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有这样的职业困境?尤其是当了妈妈之后,对从事的工作没有太多热情,对事业的发展也失去了期待。一眼就能望见未来十几年的人生,但它,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
可是,人到中年,有娃有家,身心都不再轻巧,还有可能去转换职场赛道吗?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即便胆量足够,又需要怎样的路径和机遇,才能去展开新的事业版图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公式与答案。
有三位女性,此时的她们,与几年前相比,正在做着完全不同的工作,也过着很不相同的人生。
文 | 幽悠 编 | Yuan
图 | 受访者提供
“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锁定了事业的方向”
@亢翠
亢翠一路的成长轨迹,就是旁人眼中典型的“学霸+乖乖女”,高考考入清华大学金融系,又念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在银行从事金融工作,单位光鲜,薪水丰厚。
生了孩子之后,她辞职回家当起了全职妈妈,在家全职照顾两个孩子长达八年。
在老二马上要进入幼儿园时,她想是时候回归职场了,但对于接下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内心并没有方向。
2017年12月,亢翠去参加了一场“职场优势”的工作坊。
在那期职场优势的工作坊上,老师让每个学员回想自己过往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亢翠说,“当时我心里就很慌,我已经毕业那么久了,但回想自己人生的巅峰故事,竟依然是我当年考入清华时的片段”。
毕业之后在银行工作的几年,并没有带给她太大的成就感。“那份工作,我出于责任心做得很好,但对我而言它就是一项任务,我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找到热情。”
因此,当亢翠面临重回职场的选择时,她首先去思考的是——“我到底喜欢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
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
亢翠发现,她所有最愉悦、最有成就感的体验,都是和孩子在一起的。她非常享受当妈妈的过程,她甚至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人生理想,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以家庭亲子方向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呢?”
亢翠开始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她报考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高级研修班,一个学制两年的在职博士项目;参加P.E.T.父母效能训练,获得讲师认证;学习优势辅导师……
后来,发生在她与孩子身上的一件事情,让她锁定了自己专注的亲子方向——优势教练。
“我儿子在上三年级的时候,他感受到了社会教育系统的压力。奥数、足球、乐团、学科学习,都需要投入时间,但明明时间不够用,他反而变得特别磨蹭。这是我育儿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亢翠说。
“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时间管理、P.E.T,但帮助最大的,是我和孩子坚持了近一年的‘赞赏日记’。”
在那一年中,亢翠每天和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去看见这一天里做得不错的地方,用日记或者口头形式记录下来。
坚持一年后,孩子变化特别大。“他看到了自己一点点的进步,重拾自信和专注,学习成绩也有了出乎我意料的表现。”
也是这个过程,亢翠下定决心要去做优势教练。
“帮助妈妈们欣赏自己的孩子,让妈妈们变成孩子天赋的支持者,而不是社会压力的传导者。这是我给自己找到的人生意义,也是我坚定的未来人生方向。”
现在的亢翠,在系统学习VIA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育儿经验,开创了自己的“优势育儿”工作坊,也会不定期做公益讲座分享,并且与教育机构合作输出“优势”理念和课程。
亢翠举办的小型优势沙龙
“从前的工作,是出于责任和外部压力,要去完成,但如今,我在做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把它做得更好,这个过程当然会很辛苦,但也特别幸福。”亢翠说。
“这也是我希望孩子能拥有的状态,他一定要至少有一门愿意去投入的爱好,这样他整个人生的认可度、幸福感才会更高。”
02
十年之后,重拾理想
@微露
2012年,微露给了自己一个迟到的间隔年。
这一年,她离开了所在的互联网公司,孩子1岁多,是最需要妈妈陪伴的阶段,她借着这个机会,用一半精力照顾孩子,一半时间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通常的工作路径是去媒体做内容生产者,但微露选择了互联网媒体的广告销售工作。
“我读书时在媒体实习,发现经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也希望自己能具备经营的策略和能力。”微露说。
性格偏内向的她,属于研究型的销售,会去琢磨不同内容产品的特性,再匹配客户需求。
工作前几年,业绩也很好。但2011年公司面临上市,业绩压力陡然变大,要求员工迅速拿单,部门内部竞争激烈,硝烟弥漫。
这种压力下,微露的性格与职位之间出现了剧烈的撕扯,于是,她辞职,按下暂停键。
“20多岁进入职场时,我是很冲的,也设定目标要在职场上取得成就。但当我不得不面对外在与内在的冲突时,我开始尝试去看自己当时的职业选择是不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微露反思说。
“毕业之后,我的眼睛向外看得太多了,看社会,看市场,看商业,但我看向自己的太少了。”
她开始借助一些性格心理的测试工具,去重新审视自己适合做怎样的工作。
此间,她想起来自己曾经怀揣过“做一个摄影师”的梦想,她意识到,应该把这几年对品牌商业的工作经验,结合到自己真正擅长和热爱过的摄影艺术中。
摄影曾是微露很多年前的最爱。
从大学开始,她的新闻摄影作品就屡次获得学校的摄影比赛奖项。研究生时,她自学啃下很多摄影书籍,女同学们都爱找她拍照。她还曾经跟校友捣鼓想开一间摄影工作室,只不过最后在家人的阻拦下没有成行。
十年后,她重新拾起这个理想。“我回到了自己最开始出发的地方,只不过走了这些年,差点忘了当时的初心。”微露说。
几年媒体广告的从业经验,让她在做自己的摄影工作室时有了定位思维。
她找准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摄影风格,“我不喜欢摆拍,不需要专门摆个pose,让别人看到你很好看,我希望我镜头中的人物,都是在自然生活的过程里面呈现出来的美好,而我,恰好记录了下来”。
在真实的基础上,对美好瞬间的捕捉,质朴自然,才更动人,微露给它命名为“美好记”,并且在2015年3月8日这一天,在以微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上正式对外发布。
她在与每一位客人拍摄之前,都会提前与对方沟通,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与生活方式,再去进入对方的日常场景中跟拍。这样的照片,不是流水线的产品,往往带着摄影师的情感与表达。
微露的女性成长纪实作品
如今,除了商业摄影服务,微露也在做自己的主题摄影创作,比如,拍摄“疗愈笔记”,一张照片,配一句映照她身心感悟的文字;以及拍摄京城24节气,每个节气,她都会专程去往一个北京的自然风景地捕捉季节的变幻。
微露拍的京城24节气
“从前,我以为我的职业路径只能按照职场规定的方向去走,但现在,我发现,我的事业可以按照我自己的兴趣、特长、乃至我的身体需要,生活节奏去设计它,我可以慢下来,我也可以用我的兴趣作为主题去创造出新的项目,我对自然、对自我疗愈感兴趣,我就遵循这些去做创作。依照自己的心意,身心也会在工作中得到滋养。”
03
“我去了孩子的幼儿园工作”
@晓山
晓山辞职那一年,还没有生孩子,也没有想清楚接下来要去做什么。
她只是模糊觉得,当下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我已经30岁了,而立之年,再不去找,就来不及了”。
她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上海的普华永道做到了经理职位。后来,跟随先生搬到北京,跳到了私募基金公司,“工作强度特别大,一周工作120个小时,累到我开始怀疑人生。”
在节奏非常快的金融行业,想要停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整个行业的文化就是非常进取型的,要追求利润,不停找好项目,你需要对这个行业非常有热情。即便我是比较有热情的,但是让我为此放弃生活,我还是做不到。”
工作强度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晓山更深层的纠结,是对于自己未来人生方向的困惑。
晓山回忆起还在普华永道工作的时候,“我就曾问过自己,如果就这样一直做到合伙人,我愿不愿意?我能看到身边同事沿着这个路径所走的人生,未来10年、20年成功的样子,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在辞职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晓山都在寻找未来的人生方向,她真的有上网去Google搜索“如何寻找人生方向”。
她分享自己找到的一个方法——准备好一支笔和一张纸,闭上眼睛去想,第一跳到你脑海中的想做的事情,或者过去不管多少年让你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或者是你喜欢去做的事情,把这些线索写下来。
她心中模模糊糊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教育。
记忆深刻的是,她曾去山区支教的经历,跟小朋友在一起让她非常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于是,在那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去了三家与教育有关的公益机构做志愿者。但结束以后,依然没有勇气一下跨到完全未知的行业去。
她又回到了个原来的领域,找了一份稍微轻松些的工作,直到她当了妈妈。
这个没被解决的问题,又跳回来困扰着她。“如果我都没有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我又怎么能鼓励孩子去追求她的热爱和梦想?”
在怀孕、生养孩子的过程中,她开始学习普拉提、接触游戏力和自然教育,也尝试拓宽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范畴,在家附近的普拉提机构做兼职教练,同时帮一个华德福国际户外夏令营做助教。
“妈妈这个身份,像是为我推开了一扇门。孩子就是领路人,会带领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晓山说。
在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晓山被培德国际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理念吸引了,也与这家幼儿园开启了一段奇妙的缘分。
“幼儿园建在罗马湖畔,校园里有一片大草坪,有山坡、菜园、生态池塘,它的课程都是以24节气为轴,从自然中取材。学校注重言传身教,三代共学,经常安排家庭活动、家长课堂,我就跟着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孩子上幼儿园的那一年时间里,晓山感觉整个家庭都被深深地滋养了。
机缘巧合,幼儿园正好有一个工作机会。因为彼此理念的契合,又是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方向,晓山便加入了,负责招生与品牌工作。
“在幼儿园的工作,也有很多日常细碎的事情,但我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当我看到孩子们的笑脸,看到我所相信的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理念被践行出来,我会有一种强烈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当下的工作,是否就是晓山心中的理想答案呢?她说,“其实,我也还在探索中。我还想尝试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亲身教育者。”
当我们讨论“转换职场赛道”时,“赛道”这个词更容易联想到的是速度的比拼,激烈的竞争。职场的路途远比想象中开阔,赛道并不只有那么几条。
清晰地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热爱与擅长,创造长远的价值更为重要。一份有创造性、有价值感、有热情的事业是可以延续终生的。
即便以60岁作为职场的终点,那么,三四十岁的年龄,也不过才走了一小半。
当我们看似面临职场的瓶颈期,或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尝试打开自己,积极探索,或许里面正蕴藏着全新的机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