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如何实践?我们对话了几位户外自然教育实践者
野玩自然
姓名:冯飞虎
机构名称:野玩自然
创立时间:2015年3月
姓名:冯飞虎
机构名称:野玩自然
创立时间:2015年3月
您为什么会创立野玩自然?
做野玩之前,我的兴趣爱好是参与自然保护,也曾经作为志愿者参与过保护站的建设和野外环保项目。2013年忙完“绿色江河”在沱沱河的守护斑头雁行动回到城里,一些朋友不理解我们在野外做这些事情的意义,甚至提出疑问:“你们在高原保护鸟类,和在上海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当时就在想,不仅要注重野外的保护,更应该把野外的自然知识和保护理念带到城市,做生活化的普及和应用。
在尝试了三年城市推广式工作后,我们于2015年成立野玩自然,并把推广自然教育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和内容系统化开发,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目标。“野玩”的字面意思就是到野外去玩,另一个意思是在自然里的玩法。去自然里不仅仅是赏美景,更多的是从中发现自然之美、认知自我。
“野玩”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亲子自然教育的?
面向公众传递自然教育理念和推广内容形式是野玩成立的核心目标。在2013年之前,我们主要做成人项目,但发现成人的公众传播力和可持续性很弱。并且我们逐渐意识到,让自然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在生活中得到有效传递和发展,一定是以孩子为主体的家庭群体。所以进入亲子领域也算误打误撞,或者说也是自然教育城市推广的必然选择。
“野玩”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设计来施行自然教育?
野玩的目标是让自然教育进入家庭,成为一种可持续生活方式。我们讲的自然教育不是一场活动、一次旅行,更多是一种生活理念。所以在平时内容实施过程中,注重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参与,设计父母任务、孩子任务以及家庭任务。
我们设立了 “三个阶段和四个空间”:第一个阶段是初级体验,即以兴趣激发为主的体验式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实操性能力素养锻炼,第三个阶段为认知自然、认知生命本质的自我学习;四个空间为:城市、周边、在地、游学。在应用过程中,会遵循孩子和家庭的诉求参与不同的体验、学习,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自然生活兴趣点,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能力和目标。
做自然教育面临着哪些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目前,自然教育还不能称其为一个行业,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同时,自然教育目前应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大多数以活动、旅行为主,比较同质化。但这不是自然教育的最终形态,我们仍在和很多同行一起探索、实践。
野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自然学校和社群,注重在地化发展和人员培养支持。我们已经通过五年时间构建了从城市到远方的内容模式,比如在浙江安吉和内蒙古西乌旗建立当地团队和基地运营,以本地、游客为主体建立用户社群。在自然教育还不足以成为一个行业的时期,需要以“自然+”的形式,如与人文历史、音乐、艺术等结合,满足公众对内容的整体需求。
自然萌
姓名:李蔚
机构名称:自然萌
创立时间:2016年
您为什么会创立“自然萌”?
我曾经是一名新闻人,机缘巧合下接触了一些环保相关的题材,包括贩卖流浪猫、捕杀天鹅、水电开发等,对环保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因为意识到这是一个比想象中严重得多的问题。但我不喜欢那种恐吓式的宣传,更希望大家因为爱上自然从而懂得保护自然。后来接触了自然教育,觉得这正是我在寻找的,于是就开始学习和实践。
“自然萌”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设计来施行自然教育?
自然萌主要通过培育自然教育自组织社群来施行、推广自然教育,具体包括自然讲师培训、自然教育课程和教材教具的研发以及相关数字管理工具的开发,目前的重点是研发完善的课程体系。
和一般的教育机构不同,我们的课程采用一种众创的方式来研发,由培育的讲师一起参与。目前在上海多个区县开展的24节气课程“大自然的72变”就是近10个自然讲师参与研发的成果。
自然教育有很多特殊性,每个地方有不同的气候、环境、物种,但也有很多共通性。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突破自然教育的物理局限性,让这一新生事物能更广泛地传播和施行。因而在课程产品之外,我们还在考虑研发针对家庭的工具类产品。
还是以24节气课程为例。这门课以“物候”为线索,因为这是反映自然变化最直观的线索,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地区的差异、气候的变迁,古人总结的物候和实际情况其实有很大的差异,很多曾经常见的物种都已经很难看到了,或者看到的时节和过去非常不同。所以我们想到,是否可以开发一些针对家庭的自然观察引导类工具和产品,帮助家庭学会观察和了解身边的大自然,并在游戏化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艺术创作等等?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如果能借助公众的力量,真实地记录和了解不同地区的实际物候,并持续积累,生成不同地区的新72物候,这将是中国传统智慧对世界做出的新贡献——因为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变迁正是气候变化最有力的证据。
“自然萌”既上“家门口的自然课”,也做长线的游学,您觉得两者在教育功能上有哪些差别和共通之处?
当绝大多数自然教育机构都在郊野甚至远方开展自然教育时,我们开始倡导“家门口的自然课”,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从关注身边的自然开始,才能了解到自然无处不在,也才能将亲近和观察自然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关注和重视社区自然教育,因为只有公众的觉醒和参与,才能使自然教育真正发扬光大。
之所以同时也做长线的游学,就好像人的成长一样,总要一点点走向远方。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城市人离真正的自然已经太过遥远。真正原生态的自然,在城市里是感受不到的,那种壮美和给人的冲击、感动,不到那个环境里去亲身体验,你没法理解人的渺小,没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结。自然给人带来的深层的力量与智慧,是无法用语言和概念传递的。这也正是自然教育的精髓所在,除了显性的可以描述的知识,自然教育里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只能靠沉浸体验才能感悟。
植物私塾
姓名:张新宇
机构名称:植物私塾
创立时间:2011年5月
您为什么要创立植物私塾?
童年在自然中徜徉的经历,给了我非常美妙的体验。在创立植物私塾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从事着强度非常大的工作,身心俱疲的时候,偶然在自然中再次找回了与大地连结的感觉。这是我决定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一个诱因。
您觉得在这个时代,让人们尤其是孩子接受自然教育,有哪些裨益?
相比过去,现在的儿童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快速的城市化将越来越多的儿童与自然隔离了起来。另一方面,感官电子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感官不能均衡发展,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自然的场域不仅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令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新鲜事物,而且悠忽之间,来自林间的水流声、山顶的微风,都是成长的养料,孩子们的感官也将得到均衡的刺激和滋养。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只要在自然中稍作探索,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独立存在的。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有利于塑造孩子们的共情能力。
被过度照顾、缺少行动力,也是现代儿童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自然之中的学习,不同于在教室里听讲,多需身体力行,或艰辛探索。所以,我们认为大自然的真实场景中的教学项目,非常有利于训练孩子们的行动力。
植物私塾是通过哪些具体设计来施行自然教育的?
利用好自然的场域,对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课程的目标。如何将一个理念转化成为一个具体的课程,实际上是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需要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也要结合场地条件,将课题落实在场景之中。
以共情力的培养为例,我们设计过一个写作的项目。表面上看是写作项目,实际上是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探索,知识上我们引入生态圈的概念,对河流与植物、动物,河流与人、村庄和农业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体验上,我们结合溯溪、实验、自然物的收集,将整个课程构建起来,使孩子们在对河流有了非常深入的认识之后,写下他们自己的所学和感悟。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很喜人的。
作为一名从业近10年的自然教育工作者,您有什么特别想和家长分享的?
将城市里的孩子来到自然之中比作鱼儿回到水中,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自然给孩子的滋养,比任何的营养品都要来得有效,因为身心的旷达是一个人健康的根基。要说最想和家长分享的,就是希望中国的家庭,多一些自然的亲子时光。有机会,可以多为孩子创造一些去自然中学习探索的条件。
-End-
菁kids 2019 5-6月刊 《自然教育,从现在出发》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封面故事|
幼儿园孩子的种子探究课
自然教育实践者说
自然教育书籍推荐
|父母社区|
|心理咨询室|
教导孩子怎样与“特别的人”相处
|话题|
国际化学校的视觉艺术教育
高中生的艺术热忱: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IB艺术展
挑战创造力:上海西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IB视觉艺术课师生访谈
A Level选艺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特别报道|
观化启蒙园:以爱创设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闵行晓苗:上海IB PYP候选幼儿园性价比之选
|父子说|
|在读|
家庭教养VS. 同辈群体,谁塑造了你的孩子?
|看世界|
|校园笔记|
|未来艺术家|
本文原载菁kids 5-6月刊《自然教育,从现在出发》,印刷版于2019年6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TRM SHOP订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