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霸面试遭滑铁卢,宝典无用,套路无效,表达能力究竟如何培养?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北大院长面试上海学霸,评价他们都像同一个精美磨具里刻出来的,履历光鲜,正襟危坐,面带标准微笑,吐字清晰。

但当院长抛开常规面试问题,转而询问:

“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

“我没什么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

原本自信满满的学生却一下子涨红了脸,哑然失措。

类似直击内心的面试提问在国际教育中早已有之,甚至更加魔鬼。越是顶尖的学校,例如藤校、牛津、剑桥,越在意学生是否有自己的观点,是否能清晰表达。

尽管坊间流传着各种所谓“宝典”和“技巧”,但“背稿子”和“套路模板”又怎能逃过老教授们的火眼金睛。

按理说,现在孩子见过的“大场面”不少,面对上百人进行公共演讲都不一定露怯。过去培养表达能力时,我们常聚焦于“镇场与感染力”的一面,忽略了当孩子剖析问题、谈及自我时,是否有累积性的思考与表达。

而在与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西校区(BISS Puxi)的采访中,菁kids看到了培养表达能力的另一面。

从弱项到IB满分

混血少女的逆袭成长


Lara C 来自一个菲律宾和中国混血的家庭,然而在家中,父母多数时候用英语交流,使得她对中文十分生疏,刚接触BISS Puxi的中文课时,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讲都有些跟不上,参与讨论表达想法时,更是磕磕绊绊。

BISS Puxi虽然是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但从幼儿园起便设有中文课,课本内容参考了上海本地、人教、苏教、新加坡等教材,不乏经典文学小说、议论文、戏剧等各种文体。

每节单元课结束,老师都会布置一个小型的口语项目。Lara进行过母亲节采访,分析过央视公益广告,盘点过迪士尼公主的形象演变。

完成这些项目本身便是一个脑力激荡的过程,Lara更要在表达中,将复杂的分析解释得清楚明白。

高中选了IB中文后,课程难度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IB中文与传统语文最大的区别在于——重视表达,学生要组织自己的观点,以清晰明确的语言,赏析古今中外文学。其难度基本可以和大学中文系大一的水平划等号。

“IB中文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多亏课程设计很灵活,再加上老师额外的关照,我慢慢跟上了节奏。一年的学习后,我能读懂文学中含蓄的语句,也可以直接用中文思考、表达。”

如今的Lara正就读于北京大学,去年,她凭借IB 43分,IB中文7分满分的成绩,拿到了帝国理工和北京大学的offer。

图片左边为Lara C

 

思维与表达不分家

将培养融于每天的学习生活


在BISS Puxi,课堂上小组讨论、项目作业,以及课外丰富形式的活动,都不断打磨着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内,语言和文学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定期展示自不用多说,即便是理科气息满满的STEAM课程,也从不同维度考验着学生的表达能力。

当学生完成一个作品时,是否能向同学老师说明其中的核心创意;当一组学生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时,如何阐明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都是不容小觑的挑战与锻炼机会。

课外,BISS Puxi也给了孩子们多样的舞台。前不久的BISS Talks以“分享你所热爱的”为主题,学生们经过6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准备后,同台PK演讲。

BISS Puxi的学生还曾自己组织TED,围绕着科技,畅谈自己对未来社会和生活的畅想。

Mandarin Speech Show,学生们自信笃定,或带来带有调侃幽默色彩的脱口秀,或上演一出小短剧,展现出自己流利的表达。

文化同样与语言表达紧密相连,BISS Puxi老师们经常组织文化行走活动,学生们参与庙会、前往拥有古老历史的水乡金泽、西藏,深入浸润于文化,在所见、所闻中启发思考。

更难得的是,在BISS Puxi这样一所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学校里,开设了7个国家的语言课程(英语、中文、韩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荷兰语),能熟练运用双语表达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思维与表达不分家,在BISS Puxi,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割裂的单独一块,而是融于课程与活动中,融于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中,融于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这所拥有高学生满意度的国际化学校,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加入BISS Puxi 1月18、19、20日的校园开放日,体验原汁原味的英式教育。

BISS Puxi开放日预约:

2-5岁 1月18日 周二  10:00-12:30

5-8岁 1月19日 周三  10:00-12:30

8-10岁 1月20日 周四 10:00-12:30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