品等也都是投资选择,不要人云亦云,要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坚持自己的分析和选择。
千万不要跟个无头苍蝇似的,什么都试,什么都上头,顾此失彼,因为投资而影响了主业,这是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如果手头金额没有达到可以躺平的地步,则投资自己的大脑及身体,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可能让自己在主业上实现不可或缺性,这是最重要的立足之本!
另外,2022年1月1日起,资产新规落地,打破刚性兑付。有些人完全不了解其投资的产品底层逻辑,还沉迷于以前动辄十个点甚至更多的高收益,那自然会被市场所教训。
不断提升认知,并做好风控,很重要。
“开源“的第三层逻辑:信息差、资源、架构等变现。
当经济基础再有所提升时,就要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了。
全球资产配置的好处,是平衡风险,汇率对冲等等。当出现黑天鹅事件等情况时,也不排除有捡漏的机会。
出色的人脉网络可以帮助打破信息查,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匹配。
成熟架构、体系的建立,则有机会实现并变成不断下”金蛋“的”金鹅“。
这里往往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与飞跃,不断复盘,不断调整,不断勇于面对”危“与”机“,并从中抓住一次次的不同机遇。
与此同时,“节流“也很重要。
在长短期目标很清晰的情况下,理性消费。
没必要过多的为所谓的”面子“买单,更没必要为所谓的”面子“而活。
人的幸福感,源于健康的身体,自由的时间,和谐的关系,以及工作、带娃等付出带来的成就感等等,而不是源于攀比和面子。
上善若水,内外兼修,善待自己,而不是用冲动消费带弥补自己的空虚、过劳,或转移压力。
花呗、各类消费贷等等,尽量不碰,量入为出。
相信在长短期财务目标清晰、明确的前提下,做好“开源“与”节流“,我们一定能让资产一步步稳定增长,并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拥抱自由与幸福。
也祝愿大家早日找到适用于自己家庭的投资理财之道!
菁kids创始人Toni说
全职妈妈关于“钱”的探讨,才刚刚开始
by Toni Ma
两周前,作者Kiki的文章《“离婚网综”冲上热搜背后,全职妈妈到底应该怎么活?》推送后,在菁kids全职父母事业群引发热议。
争论的焦点有:全职妈妈的钱从哪里来?没有家庭财务掌控权何谈理财?经济收入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吗?
群内有妈妈指出:没有收入、没有掌握家庭财政大权的全职妈妈,看了这样的文章只会更焦虑………
还有妈妈提出,我们应该谏言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全职配偶的经济权益”, 比如可以把挣钱一方的薪水每月分一部分直接发到全职配偶的账户里,就如德国和北欧一些国际的做法。
大家能够达到共识的是:钱,是婚姻里绕不过的话题,也是大多数全职妈妈的痛点——不管是挣钱的能力,牺牲工作挣钱的机会,还是谁应该获得管钱的权利。
延伸一步说,对于全职妈妈(或者爸爸)而言,个人的价值感、以及婚姻里的家庭关系,很多体现到了夫妻双方跟“钱“的关系上:
谁挣钱?谁花钱?谁管钱?事实上,越是在生活中避讳明确谈论“钱”的家庭,其婚姻关系反而会更大程度地受到“钱”的影响。
作者Kiki在群讨论里坦陈:身为全职妈妈在婚姻里拿到财政大权、能够做到钱生钱并非易事;一篇文章无法细细道来,有机会或许可以线下分享。
于是,就催生出上周四11月21日这场在东直门格鲁吉亚餐厅格鲁秀色举行的线下美食和思想的盛筵:菁kids全职妈妈线下工作坊第5期 – 全职妈妈要谈“钱”。
算我在内的15位妈妈,加一位被破例允许加入的全职爸爸,在格鲁秀色最大包间里满当当讨论了4个小时,满桌子的盛筵来不及细品,因为大家都要发言、提问、讨论和表达。
如果不是餐厅经理说下一波儿客人已经到了,我们这帮人能一直呆到晚上。
这是菁kids全职父母事业群举办小型线下工作坊以来,作为发起者和主持人,我深感成功与挫败交织的一期活动。
先说挫败感:
1)尽管我用上声效炸裂的“一分钟”“三分钟”讨论发言计时器,但是在自由讨论中依然难抵大多数人的表达热情,超时者颇多,也怪我没有能够及时“人声喝断”;
2)因为大家的讨论热情太高,导致分享主题没能够按照原计划的主线完全展开,才有了Kiki今天的这篇会后文字作为补充。
而我的成就感也跟上述挫败相伴而生:
恰恰因为现场的热烈讨论,我们有了昨天那篇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财商的父母实战分享”《经常和钱打交道的妈妈,会怎样培养孩子的“财商”?实战经验来了》。
全职妈妈Lydia正好坐我旁边,她辞职前在上市公司从事风控管理,现场就给我梳理出大家“讨论混战”的脉络导图,方便我们下面一个个话题追下去。思路清晰、行动力超群。
含蓄内敛发言不多的全职妈妈Tanya 私下向我指出:
咱们今天太多谈挣钱方法、投资工具和策略,没能讨论真正深层的问题:我们的金钱观是什么?如何处理自己与钱的关系?不管钱有多少,这是根本的问题。
是的,每一次线下活动,讨论了很多问题,又发现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和学习!
欢迎每个全职妈妈,每个愿意深入探讨如何更好生活,追寻更好自我成长的全职妈妈加入我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