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自然永远是你的向导

Let Nature Be Your Guide

对于自然的感知会是给孩子们一辈子的礼物,不能怀着功利的心态去期待。自然教育并不像常见的各学科教育或艺术类的教育能在一学期或是几学年内就有成效,它的回报很晚。自然教育是一个礼物,是我们直面生活的众多支柱之一,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可能比一般人更有意思一点点,让我们有新的维度去认识和思考和世界的关系,并给我们一个做出改变和选择的机会。

文、图 | 诸川汇


我见过数百头飞旋海豚围捕鱼群,使海面如开水般沸腾,它们头顶上的漂泊信天翁张开着世界上最宽大的鸟类翅膀伺机而动;我见过上千只聚集在沙洲上的凤头燕鸥用身体为雏鸟遮挡正午的烈日;我见过成群的座头鲸从幽暗的海底跃出,宛如海面上耸立起的山峰;我见过白鱀豚破浪而出,如同八百多年前陆游在长江上见到的情景;而我也同样见证了它们成为因为人类原因而第一个灭绝的鲸豚类。

我见过长江江豚死于饥饿,其于漫漫长江竟找不到能果腹的鱼虾;我见过大面积的填海造陆让候鸟迁徙的中转站一个个消失,无数持枪张网的猎人在沿途道道截杀;我还见过熊猫挣扎在不断破碎的栖息地上,被圈养起来卖萌,失去着与自然共同进退的潜力……

作为一个自然保护者,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写进濒临灭绝的名单,也见到太多太多保护上的失败。怎么办?很多人想到了教育,比如自然教育、环境教育、气候变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

走出“自然缺失症”的阴影

几年前,有一本行业内很火的书——《林间最后的小孩》(Last Child in the Woods)被翻译到国内。它被誉为“自然教育的圣经”,主要讲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鼓励小朋友去自然中玩耍;如果缺少了这种玩耍,对小朋友成长有哪些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在自然中的玩耍变得越来越难得,这不仅仅是因为电子产品兴起,还因为整个社会对安全秩序的不信任、对陌生人的恐惧。书中还提出了一个概念——“自然缺失症” (nature-deficit disorder)。

国内所说的“自然教育”似乎就是在“自然缺失症”的阴影下发展起来的。

但自然教育绝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对“自然缺失症”恐惧的阴影之上,它只是我们去理解世界的一个方式、一个切入的角度。自然教育应当建立在对世界的包容与责任之上,背后支撑它的也应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尊重。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而尊重并不是。

好奇心催生勇气与智慧,激励着我们这个物种不断探索,跨越限制一次次突破边界。尊重自然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当人类变得强大,就难免会太过傲慢并自以为是。我们过去的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对抗的过程,文明以其至今为止所有的方式使土地贫瘠、让森林荒芜、气候恶化。面对全球环境危机,我们需要做出改变,需要去反思以人类为中心的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不断探索未知、永葆好奇,直面环境问题并承担责任是自然教育的两大支柱。作为一个自然启蒙的推动者,在我看来,自然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对动植物的故事如数家珍,如果能让小朋友们通过自然教育理解并且尊重这个世界的复杂和多样,就足够了。

自然教育不应该成为一件奢侈品

现代环保运动的开创者、《寂静的春天》一书的作者蕾切尔·卡森曾经说过:小朋友如果要一直拥有天生的好奇心,那么,至少要有一个能分享他新奇感的大人陪伴着,与他一起重新发觉世界的惊喜、奇异与神秘。

纵观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自然教育活动,无论是营地类的研学旅行,还是结合了探究式学习、STEAM课程的“自然补习班”,教育的重心似乎都落在传授自然知识上。以至于很多孩子看上去自然知识丰富,什么都懂,可细问之下却不然。

我见过很多孩子,他们对非洲狮、北极熊、美洲虎的认知远比对自己本国的珍稀物种多得多。他们可能幸运地见过各种世界自然遗产,却从未仔细观察过身边的社区花园。他们甚至有资源在各大学的实验室中完成高大上的论文,却无法在自然中分辨出自己的研究对象。

我所向往的自然教育是由内往外,如同花朵盛开、雏鸟破壳而出一般。和所有的教育一样,孵化它的力量始于家庭。很多家长常常处在一种挫败的情绪中,因为分不清楚两只鸟的区别,不知道如何去寻找优质的自然教育资源,也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小朋友热爱自然。

其实,自然启蒙并不需要去多么遥远的自然圣地,在菜市场、博物馆、动物园、小区花园这样的日常生活场域中就能完成。

给世界带来秩序的伟大自然学家林奈曾说:“在最平凡中,寻找奇妙事。”从认识餐桌上的食物到了解身边的一花一草,都是自然教育的开端。最开始的阶段,陪伴着孩子去见证、去体会和感受,远胜于去知晓和了解。

如果说知识和智慧是如同种子一般萌发的,那么情绪和对各种感知的印象则是萌发的土壤,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童时期准备土壤。一旦对自然的好奇和对美的感知被唤醒,对崭新的未知事物的兴奋之情,同情心、怜悯、对生命的赞美、对爱的责任便油然而生,就会对一个人造成深远的影响。

对于自然的感知会是给孩子们一辈子的礼物,不能怀着功利的心态去期待。自然教育并不像常见的各学科教育或艺术类的教育能在一学期或是几学年内就有成效,它的回报很晚。自然教育是一个礼物,是我们直面生活的众多支柱之一,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可能比一般人更有意思一点点,让我们有新的维度去认识和思考和世界的关系,并给我们一个做出改变和选择的机会。

我们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第一代能够真正清楚了解自然被破坏的价值,以及我们对环境产生何等严重影响的一代人。我们也可能是在为时太晚、于事无补之前能够亡羊补牢、力挽狂澜的最后一代人。

愿大自然永远是你的向导。

诸川汇:
长篇自然保护童话《安迪历险记》作者,中国原生水域及水域生态委员会海外观察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然类特约评论员,CCTV9与BBC自然类纪录片中方科学顾问组成员,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地球卫士青年奖获得者。

 

 

 

菁kids 2019 5-6月刊 《自然教育,从现在出发》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绿意盎然的季节,一起来说说自然!

|封面故事|

泥土不脏:两代城市小孩的亲近自然之旅

愿大自然永远是你的向导

大都市里的生态园艺: 上海浦东德威幼儿园生态园艺探索课程

幼儿园孩子的种子探究课

自然教育实践者说

自然教育书籍推荐

|父母社区|

体会英国教育“鸡血”的一面

“父母没时间,我才有机会学艺术”

都AI时代了,我们的孩子学中文是为了学什么?

和孩子在旅途中谈钱

|心理咨询室|

教导孩子怎样与“特别的人”相处

|话题|

国际化学校的视觉艺术教育

高中生的艺术热忱: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IB艺术展

挑战创造力:上海西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IB视觉艺术课师生访谈

A Level选艺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特别报道|

观化启蒙园:以爱创设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闵行晓苗:上海IB PYP候选幼儿园性价比之选

|父子说|

自然教育:从探索到了解

|在读|

家庭教养VS. 同辈群体,谁塑造了你的孩子?

|看世界|

全家大逃亡——躲到北密纳个凉

|校园笔记|

来自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的校园笔记

|未来艺术家|

第二届M50中外少儿创意艺术大赛作品精选

本文原载菁kids 5-6月刊《自然教育,从现在出发》,印刷版于2019年6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TRM SHOP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