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躺平育儿的我,为了孩子上幼儿园,选择跨区搬家

亲爱的家长们,为读幼儿园放弃自己新买、新装修的房子,选择跨越几十公里搬家租房,您会这么做吗?对于一线城市小学中学的家长来说,也许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早期教育值得我们如此折腾,来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吗?

看完菁kids撰稿人嘉倪分享的这段经历后,也许就会明白,每一次孟母搬迁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

文 | 张嘉霓 图 | 作者提供、AI
编辑 | Yuan


入园电话是五月底接到的,家是六月初搬的,一周时间完成找房、租房、搬家、入园。

2020年初,儿子出生还不到百天,我和先生在口罩期间购置了望京的住房,装修零零总总搞了将近两年——万万没想到,我们入住的时间,还没有装修的时间长。

2021年11月,我们搬到望京的新家,2023年6月,我们举家从朝阳望京搬到了石景山。这一切,都要从给儿子选幼儿园说起。

Part.1,Plan A的幼儿园,一天都没有读

我和先生当时之所以选择望京的小区,很大原因取决于这个小区里有一个口碑还不错的的公立幼儿园,图的就是一个上学省事儿,公立幼儿园、小学、初中,离家平均距离500米,这在北京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算不上好学区,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不想鸡娃,有个学上就行,家庭教育最重要!
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确实有些过于简单了,不过谁也不是一夜长大的,跟着娃一起成长嘛。
我好多次在小区里遛娃的时候,带儿子去他“未来的幼儿园”看看,跟他说“你以后就要来这里上学呀”(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带他逛清华呢)。
从他不会说话,逛到他会说话,后来他开始特别期待上幼儿园,因为他看上了幼儿园的大滑梯。
然而我食言了,那个幼儿园,我们一天都没有去,滑梯自然也是没玩过。
怀孕期间,我申请了在家办公,生完孩子就辞职在家带娃。
先生工作很忙,工作日基本都要十点多到家。我几乎是一个人24小时,亲力亲为养娃带娃。
在全职带娃的日常里,常常会有很多困惑,不想下意识地去用一些自己不喜欢被对待的方式去应对孩子,但也经常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
我阅读了一些育儿书籍,同时觉得,养育孩子,除了方法上零零散散的“术”之外,想要去找到一个更系统、成体系、有核心价值和原则的“道”。
在陪娃的大量时间里,我需要学习,如何给孩子提供支持他发展的环境,简单说就是:如何在家陪他玩。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买了一些线上课程,其中包括一些在家玩的早教产品,心理学家的系列课程,以及一位身在海外的AMS老师的蒙氏实操课,学习如何以蒙氏的方法在家带娃,算是我的蒙氏育儿的启蒙。
我了解到,蒙特梭利有两个培训体系,一个是AMI,一个是AMS,AMI是玛丽亚·蒙特梭利本人成立的培训中心,AMS是由她的学生后期在美国成立的培训中心。
前者严格遵从玛丽亚·蒙特梭利的理论,后者经过了一些改动,风格更多元,但我更喜欢AMI的风格。
后来,我在天天11个月时,带他去M家上早教体验课,认识了一位家长,我们都不太喜欢M家的风格,后来经她介绍,我知道了D园的亲子暖屋——蒙氏“早教”班。
我非常兴奋,亲子暖屋虽然离家很远,但我还是决定要去体验一下。

Part.2,我和孩子“共读”幼儿园

接待我们的是丹丹老师,非常温柔、有耐心、说话慢条斯理,这是我线下接触到的第一个蒙氏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接触到了更多的蒙氏老师,这个特点几乎可以在每一个专业的蒙特梭利老师身上见到。
亲子暖屋是专门给0-3岁孩子和家长准备的空间,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在暖屋做蒙氏工作,老师会在旁边,适时给予指导。
对于一个求知若渴、对养娃带娃有一堆困惑的新手妈妈来说,这简直是量身定制!
我还有一点私心,在这里,既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发展、尊重他天性的环境,我还可以跟着一起学习,学习如何在家中布置符合他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以及如何以蒙氏理念去带娃。
唯一的困难就是离家有些远,但也不是不能克服的。24公里,路上接近一个小时,每次他都会在出租车上睡着。
儿子从小就是个天使宝宝,去的路上睡着了,到了目的地我会把他叫醒,他也不哭闹。有时候回家的路上睡着了,我不忍叫醒他,就一个人扛着背包抱着他上楼去。
我的腰间盘突出可能就是一个个这样的时刻培养出来的,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仍觉得这是一段很美好的亲子时光。
前阵子我在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看到,法国有个专门为妈妈和婴儿提供的一个活动场所,叫做Green House,在那里政府会派驻专业的心理专家和育儿咨询专家,为年轻妈妈和幼儿们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
原来,蒙特梭利的暖屋(Green House)正是由此而来。

Part.3,在蒙氏教育中渐入佳境

暖屋旁边便是AMI北京的培训中心,后来我在暖屋另一个家长的推荐下,参加了张晶老师3-6岁的助教课。
虽然只是一个短期培训,让我对蒙特梭利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只是儿童教育,更是全人类教育。
它所指向的不是一个儿童如何长成一个成人,甚至可以是如何通过儿童去改变成人。
我们普遍说的“蒙氏幼儿园”,指的是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这一理念的提出者——蒙特梭利女士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在我看来,蒙特梭利是跟马斯克一样的行动派,马斯克造车造火箭,蒙特梭利通过为儿童打造一间理想的教室,帮助儿童发展出独立、自由和内在和谐的世界。
我想,蒙特梭利就是把她理想中世界的样子,微缩在了一个教室里。
在那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重复、认真、有序、独立,不会被打扰,但当你需要的时候,总有人会给你提供帮助。
这里允许表达、允许冲突,也总会有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一切冲突。每个人都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照顾环境——这三件事同等重要。
就这样,我对幼儿园的要求,从“离家近孩子吃好睡好老师不虐待娃”,升级到“我要找到一家纯正的蒙特梭利幼儿园”。
揣着这个目标,我开始了探园之路,从朝阳,辐射到顺义、海淀,最后到石景山。
现在回想起探园之路的见闻,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在网上搜索筛选掉大部分的前提下,仍然能遇到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幼儿园。
有一家很有名的幼儿园,号称蒙特梭利幼儿园,我去了之后发现,这里的教学跟蒙特梭利毫不沾边。
因为蒙特梭利幼儿园对环境的要求极高,不是说要多高端,但基本的美感、适合的教具、符合孩子发展的布置,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这里到处是眼花缭乱的塑料玩具,凌乱摆放,毫无秩序感和美感。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一眼假的情况下,园方还在鼓吹专业、师资力量强大。
当我问及主班老师受训于AMI还是AMS时,对方的回答是他们集团自己培训的,教的更全。
还有一家幼儿园是我探过的园所里收费最高的,学费一个月要2w+,整个园所可以说极尽奢华了,放眼望去琳琅满目,所有的玩具和用品都是国际品牌,他们介绍自己是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集大成者,坦白说,我觉得这里更像是个展销会。
我在朝阳也找到一个纯正的蒙氏幼儿园,园长本人就是AMI3-6主教受训,是十几年前给自己的孩子找蒙氏园没找到心仪的,于是去台湾受训(当时内地还没有AMI培训中心)回北京开了一个幼儿园。
我和园长聊了很多,相见恨晚,也恨自己没有早发现这个园,好把孩子送来上IC班(1.5岁-3岁)。
也是在这个教室里,让我见到至今印象深刻的一幕。
有两个小女孩在做汉字相关的工作,她们一起边讨论边摆弄教具,非常认真。这时到了幼儿园的circle time,由外教带着孩子们围坐一个圈,做相关的活动,就在离她们不远的位置,已经有很多孩子围坐过去了。
但是没有人过来催促这两个女孩过去,她们可以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她们可以自愿选择加入或是不加入。
和同伴一起学习、可以自由探讨、可以自主选择做什么工作、没人强迫你要去加入群体活动……东亚独女在那一刻默默留下羡慕的眼泪。
后来我在AMI受训时,我有问过培训师,作为家长,除了硬性指标,如是否持证之外,如何考察这个教室的主教老师的实际水平?
答复是:在主教老师稳定的情况下,看教室里的孩子的状态,尤其是大孩子,大孩子在这个环境下长大,可以完完全全展现主教老师的教学成果,同时,因为是3-6岁的孩子混龄在一个班级,孩子们日常会有很多的交集,大孩子也会去影响年纪小的孩子。
所以,观察班级里的大孩子,这极大概率就是未来你的孩子会长成的样子。
我太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子了,我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回炉重造。
我没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但我的孩子必须可以。
但我最终并没有选择朝阳区这家蒙特梭利幼儿园。
是因为创造这样美好氛围的主班老师(受训于AMI)离职了,而接下来要来的老师受训于AMS,考虑到主教老师的稳定性,以及新老师教学成果未知,我带着对园长的不舍,放弃了这家幼儿园,并下定决心要找AMI做主班老师的幼儿园。

Part.4,为了梦校,我决定带孩子跨区上幼儿园

于是又重新望向暖屋所在的D园,因为D园的主班老师几乎都是受训于AMI,且D园有多家园所的规模以及多年运营的经验,老师的稳定性相对好一些。
作为一个纯正的蒙氏园,有着合理的价格。D园有多个校区,但朝阳区没有,离我最近的是海淀校区和顺义校区。
分别去探了下园,主要是看下通勤,考虑到我是接送主力,重度依赖公共交通,顺义pass,海淀校区家门口地铁直达,通过。
这时,我了解到D园的石景山校区有个被朋友称为“天花板”的蒙氏老师,这位老师非常专业,对待孩子很温柔、有耐心。
我的朋友作为一个持有AMI0-3、3-6主教证的家长,在每次和老师沟通过程中,都觉得自己也跟着学习了很多。
目前,她已经带着西城娃从海淀搬到石景山了,石景山校区的户外和室内的环境都更好,园区也更大。
但我不想搬家,于是去了海淀校区,每天地铁通勤,只要出门早,放学及时回家,就能躲开早晚高峰。
为此我特意买了个轻便的手推车,每天推着手推车接送儿子。
选定校区后,我们并没有直接入园,因为我还要选老师。主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理想情况是进班观察,但是园所怕影响孩子们,并不允许,碰巧赶上户外活动时间,我就观察各个班级的孩子们和老师。
对我来说,户外活动孩子的状态并不如教室内更容易观察,但依然能观察到老师们对待孩子的一些细节,以及孩子们面对老师时的状态。
在此之前,我有多方打听,有一位心仪的老师。
我和儿子在操场上溜溜达达,班级的孩子们也陆续要回班了,这时有一位老师带着孩子们从我们身边路过,跟天天打了个招呼,是全场唯一一个跟我们有交流的老师,碰巧,正是我心仪的那位老师,双向奔赴了不是。
可惜的是,这位老师的班级已经满了,于是我们排了几个月队之后正式入园,然而在半年后实在扛不住每天往返接送三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于是打算搬家,索性直奔石景山。
我先去石景山探了园,除了远,方方面面都很好。回家我跟先生商量了一下,他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们一直有同步,虽然我想法的变化一次次刷新他的认知,但我们始终有共识。
于是这件事顺理成章地进行。我跟园所申请,进“(我心中的)天花板”的班级,因为排队的人很多,要排一年。
当时孩子已经三岁多,可能是看我申请时孩子的年龄已经不小,或是碰巧班级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匹配比例,我很幸运的,提前接到了入园通知的电话。
入园通知的电话是五月底接的,问我六月初能否入园,我当即答应。
然后花了三天时间在石景山看房子,石景山符合我们需求的房子不多,找到了签下,然后就开始收拾东西,搬家。
彼时我们的计划是在这里住三年,三年后孩子上蒙小,我们再搬去蒙小附近住,初中回到公立体系。
我希望,在幼儿园阶段,可以奠定他生命最底色,让他信任这个世界。
感受到自己是被完完全全被接纳的、被爱的、被温柔对待的,在限定范围内,他可以最大程度体会独立、自由和秩序,他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和他人互动,关照环境。
图片儿子在幼儿园做工作
小学阶段,则是让他继续保持对这个世界好奇,打破学科的结界,多方面探索任何他感兴趣的东西。
而初中、高中回到公立体系,我认为这个阶段需要针对性、系统性地学习各个学科,国内的教育模式可能是最高效的学习路径。
我想,在自由探索过后,他会更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想学什么,路径是什么,更有目标地学习。
当然这都还只是我目前纸上谈兵,不知道车到路前时,想法是否又会发生巨大变化。
前几天儿子幼儿园主班老师期末会谈,我问及蒙氏孩子从蒙氏幼儿园、蒙小再回到传统学校适应能力的问题。
老师则跟我复习了一下儿童心智发展模型,0-6岁是孩子心智、脑神经高度发展的阶段,很不稳定,也是最关键的时期;6-12岁则是趋于稳定;12-14是次不稳定的阶段,正是让家长们闻风丧胆的青春期。
而这个青春期的动荡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0-6岁时期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所以,与其去考虑孩子未来能否适应环境的问题,不如去关注:当下,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
最近在研究小学择校,我在琢磨:哪个体系的教育更好,可以让孩子获得最佳的资源?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可以让全家的幸福指数最高?
在不断向外探索寻找答案的时候,差点忘了低头看我身边的这个小男孩。
他的先天特质是什么?我眼中觉得他要“改进”的地方,究竟是他的先天特质,还是他需要我提供合适的支持?他对什么感兴趣?什么环境下更能支持他学习他感兴趣的内容?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他发展出自我?我如何帮助他发展?如何让他更自由、更快乐?
我又想起了玛丽亚·蒙特梭利说的:不要望向我,答案在孩子那里。
我并不确定我们会在蒙氏的教育体系下走多久,但我仍然感激在我迷茫求索的育儿路上,遇到的蒙氏老师和家长们,更感激百年前的蒙特梭利女士在那个年代所带来的重大变革。
蒙特梭利教育带给我最好的东西,不是那些顺应孩子们的发展被精心设计出来的教具,而是对孩子的尊重、观察、成人看见儿童并不断突破、完善自身的启迪。这一定不是蒙氏独有的,但我确实是通过蒙氏学习到的。
我常常觉得,不是我们把孩子从朝阳带到了石景山,而是我们,跟随孩子的指引,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成长,走到了这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