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国际路线的学生,为什么也在补习?

文|Yashu
图|unsplash.com


上个月,“双减”政策落地,大量中小学校外补习机构开始谋求转型。政策出台前,走中高考路线的学生中补习之风盛行,但据菁kids了解,走国际路线的孩子在外补习的也不少。

这其中,既有高中生去补IB、AP、A Level这些国际课程的,也有小学初中生去补数学语文的。如果用“应对考试、助力升学”作为衡量标准,托福雅思、SAT这些标准化考试的备考培训也可以看成广义上的“补习”。多个家庭向我们反映,他们花在一个孩子身上的补习费用年均为6~8万。

  • 上国际化学校本身已经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学费,家长为什么还愿意为补习买单?
  • 这些孩子通常会补哪些科目?
  • 习惯了校内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他们抗拒补习吗?

带着这一连串问题,菁kids采访了几位计划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也与学生和补习的老师聊了聊。

 

01

Fiona


儿子就读于双语学校 8年级,准备申请美高

第一眼见到Fiona是在她儿子补习的数学工作室。工作室不大,一张桌子周围四五个凳子,白板上画着规整的几何图。Fiona在我们对面坐下,没顾上喝一口水,就开始向我们介绍孩子的补习史:

“一开始想让我儿子补数学是在他3年级的时候,那时发现他心算不行,去超市买东西算个账都困难,跟我们小时候简直没法儿比。我们一开始尝试在家里解决这个问题,给他买了各种心算书,但发现很难坚持,然后就送他到机构里去学……”

Fiona的儿子在上海一所双语学校学习,开学后8年级,正准备申请美国的高中。她自己曾长期在外企工作,之所以送孩子去体制外学校,也和她自身的工作经历有关。

“我跟我们公司老外一起工作时发现,我的基本素质并不比他们差,但在创造力、表达能力方面却差很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是Fiona看重国际教育的一点。

可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却可能以一部分“基本素质”为代价。

一方面,学习的时间此消彼长,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时间多了,“刻意练习”的时间就少了;

另一方面,也与国际化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有关,中国家长认为重要的心算能力,老师觉得交给计算器就好了,至于奥数,更不会全班总动员。学校里的数学课程难度低,作业少,一个知识点后配上两道能轻松解决的习题,“开开心心就下课了!”

“即使我儿子在学校里学得不错,当面临更大范围的竞争时,他的数学仍然会是个弱势。”Fiona说。

当然,妈妈的出发点也不全是功利的,除了希望孩子考上好学校,也想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领略数学的美。学校里的数学课难度不高,意味着孩子鲜少有机会得到智力上的挑战,很难获得解决难题之后的满足感,同时也无法体会数学的精妙之美。

带着这样的初衷,妈妈先是把儿子送去了几家有名的培训机构,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机构老师的教学风格很难被习惯了国际化教育的孩子所接受。

在朋友的介绍下,Fiona来到了现在这家数学工作室。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快赢得了孩子的喜爱,老师在国际数学课程教学方面经验丰富,用的教材也是上海国际学校家长圈中公认的某神校的自编教材。这套教材适当引入了“刷题模式”,虽然比起公立学校的数学教程仍然简单不少,但比起大多数“没有教材、不刷题、内容简单、作业少”的国际数学课程来说,还是给了家长一粒定心丸。

果然,在工作室补习不久后,Fiona儿子的数学成绩就稳定在了A+。

孩子上了初中后,Fiona又为他请了一位德语家教。德语是孩子在学校的必修课,同时也考虑到将来IB课程中选德语容易拿高分,所以希望他能好好学。和很多带孩子参加语言补习的家长一样,Fiona发现,补习班的中国老师善于讲语法,讲课条理清晰,这点是学校的外教所不及的。上了一学期的家教后,孩子的德语成绩也突飞猛进。

除了数学和德语,Fiona的孩子还在校外参加过留学申请必要的托福和SSAT培训,以及棒球、黑管、吉他、编程等兴趣班。

“现在申请美高的小朋友一拿出手,都是一门乐器、一门运动,标化没话说,学校课程全A。”Fiona说。即便是重视学生自由发展的国际教育,升学带来的竞争仍然让家长们感到焦虑。他们一方面想让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有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仍然需要类似刷题、讲语法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帮孩子提升在校成绩。

国际教育体系中的考核不是单维度的,孩子的未来不再被一个分数决定,这是很多家长选择体制外学校的原因。但在那里,孩子面临着另一项考验——他们需要努力做到全能。

02

杨女士


儿子就读于双语学校11年级,准备申请美本

>>好的补习结果自然是家长和孩子们都希望看到的,但补习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吗?

在采访了Fiona之后,我们又连线了另一位双语学校孩子的家长,杨女士。

杨女士的儿子也在一所双语学校就读,开学上11年级。不同的是,他到10年级才转到体制外学校,之前在一所公立学校读初中。

为什么决定转到双语学校?

杨女士说,她想给孩子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在现在的学校里,老师会布置长期作业,也不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明显有所提升。

公立转轨意味着学习语言从中文变成英文。由于孩子英文底子还不错,适应能力强,他很快习惯了双语学校的学习环境。

可是当初的备考并非一帆风顺。学校要求学生入学时的托福成绩达到90分,于是家长在孩子初二时送他去读托福。据杨女士描述,孩子当时是很抗拒的。

因为托福对初二的他来说太难了,不仅没有帮助,反而给他心理上留下了负面影响。孩子高一那年,家长又劝他去上了一次托福。“好说歹说,终于去上了,但也没有学得很投入。”

如今回想起来,杨女士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学校要求学生的英语达到一定水平,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去突击标准化考试,似乎是走偏了。”如果可以重来,她会提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不是让他太早接触太难的应试课程。

孩子第三次上托福是在今年暑假,这回是他自己提出要上的。即将升上11年级,他认为是时候上了。相比之前,这次学习有明显的成效。

比起很多高中生,杨女士儿子参加的补习班并不多。除了标化考试培训,就只有AP心理学,上AP心理学也纯粹是因为学校里不提供这门课。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杨女士还给儿子在一家专注学习认知的机构报了一门职业规划课。她发现现在不少学生很迷茫,能考上好学校,却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她希望孩子能通过这门课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早规划未来的专业道路。

孩子对职业认知学习是明显认可的。妈妈第一次带他去机构上试听课,机构老师跟孩子单独交流了一小时,再给家长提供了一些反馈。他事后对妈妈说:“这个老师的大学没有白读。如果以后的课都像今天这一小时这么有质量就好了。”

我们很少听到孩子对课外辅导有如此高的评价。

杨女士孩子的经历让我们想到,课外学习不一定都是补学科知识,也可以是学会了解自己,明确当下接受的教育和未来长远发展的关系。

“人的一生很漫长,升学只是阶段性目标,”杨女士说,“就算孩子考上了名校,他是不是能顺利毕业?毕业后工作表现如何?未来的家庭是否幸福?这些都需要去考量。有名校文凭最终也是为了以后生活更加幸福。”

03

J同学和S同学


主动提出补习的IB学生

年幼的孩子大多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去上补习班,但我们发现,一些高年级的国际和双语学校学生会主动要求去补习。马上要升12年级的J同学就是其中一位。

她从小走体制外路线,从国际幼儿园毕业后就一直在目前这所双语学校就读。J同学很早就开始在校外补习,3年级起补语文,7年级起补数学。

“小学和初中都是在玩,即使有补也比较随意,考砸了也没问题。”J同学说,“但9年级以后,我就感觉到自己背负着未来升学的压力了。”

近两年,J同学在校外学SAT、托福和除了英语外的所有IB科目。她的同学们也大都在校外补习,其中数学、科学和语言是补得最多的科目。IB数学和科学类的高班课程(HL)并不简单,而学校又要求中国籍学生同时参加IB针对母语者的中文和英文考试,多数学生在两门语言中至少补一门。

另一名国际学校学生S同学刚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曾在校外补IB数学和化学,而备考剑桥大学入学考试NSAA(Natural Science Admissions Assessment)和雅思则主要靠自己复习和刷题。

虽然补习内容不同,但J同学和S同学的反馈比较一致:学校学得广,补习班学得精,两者能够较好地互补。J同学认为,补习班很好地弥补了学校里和老师沟通时间有限的问题。通常老师一下课就走,学生们忙于各类活动,也不好意思去麻烦老师。同时,听补习班的老师用中文再讲解一遍学校里用英文所学的内容,也有助于加深理解。

至于是上班课还是一对一辅导,孩子们认为各有利弊。在机构的小班里和其他学生一起备考会更有动力,而一对一辅导的优势则在于它的个性化教学。

两名学生也都强调,补习不是必须的,在父母的强迫下去补习未必有好的结果,认真完成校内功课也一样可以学得很好。刚被剑桥大学录取的学生认为,在升学指导方面,学校提供的资源甚至比校外的留学机构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认可补习班的教学。另一位双语学校的家长表示,她即将升4年级的女儿已经尝试过多家数学和英语培训机构,学习兴趣和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校内教学松散,校外好老师难找,孩子配合度不高。”这可能是很多体制外学校家长的忧虑。

那老师们怎么说呢?我们也采访了一位拥有十余年教龄的写作外教。他认为:

补习班能帮助孩子为升学做好必要的学术准备,但并不建议学习习惯欠佳或抵触课外补习的孩子来上课,因为那样的补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事倍功半。

从这些家长、学生和老师的经历看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更有可能从补习中获益。补习的确有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在升学竞争中取得优势。但也正如杨女士所分享的那样,升学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目标之一,比起通过补习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内在的动力和持续学习的热情——无论走高考路线还是国际路线,都是如此。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