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想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家长:3个聊天“公式”破冰亲子关系

知乎上有个帖子,发布了好几年,如今依旧热度不减——「孩子高一,家长说一句话就烦,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该怎么办?」

一千五百多万人围观的背后,是无数家长的感同身受。大家都想找出问题所在。这其中,一条高赞回答让人破防:

“你以为只是一句话让他烦了?实际上在这之前你说了无数句。你所谓的一句,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仔细回想一下,很多父母在生活中一直是一个无趣的话题终结者,会在孩子兴致勃勃分享趣事时问他:“作业写完了吗?”

会在孩子满心期待规划接下来的假期时告诉他:“要干什么你必须听我的。”

会在孩子遇到挫折伤心难过时,用毒鸡汤再施加一把压力:“强者不相信眼泪,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

这样的天,一分钟都聊不下去。多几次类似的交流,孩子还有表达欲才怪。

所以啊,孩子不愿意沟通,并不全是青春期叛逆的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父母不会聊,让孩子被迫关上了心扉。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与孩子交流呢?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与孩子深度交谈》,收获了不少启发。它让我意识到,优质的亲子沟通其实有套路可循,并且裨益无穷。

文 | 筱恬 图 | 网络


 

#1,优秀的孩子可以“聊出来”

提到亲子交流对一个孩子的积极影响,便不得不提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他曾透露,自己的成功与父亲密不可分。

原来,费曼的父亲非常擅长教育启蒙,总是会用形式多样的聊天带着年幼的费曼认识这个世界。他说过:“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很喜欢听父亲给我讲东西。”

自传《你好,我是费曼》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年,费曼父子共读《大英百科全书》时,看到了一句关于恐龙的描述:“它有 25 英尺高,脑袋有 6 英尺宽。”

这时候,父亲便会加以延伸,引导费曼进一步思考:

“让我们看看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如果它站在我们家前院,它就高到足以把头伸进窗户里来。”

“不过呢,它也可能遇到点麻烦。”

“因为头有点过宽了,会挤碎玻璃……”

趣味十足的对话里满是启发,让小费曼的心里从此埋下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种子,为他此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费曼的经历,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优秀的孩子是可以聊出来的。”这也是《与孩子深度交谈》腰封上对这本书的高度提炼。

书中总结了亲子间开展深度交谈的双重好处:

好处一:立足当下,能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更好的关系。这样的交流能让孩子感到被听见和理解,会激发他交谈得更多、更完整地表达自己,从而增强亲子间的联结。

好处二:放眼今后,从长远来看将培养出孩子赖以成长的多项技能,包括学习能力、同理心、自信、人际关系、创造力等等。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和能力是通过互动建立起来的。一个孩子自己能获得的,和在大人帮助下获得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缺口。而亲子之间的深度交谈,正是帮助孩子拓展的关键。

很多研究结论同样证实了这一点。比如2018年,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著名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论文指出,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阅读或全脑课程,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方式。

那些与父母每天聊天频率越高的孩子,“大脑皮层就越发活跃,在语言、语法、理解力等测试中的得分也越高”。

 

#2,与孩子高质量沟通的关键

怎样才能有高质量的亲子交流?《与孩子深度交谈》这本书给出了全面深刻的解读。

首先,一场内涵丰富的深度交谈离不开三个主要元素,即ABC三要素:

A:适应性(Adaptive)

指的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在交谈时的用词和语气,从而满足孩子当下真正的需要。

比如,一场田径比赛结束后,孩子感到发挥失常,情绪很低落。这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关注他们累不累,那么对话其实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大人在亲子交流时及时觉察孩子的状态变化,做到随机应变。

B:有来有往(Back-and-forth)

也就是交流时并非父母的单方面输出,而是大人孩子都要参与进来,轮流说话。要想做到这一点,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我们在回复孩子“好的”以后,再加上一句:“你觉得呢/你的看法是什么?”

多制造话题、多抛出问题。互动多了,就不会把天聊死。

C:孩子驱动(Child-driven)

指的是交流时要以孩子为主导,以他们的目标、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通俗点来说,就是把聊天的主角还给孩子,围绕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

其次,进行深度交谈要遵循三E原则,分别是:

1、拓展(Expand)

指的是父母听到了孩子的意见后,在不改变话题又符合孩子兴趣的情况下加以扩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孩子陈述的基础上添加短语或单词。比如,当孩子说:“妈妈快看,那里有一只狗。”

我们回答:“没错,那里有一只棕色的泰迪和它的主人一起散步,它看起来毛茸茸的很可爱。”

也可以对事实加以解释或澄清。比如当孩子说“玩具卡车掉下来了”时解释:“是的,它掉下来是因为你把它推到了墙上,它撞墙了。”

还可以在孩子分享了某件事后进行追问:“哇,太棒了。这是怎么回事?”/“这里有什么故事吗?”

拓展能帮助孩子实现语言的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追求正确答案”,只需要享受交流的快乐就行。

2、探索(Explore)

指的是超越孩子身边的环境,讨论过去和未来;想象遥远的风景和陌生的人,并创造性地考虑解决方案。

以前文提到的玩具卡车为例。在我们告诉孩子它掉下来是因为撞了墙以后,可以继续向孩子提问:

“你能想什么办法让它不撞桌子吗?”

“它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你想让卡车去哪里?”

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就像头脑风暴,为孩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同时培养自我意识。

3、评估(Evaluate)

指的是鼓励孩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他们的想法、观念、策略和计划。

依然以玩具卡车为例。在撞坏后我们可以接着问孩子:

“为什么车轮在你撞它时破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修好那辆坏了的卡车?”

需要强调的是,评估并不意味着以消极的方式批评或教育孩子。实际上,它是正面的,可以让孩子更客观地考虑思想和感受,发现自己的思维差距。

通过这个反思的过程,孩子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想法,学会深入学习,从而让自己更加自信独立。

可以说,只要掌握了ABC三要素和三E原则,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亲子间深度交谈的秘诀。

 

#3,如何聊出孩子的好品质?

事实上,亲子之间的深度交谈一直是孩子成材的秘密武器。

其中的典型莫过于在网上备受推崇的亲子聊天方式海沃塔(Havruta)。它在犹太精英家庭当中相当流行,曾让包括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等在内的多位名人受益。

在《与孩子深度交谈》这本书里,便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来有效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同理心、自信心、社交技能、创造力,以及塑造性情、拥有开放心态。下面举几个例子。

激发自信心和创造力

场景:孩子制作了一个火箭模型并且兴奋的向你展示。

无效的回答:

“你太棒了,做得真好。”

有效的回答:

“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拓展)

“哇!你看了多少说明书?你觉得它有用吗?”/“翅膀部分看起来很复杂。你是怎么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探索)

“它看起来好像真的可以飞。要不要拿到外面试一试?”/“做模型的感觉如何?有没有在哪些地方卡住?”(评估)

培养同理心

场景:沙滩旅行结束后,孩子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说:“我很难过。”

无效的回答:

“哦,你会没事的。”

有效的回答:

“你为什么事感到难过?这次旅行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评估)

“你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需要我们再做一次吗?”/“你现在身体有什么感觉?”(探索)

“你觉得怎么做能够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评估)

培养耐挫力

场景:孩子认为自己球踢得很糟糕,跟你说:“我不想踢了。”

无效的回答:“你才开始踢。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一定会更好。我们继续好吗?”

有效的回答: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的?”(拓展)

“你更喜欢哪些活动?为什么?”(探索)

“现在放弃的话,你会感觉如何?你可能错过什么?”(评估)

运用好深度交谈的沟通模式,聊天将变成孩子成长与进步的契机。

#4,从无话可说到无话不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与孩子缺少这样的高质量交流。对此,书中归纳了三方面原因。

一是受传统观念“成绩至上”的影响,使我们与孩子交流的重点只剩下了学习和考试。

二是密集式育儿的理念让我们习惯了大包大揽、急于给出现成答案,从而失去了很多引导孩子独立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三是电子产品的普及,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短视频和游戏上,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从此刻开始,不妨转变观念、放下手机,用心跟孩子好好聊天吧。

做出改变或许需要时间,却意义重大。毕竟,父母的语言里,蕴藏着塑造孩子人格与未来的无限能量。·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