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6年中美营地“空中飞人”后,我和儿子终于搞明白了美式社交

文 | Mina.L、Eileen 编辑 | Mina.L

图 | 受访者提供


蓓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大儿子今年上十一年级,二儿子比哥哥小两岁,两人都在北京西城区一所知名公立学校国际部就读。平日里一直接受公立体系教育的兄弟俩,未来计划去美国读本科。

在教育行业工作的蓓,多年来对于“美式高校文化”总结出自己的逻辑:一个被美国招生官青睐的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学术水平之外,往往要有长期服务的意识,要对社区有贡献,要有与人交往的积极态度,最好还能体现一些温馨的家庭观。

都知道美国重社交、重体育、重社区文化,但这些看似很虚的“软实力”怎样培养?

由于儿子们平日在公立教育体系下成长,蓓会让孩子们每年放长假的时候去美国看一看,参加营地项目或是夏校,持续地接触一些美式文化。

“融入来自于熟悉感。” 在她眼中,想让一个孩子融入某种文化,需要长期、持续地浸入相关体验。所以她在选择海外项目的时候,也会去找长期、稳定的。

去年暑假,兄弟俩终于时隔三年再次去到了他们心心念念的Moosilauke营地,与他们在那里认识的老朋友们重逢。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又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这个始于1904年的纯男生营,每年都会接待7-16岁的男孩子们,用两周半到四周的时间,让他们拥有一段难忘的集体记忆。

营地中的很多学员们都跟蓓的两个儿子一样,是“回头客”,就像一帮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友们,每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这个依山傍水的“独立王国”里,续写他们的青春与友谊。


蓓的儿子参加营地中

“男孩儿想什么,它很清楚”

在通往营地宿舍的必经之路上,男孩儿们会经过一条小河。小河中有一个空罐头,里面都是孩子们随手从河边投掷过来的石头子儿——像这种只有男生才能心领神会的小设计,Moosilauke还有很多。

田野、山林、湖泊……占地100英亩的Moosilauke是一个天然的“户外仙境”,你能想到的所有可以让男孩子兴奋的运动它都有:游泳、划船、皮划艇、冲浪、漂流,野营、骑行、爬山,射箭、棒球、篮球、网球,甚至跳崖……6-17岁的男生们在这里释放野性,学会合作,建立难以磨灭的友谊。


Moosilauke营地 图:营地官网

“这里提供的运动项目特别多样化,我没有在任何一个其他的营看到。”蓓正是看中了Moosilauke“不上课,只运动”的纯粹。

海外的营地无非两种,学术与非学术。在蓓的理解中,孩子在低龄阶段参加学术营的意义不大,不如在童年时期好好享受快乐,磨炼性格,开拓眼界。比起换个地方坐在差不多的教室里上课,或走马观花地探寻名胜古迹,让孩子收获一些平日里难得的体验更为重要。所以在二儿子7岁刚满入营标准的时候,她把兄弟俩一并送了过去。

营地是全封闭的,配有教练、医生、导师。孩子们不许使用电子产品,可以每天活动结束后回基地与父母邮件往来,家长们可以从营地分享的每日照片中获知孩子们的状态。


图:营地官网

初次入营难免不适,还记得第一次入营,蓓的小儿子每天晚上哭着入睡,连续哭了一个礼拜。而待整个营结束回到妈妈身边之后,兄弟二人又都说“明年还要去”。

由于营地很大,项目繁多,整体会按照年龄段去匹配不同的活动,比如八九岁的孩子还不能划船去很远的地方,或是去山里露营过夜,年龄大一些的青年男孩们则可以去尝试一下刺激的挑战。有的时候,这些项目也不免危险,如比赛、划船等激烈运动偶有冲撞,有时候孩子也会受伤。

有一次,哥哥的营地伙伴就因为一个项目而摔成了轻微脑震荡。随营的医生第一时间检查之后确认问题不大,与家长进行了沟通报备,孩子在营地休息了一天,之后就继续接下来的活动了。

“我也会问我自己,如果事情出在自己孩子身上,我是否会淡定地允许孩子自己在那里慢慢恢复,我不知道。”蓓跟菁kids交流的时候这样说。

这些风险看上去是可控的。男孩的很大一部分快感来自“刺激”。Moosilauke会在安全边界之内鼓励男孩们突破边界。

“像从8-10米的悬崖往下跳这种事,对十几岁孩子的冲击是巨大的。孩子每回从营地回来,都会兴奋地跟我们讲这讲那。”每一年,蓓的两个儿子都会在暑假的时候去营地待上两周半,关掉学习模式,全身心享受完全属于男孩的放肆。与此同时,充分参与在各个体育项目之中。


营队成员参加项目 图:营地官网

体育在营地项目中比重很大,“在美国,体育是个社交的工具,体育不行会少很多与人接触的机会和社交条件。”蓓觉得孩子在大学和以后社会上的发展,尤其北美文化中,有些能力比学术上优秀更能带来深远影响。

Moosilauke营员里,有投行经理、电影明星、白宫新闻发言人的儿子,也有来自贫民窟的孩子——营地每年有超过20%的孩子是接受经济援助的,总额达15万美元。

“营地里孩子们会遇见各种性格的同龄人,也有大学生辅导员。男孩子们会去感受、比较,找到自己的目标。弟弟跟我说,他更喜欢营地主人的二儿子,因为很会照顾人。哥哥就比较成熟,说他挺喜欢自己的辅导员,一个布朗大学的大二学生,觉得他人很好。他们会在这种纯男生的环境里,越来越明确自己。”蓓说。

“迷途知返”的室友,我很佩服他

坚固的友谊通常会如此展开:共同参与一次胜利,共同遭遇一场失败,共同经历一次冒险,共同保守一个秘密。

在北京的日子,儿子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交不透”:学业上的压力,课后时光的缺失,大家都越过越孤独,能够遇到彻夜谈心的朋友的机会少之又少。

这次从营地回来,大儿子跟蓓聊天时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我觉得营地里的朋友们,比我在北京的同学们普遍成熟很多。”

问儿子这句感触从何而来,原来是今年同儿子一同入住营地小木屋的好朋友在“深夜共枕谈心”的时候告诉他自己去年吸食大麻,之后又戒断,现在开始健身中。这个孩子把他当初为什么会吸食大麻,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等心路历程都跟儿子讲了。

妈妈听得心惊胆战,但儿子却说自己觉得这个朋友思想特别深邃,可以战胜自己,很佩服。他觉得在中国自己的朋友里,没有这么深邃和成熟的感受。

比起那些完美孩子,真实同龄人的起起伏伏往往会带给自己更多的震撼。

普利茨奖提名作家,纽约时报前专栏作者Alan Schwarz与美国职棒高管David Michael Trembley,少年时期也在Moosilauke共同成长过,那些在营地磨炼意志的时光,也同样成为了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记忆。

When you get down to it, neither of us was good enough — me to play at all, him to play professionally after college. But we had reached the major leagues and met again for one wonderful reunion. Twenty-five years later, being awful felt awfully good.

——Alan Schiwarz,《纽约时报》(26. 08. 2007)


Bill和Sabina担任摩西拉克夏令营的营长已有 30 多年,他们终身在不同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萨宾娜全职管理夏令营,比尔则是加利福尼亚州奥哈伊市萨彻学校的招生和规划主任。

Moosilauke营地官网:https://moosilauke.com/

“我愿意让孩子们在他们最有冲劲的年华去见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去冒险,去经历。”正因为这样,连续六年蓓都会让儿子们参加Moosilauke营地。

除了获得非凡体验,这些经历也会成为孩子今后与人交往的谈资。

中国孩子出国之后,往往会给人留下“不善社交”的印象,其实背后有更深的原因——交际圈狭窄,生活经历过于单一。缺少谈资,怎么会讲好故事呢?不会讲故事,又何来话语权?

“哥哥在当初面试本校国际部高中的时候,就聊起了自己在营地这几年的感触和经历,这些生动的,真切的个人感受给面试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让我觉得他到了大学之后,这些感受也会持续不断地帮助到他。”蓓与菁kids分享道。

“两周半的营5000美金,但我觉得很值”

虽然家长在教育上都是不计投入的,但总还是会希望物有所值。

一个两周半的夏令营,报名费5000美金,加上来回机票,单人就将近5万块,结果只是去玩了,不上课、不学习、不加学分,会不会有些“低性价比”?

“去年老大在营地每周末组织的、所有孩子都参与的catch the flag的比赛里,当了其中一方的队长。他不觉得美国孩子多就该是他们的主场,也不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他很自信地就去当了,最后也做得不错,得到了队员的认可。”

“在两周半的时间里,他接触到了不同的体育项目,熟悉了美国文化,建立了长久的同性友谊,而且男子汉气概、领导力都得到了培养。投入产出比来看的话,我觉得非常高了。”

而且在短暂的夏令营里体验到的事,还有意想不到的长尾效应。

蓓说大儿子在营里接触到一种叫“棍网球”(lacrosse)的运动,回国后就在他就读的四中国际部建了一个lacrosse社团,组织了一场lacrosse的北京比赛,之后还要去国家队做集训,“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意外之喜,于他而言也是个很大的收获。”


哥哥(中)在比赛中担任队长

Moosilauke夏令营有很多户外活动,也有很多人际交往,但蓓不认为胆小内向的孩子就不适合参加,“我觉得什么孩子都适合。他只要熟悉了一种文化,就能融入进去,就敢于主动。但熟悉感肯定是在小的时候去建立比较好。”

大儿子今年是十一年级,即将面临申请关,蓓准备今年的夏天给他加一个偏学术的夏令营,“年龄大点,确实会更功利性,因为要考虑升学。但是他们小的时候,在一个温暖的、紧密的、纯粹的群体里,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我相信那会让他在未来无论多少年后回忆起来,都有一种幸福感,能陪着他走很远。”

后记:

畅销书作家Leonard Sax曾在《浮萍男孩》(Boys Adrift)中写道:越来越多的男孩儿变得自私、冷漠,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无法独立生活;他们像浮萍一样到处漂泊,任凭生命的潮流把他们带到天涯海角。

因为他们擅长和热爱的东西,往往是被学校禁止和反对的……比如,追逐打闹,甚至发生一些伤害性不严重的肢体冲突,是男孩儿的天性,也是他们构建社交关系,增进彼此情感的主要手段。在知识的学习中,也应该针对男孩热衷于挑战,不肯拘泥于规则的特性,设置更多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内容,并且引入团队竞争模式,来激发他们的热情。

文中营地的设置,正是基于这样的养育理念。而这些与学术培养的目标相比,则是一切行为的源动力。

我们希望借由百年夏校的内容设置和家庭亲历故事,为大家带来启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