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BB
图 | Pexels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发广泛热议。一则是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中提到“应届本科毕业生只有47.5%获得Offer”,另一则是“上海、北京硕博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为了拿到Offer,大量本科生们不得不继续读研读博,然而也只有56.7%的硕博研究生获得了offer,比本科生录取率高一点。不论是主动深造,还是被迫无奈,学历确实越来越卷了。过去很多中国家长只要负担到孩子本科的学费和生活费,现在很可能变成要再多负担2~5年了。
既然这是短时期内不可逆的大势所趋,但至少我们得让孩子明明白白读研,让其研究生的经历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才对得起家庭多支出的教育成本。要是孩子只是稀里糊涂地跟风读研,除了增长年纪,减少了自己在35岁之前的工作时间,可能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面对学历内卷的趋势,不仅孩子要做不少的准备,其实家长也有很多心态需要调整,一起帮助孩子更好地为几年后的再闯社会做好准备。
01
让孩子自己承担一定费用
如果说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尤其在外国读书,价格比较昂贵,没有全职工作的孩子难以自己承担的话,那至少也要鼓励已经成年的孩子自己通过实习赚取生活费。因为花的是不是自己赚来的钱,心态很不一样。当觉得自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从父母那里获得资助时,心态上容易更依赖父母,而不利于孩子未来的独立。只有先让他们心理上独立起来,享受到自己赚钱自己花的自由和成就感,他们才更愿意投入到社会和工作中去,走出父母的庇护和舒适圈。
此外,多实习几次,也能帮助他们在简历上增加工作经历,对找正式工作很有帮助。且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必要的技能,还能体会到赚钱的辛苦,与人打交道的不易,以及自己到底适合哪个行业、哪类岗位,并积累好人脉。这样等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以后,也能有一个更明确的择业方向和更顺畅的就业渠道。
否则的话,22岁没有实习经验找不到工作,到了25岁要是还没有经验,除非研究生院校比本科时有质的飞跃,或者有重大的科研发表,不然仍然很难证明自己比本科时优秀很多,比同龄的硕博竞争者优秀很多。所以就让已经二十多岁的男生女生们先试着赚到能养活自己的钱吧。在这点上,家长们可别心软,毕竟赚多赚少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出去面对社会努力赚钱是另一回事,难道真的想养他们一辈子?
而且,为了实现孩子愿意且能够赚到所需的钱,其实在他们每一年的成长过程中就要开始进行劳动教育了。如童年时做家务,换取零用钱;少年时参与志愿者工作,既积累了申请大学时的活动,又学着帮助家庭以外的人,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青年时多实习与专业和爱好相关的岗位,毕竟自以为的擅长和热爱,与真正认可这个行业值得深耕,确定自己不是三分钟热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需要在毕业前好好尝试一下,才不至于真的入了行以后后悔。
02
明确深造的目的
你家孩子要读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换户籍、换国籍?还是为了让自己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还是只是因为本科没找到工作,想在象牙塔里再躲一阵子?孩子在人生的黄金十年里要多付出几年的青春,这些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人力成本、经济成本到底值不值?或者说,到底要把研究生项目定在哪个地方、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才能达到我们读研的目的,才配得上我们的付出?这些我们还是要跟孩子在考研前就商量清楚的,毕竟这直接关系到了孩子未来的前程和人生。最好全家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几方都较为认可的意见,才能降低未来抱憾和推诿的可能性。
目的一:为了换户籍、换国籍而选择读研
读书移民一直是移民的好方法。国内一线大城市就业机会多,普遍薪酬也更好一些,会有不少二三四五线的莘莘学子通过考一线城市的研究生来到这个城市。同样,也会有不少人希望直接申请外国研究生,毕业后留下工作,再慢慢办理移民手续。通过读书改变未来发展的舞台,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这往往需要全家都明明白白地做好了心理准备——
比如,孩子以后很有可能不回家乡了,父母可以接受空巢吗?或者愿意跟随孩子一起搬迁到新城市、新国家重头再来吗?又比如,在新的地方生活肯定得先有房子,家里能够负担全款,还是首付,还是一切都要孩子自己承担?再比如,孩子一个人去新的地方学习、工作,TA是一个自律心、适应力比较强的人吗?TA本人喜欢这个地方,这样崭新的生活方式吗?还比如,在一线城市或者发达国家生活,生活成本和婚嫁成本都比较高,孩子要是过得不舒服,TA可以被允许回家吗?
而最重要的是,移民目的地的政策友好吗?孩子有可能移民成功吗?我看过很多国际教育行业的同行,在上海读研没落到户,在外国读研,没抽中签。因此要是以移民为目的,就得确定在这个地方留下的概率有多少?我们当然可以走一步看一步,计划确实赶不上变化。可要是连一个非常初步的、家人都同意的心理规划都没有,那未来更可能会跌跌撞撞、措手不及,或者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了。
目的二:为了更容易找到工作、找到更高薪的工作而读研
笔者当年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读的研究生,我想这可能也是最多人的选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我选择的研究生院校是复旦大学,为此我放弃了当时可以让我直升研究生的985本科,而选择了有考试风险的外推。因为我想要跳一跳,并且有两所母校,就可以有两所母校的资源。其次,我在读研期间一直希望能去海外工作,毕竟我打算求职的国际教育行业非常看重这点。幸运的是,国家汉办的孔子学院项目来到复旦选拔,我获得了去新西兰IB学校工作的机会,提升了班教水平,开拓了国际视野,也赚回了学费和生活费。再有,我一直对商业很感兴趣,知道“人追钱,不如钱追钱”的道理,也很明白MBA、EMBA的价格不菲,所以我当时积极报名了复旦研究生院推出的辅修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就是课程和师资全部参照复旦EMBA的免费校内班。这给了我非常大的商业启迪,为我以后由教转商打下了基础,并且在我开始转变时,也是通过复旦校友会里的人脉,获得了最初的机会。
我想说,虽然自己在读研前也不知道最后会有新西兰和EMBA的经历,但我一直心里明白自己读专业性硕士的目的是为了工作,所以我争取的所有机会也都与就业挂钩,没想过拼科研或者读博。
我很感激本科母校教给了我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研究生母校提供了一个去“够到”理想职场的平台。因此,先想清楚对自己或者对孩子的人生到底有哪些期待,可以通过哪个国家的哪个大学读哪个专业来实现这些期待,再有的放矢地投资金钱和时间,更可能会实现。切不要人云亦云,跟风读研,孩子的黄金十年值得好好规划。
— END —
作者简介:
ABB: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投资收购、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个人公众号“ABB讲教育界的故事”(ID:ABBdegush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