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琰
图|齐琰;部分来自新东方老师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儿子去草原参加夏令营了,这是他第一次单飞,在十岁这一年。
8月初,疫情似乎又迎来一波小高潮,出发的前一天,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出现一例阳性,正是他们研学游行程中的第二站。出发的那一天,所有人包括主办方都还不确定后半程能不能如约而行,但好消息是前半程肯定没问题,因为迎接他们的是占地几万亩的私人牧场,一望无际的那种。
作为一个蒙古族小孩,在北京、厦门、上海都学习过,唯独没在内蒙古读过书,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知之甚少。每次交到新朋友,从蒙古族名字开始,对自己的介绍总是只有那么三言两语,他自己也感觉到需要好好“进点货”了。
读多少资料都没有实际走一趟来得深刻,所以,小家伙内心其实对这趟夏令营还是充满期待的。虽然最开始决定参不参加的时候还有点犹豫,毕竟是第一次单独出门,但后来还是痛快地说要去,这让我对他有点刮目相看。
不过事实证明一切结论都不能下得太早,具体的后面再说。
出发前一天,我们一起把行李箱收拾好,简单带了几样东西,有手机充电器、洗漱用品和防晒霜、拖鞋以及5套衣服,还有水壶、口罩。我尽量每一样东西都让儿子自己装,想着晚上他洗漱和换衣服的时候不至于抓瞎,没想到后来每日看照片,日日没变化。儿子在电话里说除了洗漱包,其他的动都没动,不仅是他,其他小朋友也差不多都是一样。
“淋浴房有点远,洗完再回蒙古包,还挺冷,干脆就不洗不换了,省事儿。”
真是计划千般好,一出门就管不了。
内蒙古的夏天特别舒服,就算热,也只是中午那一小段时间,早晚都只有20多度,超级凉爽。临行的前一天参加营前说明会,领了书包和T恤,第二天一早我和外婆把他送到集合地,排队点名、集体去卫生间,然后上车,儿子在车门即将关闭之前帅气地抛来一个飞吻,之后就在我们的目送中出发了。
从呼和浩特市中心出发,开到草原腹地,足足用了将近五个小时。当大巴车消失在车海中,我和外婆转身进了商场,计划好好享受一下这突如其来的自由。
然而是不是真的很享受呢?答案很明了,真的是经历过才有体会——孩子单飞,这是孩子的第一次,自然也是当妈的第一次。
所以,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我和外婆的腿脚在逛着商场,眼睛却一直盯着微信群,老师几乎是全程视频播报,每一段视频和照片进来,我们就在手机上使劲找自己家的娃,别管笑着还是闹着,看到他,心就踏实了。
到了牧场,牧民为孩子们举行了盛大的草原欢迎礼——伴着热情豪放的蒙古族歌曲、献上尊贵的哈达、再递上一碗下马酒(清凉的绿豆汤),真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不知道娃心情激不激动,反正我们看着画面都觉得特别澎湃。
第一天的活动基本上都是破冰游戏,一白天下来,感觉还算顺利,但傍晚十分,我措手不及地接到儿子的视频电话——妈妈,你能接我回家吗?
视频里,儿子的小嘴撇得像个倒过来的金元宝,眼泪汪汪。玩得不好吗?不是!吃不习惯?不是!还没有找到新朋友?也不是!呼呼的风声透过视频传过来,我犹豫了半天,要不要拜托老师去安抚一下他,最后还是没忍住,打开了老师的微信。
不一会儿老师的反馈就来了,孩子第一次离家,天苍苍野茫茫想爹娘,没理由,很正常。尽管就在不远处,一大堆孩子们围着牧民载歌载舞,但这对于这个慢热的娃,似乎吸引力并不大。
经过老师的安抚,儿子的情绪慢慢恢复,接受了独自在外要面对的第一个夜晚,这才有了第一次和同伴一起睡蒙古包的、特别的人生经历。
仔细想想也确实不容易,毕竟草原的住宿条件和通常出门旅行的概念不同,蒙古包里是炕,几个小朋友住在一起,卫生间很贴近大自然,淋浴房也在蒙古包外的地方,还要接受就算消杀三次也不可能完全消失的蚊虫……这对于第一次去草原的孩子来说,的确需要适应一番。
接下来,从第二天开始,儿子才算正式找到了状态,和牧民一起赶羊、学习搭建蒙古包、听老师讲草原文化和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骑射、了解草原畜牧业、和大家一起吃蒙餐,学做白食、还有蒙古族书法家现场教孩子们写自己的蒙语名字、晚上围着篝火歌唱、听马头琴声在草间舞蹈……
果然,后半程由于疫情原因,原计划要去参观的博物馆、元上都等等地方都关闭了,有点可惜,不过,留点念想也好,来年再来。
草原文化是很迷人的,它大气、悠久,在草原上,人们的胸怀会不自然的开阔起来,天空高远,青草绵延,夜晚繁星点点,如梦如幻。
除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体验民族文化,孩子们在一起相互帮助、包容,一起学习、完成挑战,从不认识到收获友谊等等等等,这些一定会给第一次单飞的娃娃们留下特别难忘的印象。对儿子来说,这趟行程也算是十岁这年夏天特别的经历。
明天就回家了,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酸臭的娃,并且期待他分享旅程点滴的样子。
— END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