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春,经加州硅谷教育公司A教室创办人的介绍,我有幸采访了享誉世界的顶级小提琴演奏大师吕思清。在我的印象中,小提琴演奏,是感性、理性、技巧、创造力多方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果然,采访中的吕思清,温和有礼,开放而真诚,对于所有问题都以近乎本能地清晰、准确而多维度地表达来回应。他对古典音乐、孩子教育、为人父母等方面的思考,完全打消了我对“象牙塔古典音乐”的距离感。
文:竞波 编:Daisy 图:受访者提供
您11岁赴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留学,后来又去纽约,从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毕业。之后在世界各地演出和教学,并回到中国。您认为中国和英美的音乐教育体系,有什么不同?
以前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更强调专业训练。很多学生是先进入音乐附小、附中,再升入音乐学院,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接受专业培训,其他的东西接触稍微少一点,以后的选择也就比较少。后来改行的人很多,或者是因为对强化训练接受不了,或者是专业上竞争太激烈。做职业音乐家不太容易。
相对来说,欧美国家在音乐教育方面,给学生的选择多一些。比如像梅纽因音乐学校(被誉为“天才音乐家摇篮”),创办人梅纽因是享誉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大师。而他创办学校的理念之一是,读完这个学校,如果以后改变主意,不想学音乐了,你还是可以有很多职业上的选择。
传统的教育体系会有一些固定的方向和理论,对流行音乐或跨界艺术门类可能会有些排斥。在欧美,尤其是美国,在很多事物上持有更开放的态度,会寻求更多角度、更多方式的呈现,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欧美教育最重要的,是在知识领域、学习体系和思维方式上更全面的培养,更加鼓励个性化。
记得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老师教一首新曲子,他会要求我自己先去学习,然后把自己的理解给他表现出来。而不是马上去听录音,听大师怎么演奏,或者看书上说你应该怎么去表现。
这些体系各有利弊。现在国内的音乐教育也开放多了。我感觉,如果从小就把基础打得好一点,对将来的选择会有很多帮助。
学习音乐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孩子很难既照顾到练习音乐,又把学校功课学好。
做任何事都需要才能。而音乐需要一种特殊才能,需要长时间的、从小就开始的基础训练积累。我经常拿体育来作比较,泰格·伍兹3岁就开始拿高尔夫球杆,如果没有从小扎实的训练,将来想去做职业运动员的时候,就会发现你原来的训练是不足以支撑往更深一步、或更高层次去发展的。
当然最后还是需要凭热爱,去做你热爱的事情。但做热爱的事情,没有基础训练的支撑,仅凭热爱是上不去的。
所以家长需要去观察,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还是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意地培养。这样将来孩子到了自己做决定的年龄,就已经有些积累了。特别在音乐方面,很多著名音乐家都是家长特别关注地去培养,比如莫扎特的父亲就是带着他从小训练,到处去演出。
这就是学习音乐的复杂性。想把基础打好,肯定要花更多的时间,也就意味着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少。我有很多朋友的孩子,一开始并没有确定做音乐这个方向,但还是很注重让孩子在小时候就接受比较系统的音乐训练。前两年有个朋友的孩子同时被茱莉亚和耶鲁录取,最后他选择了茱莉亚,就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而他也有一定的基础了。
您现在坚持练琴吗?练到什么时候会觉得比较满意了?
差不多每天练琴,除非有特殊情况。通常练两三个小时,四五个小时也有。应该不会有练够的程度。熟能生巧,再熟悉的东西,还是可以更熟悉。
练琴一个是练稳定性。就像是打高尔夫,想保持高水准,就是靠练球,靠下场。在练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好的状态是什么感觉,然后在每一次演奏中,都争取找到这种感觉。当然不一定每次都能找到。有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演奏场所、乐队、钢琴等。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稳定性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即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影响。
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和团队合作。如果各方水平相差很多,就难以把想法完美地表达出来。旗鼓相当自然好,但更好的是和水平比你高的人合作,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当然这也取决于你是否有能力,来理解对方的意图、表达,以及他们的音乐品质。
另一个练的是更为洒脱的东西。一个曲子拉过几十遍几百遍,和编程序一样,这部分怎么拉、强弱到什么程度、怎么表现,可能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总还是能在寻找共性的情况下也找到差异。
所以,练琴,除了基本的技术练习,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思考,对音乐演奏非常重要。很多人动作都知道,但是怎么去用这个动作,或者,你知道这个音乐如何表现,但能不能通过你的学习和经验,真正把它特别完美地表达出来,这其中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有了孩子以后,您在演奏上的感觉有没有改变?
2004年,我的大儿子降生之后,很多朋友说,听我的演奏,感觉突然变了。对音乐的感受,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比如作曲家埃尔加创作《爱的致意》,就是写给他的新婚太太的。我认为,人生中情感的交流最为重要,而音乐最容易激发人的情感。
有句话说,“文字消失,音乐开始”。音乐超越语言,直击心灵,没有任何障碍。所以人生经历,一定会呈现在艺术之中。当然我们不是直白地去叙述生活中的经历,而是以一种非常有哲理、非常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手法。所谓音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很多父母自己受教育程度高,成就也很高。对孩子反而有一点放养。觉得自己吃了很多苦,孩子应该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慢慢到了一定年龄,比如说高中,家长就开始着急了,是不是放养得太厉害了,如果像自己小时候那样逼一逼,孩子可能会更好。
这个矛盾心理太普遍了,也是很多家长都很困惑的。我觉得道理家长都懂,只是能不能狠下心来这么去做。而往往能狠下心来的家长,是因为觉得自己小时候不够努力才没做到。 但自己已经很成功的家长,往往就很难下决心。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吃了很多苦,在家庭和生活上牺牲很多,才尝到成功的滋味。而且,吃苦只是带来成功的可能,但是不吃苦,连这个可能性也没有。
当然最好的情况是,家长很关注,但没有逼得那么紧,而孩子自己有主动性。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因为几乎没有小孩会自己主动要在最爱玩的时间去吃苦。
从普世观念来说,我感觉西方人在孩子是否成功这一点上观点更开放些,觉得孩子生活幸福就够了。 西方的精英圈子不一定这么想。想要自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一定要吃苦,要牺牲一些东西。像我们这种行业,很多人只看到舞台上的掌声和鲜花,而不知道在舞台下的我们是什么状况。中国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不花这些功夫,不牺牲,就得不到那些成绩。
大多数职业音乐家,对自己的孩子往往过于苛刻。这可能是职业病,因为演出行程繁忙,时间不够,耐心差一些。我们教自己的孩子都是效果不太好,总觉得好多东西他们应该很自然地就知道。
我觉得我做的唯一比较好的,是让两个儿子一直坚持练习小提琴和钢琴。虽然还达不到专业水准,但起码他们坚持了。他们这一生会一直有音乐作为陪伴,这就很值得。
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教育?
我自己经历过国内与国外的教育体系。如果两边都有,平衡找得好,当然会很好。如果平衡不好,也会有些问题。
我希望孩子们从思想和能力上,起码要具备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而且技能水平要比较高一点。身心健康,情商很重要。我倒不太在乎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做哪一行,都要有能力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孩子的成绩,其实重要又不重要。都说成绩会给孩子太多压力,但是有机会还是应该去试试,起码要知道自己大概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线上。
另外就是,好的性格养成。比如学音乐,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就学会了专注和自律,就养成了坚持做事情的好习惯。自律是最能让你成功的品性。很多人问我,学音乐到底是才华重要还是自律重要?我说,自律最重要。因为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有自律的人不多。有自律,才可以把才华发挥出来;没有自律,再高的才华也是没用的。自律之后才是热爱。当然有的人可能是因为热爱就开始自律。
我的孩子是通过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看到您的。生于海外,她们对节目里面的大华(刘宪华)很有认同感。看到您跟大华在节目里一起拉琴,她们觉得您好酷。然后我找来您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她们也喜欢。
对于这一代,我其实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很愿意沟通,挺想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因为从小在英美留学的经历,对于“向往的生活”这样的综艺节目,我可能比一些古典音乐家更开放一些。一般的看法是,这些观众不是古典音乐的目标群体。但我恰恰觉得,正是因为还不是,我更愿意去为他们演奏。我更愿意尝试一些新东西。
大华和王力宏都很优秀,都学过小提琴,还有张信哲,都有古典音乐背景,多才多艺。这些跨界合作我做过不少。音乐是有共性的。古典音乐训练,对于流行、爵士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呈现,都有很大帮助。好的流行音乐,我也很欣赏。年轻人在做的,我很多听都没听说过,确实有很大代沟,而我愿意通过音乐来抹平。
作为古典音乐家,你呈现的音乐是不容降低的,但表现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可以在更多平台上让大家听到古典音乐。如果能为孩子们提供多一个选择,去了解原来也可以用这种音乐形式去感受生活,就很好。
对琴童家长有什么建议吗?
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在让孩子开始学琴之前,先做好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得有一个谨慎的态度,尽量不要跟风。
第二,决定了要学琴,就认真做准备。首先,尽可能找一个比较好的老师。大师很少,如果现有条件下找不到特别高级别的老师,那就尽量做到最好。有家长说,反正开始什么都不会,就随便找个老师。尽量不要这样。
家长自己也要去了解,怎么能让孩子学得更好。学任何事情,基础非常重要。基础阶段尽可能要学得比较正确。然后是坚持,不要遇到一点点困难,一觉得孩子不喜欢就放弃。坚持,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准。随便练,请的老师不好,或者不能让孩子坚持,孩子可能会因此反感音乐,可能放弃,或者学不好。
第三,尽可能去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营造音乐氛围。比如孩子学完音乐回来,家里一点儿音乐听不到,家里人都不在乎,让他孤立地去学。这样,孩子会问,我为什么要学?家里要经常放古典音乐来听。有可能的话,经常带孩子去音乐会,跟学音乐的小朋友一起互动。让孩子知道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