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见误区:太重视英语,孩子的中文却“回不去了”

 

在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家长中,会经常聊到一个共同的担忧:把孩子送到了国际学校,孩子的中文水平会下降吗?

家长之所以担忧,是因为近些年来,出国留学热,让一些孩子过早地浸入纯英文的环境,英文是学好了,但以后容易出现与隔代的长辈无法沟通,回国后无法适应国内环境,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的问题。

为此,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双语学校(以下简称赫德)的两个跨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在出国留学的英语热潮下,却暂停了海外的生活,选择了回国读书,让孩子夯实中文,他们有着怎样的考虑?

1.在海外生活多年,为什么要送孩子回国学中文?

美贤出生在日本,今年7岁,和全家人一起在日本待了很多年,就在今年,为了她的中文,妈妈不惜暂停了在日本的事业,选择了北京作为新的起点。

为什么一定要送美贤回国学中文呢?她的妈妈讲了自己身边的一个故事:

“我们有一个朋友,是日本排名前十一所大学的历史老师,由于工作太忙,中文太难,没有好的环境等各种原因,导致他自己的孩子不会说中文,觉得很可惜。”

美贤的妈妈说 :“母语的基础一定要在10岁以前打牢,在10岁前如果还不做决定,很可能就会像我们家那些在美国、加拿大的亲戚那样,英语成了他们的母语,中文学不进去,和老一辈的交流就断了。

无法进行深度交流,就意味着四世同堂的情感连接就会断开,我们不希望这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国学好中文。”

所以,在美贤上小学的这个语言学习关键阶段,他们下定决心回到北京。

另一位学生Eric在来赫德之前,全家人在瑞典生活了很多年,他的瑞典语甚至好过母语,妈妈希望他能把思维语言转换成母语。

所以,在回国择校时,Eric的妈妈没有考虑以英文为主的国际学校,她说:“如果真的去了,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好好学中文了。”

在她看来“学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些孩子将来走向了世界,到处都是学英文的机会,学英文会是比学中文更容易的事,如果现在这个年龄段学不懂中文,以后可能也不会懂了。”

这两个跨文化家庭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做了同一个选择,背后的原因值得让人深思。

2.低年龄段学好母语,到底有多重要?

孩子如果过早进入以英文为主的环境,会影响母语水平吗?纽约大学心理系毕业的陈鲁博士,对10个华人移民的儿童跟踪研究了多年。

这些孩子进入双语的环境时的年龄各不相同,有5岁的,也有16岁的。每年,陈鲁博士都会请家长通过问卷,报告孩子中英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水平。

他发现,年龄大的孩子,母语能力扎实,会真正把英语当成一个额外的语言来学,形成 “1+1” 的双语效果,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却是一个 “0.5 – 0.5 + 1” 的过程,母语的能力虽然尚在,但很难达到用母语深度思考和交流的程度了。

全球化的发展,让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把英语学好就行了,所以一些学校和机构特别强调全英文,忽视中文的学习,其实,母语的学习也很重要。

母语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深度思考的工具,跨文化的能力必须先基于扎根自身文化的基础上。

所以在赫德,四年级之前会特别强调中文的学习,先学好中文后,四年级之后会逐步加深英文的学习,孩子们的英文水平,会因为中文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更好。

2019年2月23日的《经济学人》一篇社论指出:用母语学习的孩子,在学科表现与英语学习的表现,都优于全英文教学。

一方面,使用母语的学习效率要远远高于第二语言,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能力将决定其思维的高度和深度。

培养一个孩子的国际化思维,学英语是为了“国际化”,而学好中文才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又何谈国际化呢?

3.能用中文深度思考的孩子,才拥有真正的双语优势

在很多家长的印象中,学中文就是背课文、抄生词、写命题作文……而赫德的中文课,刷新了以往对中文教学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如果学习《清明上河图》,老师会直接告诉我们它出自哪个年代,作者是谁,里面有哪些人物,它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考试之前,只要把教科书里的原话背下来,就能八九不离十。但过段时间,再想给别人再讲起这幅画时,却没什么印象了。

而赫德的《清明清明上河图》课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了解了历史和文化后,需要孩子们自己先观察并研究这幅画中都出现了哪些景物、人物、故事和冲突;

然后再引导孩子们关注作者和创作背景,一起探讨这幅作品的叙事艺术和戏剧结构;

当孩子们从画中观察到作品所表现的时代兴衰、社会问题和作者的创作初衷后,他们需要把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用英文写下来,以给“同龄的美国朋友”介绍的口吻,向中外老师们讲述自己心中的《清明上河图》。

为了推进这个课程,中外方老师共同备课,分阶段性地鼓励孩子们一步步完成,孩子是主动的探索者,老师是旁边的“引路人”,孩子们用中文进行深度思考,用英文与世界链接,最终把中国的文化历史讲述给世界。

为了培养出这样的孩子,赫德的中英文教学都采用大主题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全课程”的中文课程体系和读本,更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学习,而不是单个学科的学习。

赫德的李振村老师说:“我们不把语言当成工具来教,无论中英文,我们都是在教文化。在未来世界中,能够通过多种语言理解多元文化的人一定是具有优势和影响力的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可以理解世界、与世界自如沟通的中国人。”

扎根本土文化,又能面向世界,才是未来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赫德学校植根中国家庭和文化,致力于培养明辨笃行的全球英才。在上海、宁波、北京和青岛,赫德学校通过跨学科大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全课程理念架构之下以培养“全人”为目标。

同时以教育戏剧、设计思维、多科目运动、创新艺术为特色,加强综合性学科、应用性知识的获取,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2月14日,赫德将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

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刻预约

12月14日9:30—12:00
北京赫德家长见面会扫码报名
成功报名见面会的家长如需填写入学申请表
请点击进入

了解赫德,找到契合,拥抱彼此

家长见面会演讲主题:

中国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我定位”
如何在双语教学中实现中西课程融合,培养孩子的“类母语”英文素养?
中文“全课程”走进生活,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数学有用吗?数学如何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