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国际、海外高中全体验过,求学“辗转”的他觉得什么教育最受用?

采丨Mina.L 文丨筱恬 图 | 受访者提供


从公立到国际,从北京到英国再回国,一路“辗转”

在回顾自己之前的求学经历时,David用了“挺复杂”来形容。这个来自内蒙的18岁大男孩,从小到大就读过多所学校。

在公立学校上完小学后,他进入到北京一所不错的公立中学。渐渐,David越发感觉自己并不适合这种教育模式。本来自信、活泼的他被深深困在无穷无尽的作业中。和家人商量之后,他做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个决定——走国际教育路线,将来出国留学。

就这样,David放弃公立学校,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国际教育之路。而这个过程,却比想象中多了几分辗转。

在北京一所私立学校进行了一段学习之后,David远赴英国读书,并打算在那里继续高中阶段的学习。然而,原本一切顺利的计划,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所打乱。

随着英国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当地的学校纷纷停止了线下教学。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决定回国。

把自己放在“对”的地方,事情就会向“对”的方向发展。回到国内的David与家人在综合评估了自身能力、课程难度、教学进度和师资力量后,转入启明星学校,并在那里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学习节奏。

回顾看似波折的求学历程,David笑言是挺不错的“年轻时候的回忆”。这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被自己克服的挑战。

首先是语言关,特别是英文高阶的语言和文学学习。在DP阶段的英语语言和文学课堂上,老师常常会布置大量的阅读,支持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和思辨能力。

David很会挑战自己,常在完成常规阅读的基础上,带着反思和问题回到课堂上,并且渐渐的开始引导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

DP语言老师Zachary Peters对David印象深刻:“他很自信,也非常谦虚。同时,他非常懂得自己要什么,应该怎么做。”

是的,一路走来,这个大男孩始终在不断抉择——公立教育还是国际教育?回国还是留在英国?究竟选哪所学校就读?这些丰富的经历,给予他成长,也让他越发明确了自己要的是什么。

让建筑的“种子”生根发芽

事实上,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同样体现在David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上。去一流的大学学习建筑设计,是这个大男孩一直以来的梦想。而当被问起与这一领域结缘的原因时,David坦言有两个人对自己影响最大。

一个是他最好的朋友,两人相识于初中阶段。朋友热爱艺术,有着艺术家般的生活方式,会经常与他分享相关的展会信息与书籍。潜移默化中,他接受了很多建筑和设计方面的熏陶。

另一个是他在英国求学时遇到的老师。当时,这位老师教授了一门设计课程,在课堂上领着学生制作各种有趣的模型——木凳子、戒指、勺子……动手的快乐,让他无比享受。

就这样,兴趣的种子在David心里悄然种下,并渐渐生根发芽。他知道自己善于做动手的工作,期待实现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的世界里贡献自己的作品。

在启明星的高中时光,学校保护并继续发扬了David在建筑设计上的抱负。其中,在业内前沿设计公司Robarts Spaces的实习经历让他收获颇多、尤其难忘。

这段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两周时间,却被学校以及用人单位安排得无比充实和硬核。公关部、材料部、工地、设计部……多部门的轮转,不仅让David全面了解了建筑作品如何“从零到一”被构建,还“沉浸式”地体验了建筑设计行业不同岗位的分工与职责。

更为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与业内专业人士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这一切,让David在惊叹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设计师梦想。他感慨道:“不开启这段旅程,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到达哪里……”

实习结束后,David给自己报了素描班强化绘画基本功,还经常主动和业内的老师交流请教,了解建筑大师们的获奖作品、翻阅专业书籍。

学校更是鼓励他,给予他难得的机会,邀请他为艾毅幼儿园三里屯幼儿园设计图书馆……追梦路上,他的每一步走得都很用心,而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学校首届IBDP艺术展示中,他的代表作《47号避难所》脱颖而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好评。

David说,这幅作品的灵感源于家乡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他们的热情好客与当代都市人的冷漠疏离形成了强烈对比,这让他由此受到启发,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回那些丢失的亲密关系”。

David的艺术装置《47号避难所》,包含了他对都市与游牧文化的观察,也蕴含着自己对于家乡与自身意识的探索

在聊到这一切时,这个大男孩侃侃而谈,眼里有光。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对建筑设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而David的表现,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自驱力从何而来?

当被问起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David认真想了想,给出的自我评价是“比较外向,私下里会比较搞笑,能让别人开心。”

不过在同学和老师眼中,他还有着另一面——有自己的坚持,耐挫力强,敢于应对挑战,是个工作状态下的“狂热者”。

就拿去年九月份来说,由于暑假期间忙于实习,他在开学后非常紧张的时间里完成了留学申请的近十篇文书、准备好了相关作品集,并且还认真备考、通过了学校的考试。

对于那段日子,David笑着用“魔鬼”来形容:“我感觉每天都在日夜颠倒。但闭关期间我不断给自己打鸡血,最后几件事情完成得都还不错。”

为此,David的大学升学顾问Melissa Warehall则说得更为直接:“他工作认真,非常自律,会为了达成目标而不遗余力。这在同龄人当中相当难得。”

在整个大学申请过程中,David在顾好学业的同时,也很好地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启明星的大学升学顾问主管Melissa Meltzer Warehall曾经在美国知名中学担任大学升学顾问,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招生官,David虚心请教,从她那里获得了很大支持:“我从Ms. Melissa那里学到了非常多。她给了我很多帮助和信息!”


的确,无论是在择校还是选择职业理想的过程中,David的表现处处让人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他明确的目标感、强大的学习自驱力、对自己清晰的定位,都充分印证了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那么,这种可贵的“自驱型”性格,究竟是怎样养成的呢?

总结原因时,David笑言是为了能“好好玩”——原来,从小到大,家中长辈始终对他要求严格,非常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姥爷,在他特别小的时候便告诉他“先苦后甜”的道理,强调只有先写完作业再玩,才能玩得尽兴、玩得开心。

就这样,家人的人生哲学深刻影响着David,帮助他在耳濡目染中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可见,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未来可期,他已准备好

目前,David已经拿到了包括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在内的五所英美名校的Offer,而他确定会选择英国的高校继续深造。

面对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涯,他笑着表示,计划先完成三件事——与老师和同学们好好告别,感谢这几年的相处与陪伴;和家人一块儿去旅行,放松身心;跟父亲学做饭,保证留学期间能够“自给自足”。

而当被问起大学毕业后的奋斗蓝图时,David同样有自己的设想——他渴望成为一名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去更多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在多元化的体验中不断突破自己、提升能力。

而等到30岁的时候,他会再次回到北京,在这个自己成长的地方让梦想开花结果。

如今,更加广阔的舞台已在David面前展现,正等着他去尽情探索和拥抱。未来可期,祝福这个大男孩在勇敢追梦的道路上,继续笃定前行,乘风破浪。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