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Art Education: Follow Your Own Inner Voice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爸爸妈妈的责任就是发掘孩子的光,

帮助他们成为自己内心想成为的那个人。


采、文:齐琰

编:张欢

图:被访者提供

 

“艺术,学到最后其实都是相通的,它并不是一个狭隘的领域,一纸画作、一份充满创意的商业企划书…… 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在最美的人间四月天,身兼伦敦艺术学院荣誉顾问委员、晋睿教育创始人、艺术生家长的黄欣蕙(下文称Natasha)和她聪慧可爱的女儿Naomi与笔者开启了一场有关艺术和生活的对话。

 

Natasha来自台湾,先生是英国人。在女儿Naomi一岁时,他们来到上海。因着爸爸妈妈东西方不同的基因特征,Naomi出落得天生丽质。不仅如此,她带给人的第一感觉并不单是漂亮,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大方和优雅,言谈举止间透着足够的气场。

 

Naomi是香港著名芭蕾舞蹈家张天爱的得意门生,目前就读于有着英国“女子伊顿公学”之称的Cheltenham Ladies’ College。Naomi从小热爱舞台表演艺术,她在学校音乐剧《爱丽丝梦游仙境》里出演爱丽丝;在芭蕾舞剧《睡美人》中出演紫丁香仙子……从10岁开始,Naomi连续获得美国芭蕾大赛、美国舞蹈大赏等各大白金奖,同时获得进入巴黎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院夏校的学习机会并拿到奖学金……

 

品学兼优、落落大方、谦逊有礼,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规划,这一切,除了她自身的思考和努力,还与父母充满智慧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

 

家长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的光

 

“记得她小时候只要一空下来,不是在画画,就是在唱歌、跳舞。过年过节,她一个人可以承办一个小时不重样的节目!”谈起女儿最初对艺术萌发的小火苗,Natasha滔滔不绝。

 

“3岁时,幼儿园组织表演,她可以从头到尾把节目完整地表演下来,灯光暗了还不想走下舞台;我们带她去看芭蕾舞《天鹅湖》、《吉赛尔》,她可以眼睛不眨地看到最后一幕。有时候芭蕾舞剧是很沉闷的,可我发现,她真的非常享受其中。”当Natasha发现女儿对芭蕾的热情和执着时,便开始有意识地玩这个方向引导她。

 

 

Naomi 3岁开始接触芭蕾,一跳就爱上了!“一开始觉得很好玩,随着一点点长大,我开始发现跳舞的感觉实在太棒了,我喜欢芭蕾优雅的姿势,喜欢它带给我的自信和活力!”

 

除了芭蕾,Naomi还格外喜欢画画,她说:“画画让我放松,能释放藏在我脑子里各种各样的想法!”尽管Naomi痴迷于画画,却没有上过任何有关美术的课外班,除了舞蹈,她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Naomi对自己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并善于做时间规划,学校里该学的知识就在课堂上完成,放学后的时间就全部用于在自己热衷的事情上,而不必再去课外班补习本应在课堂上解决的事情。所以一到放学,她就拉着小伙伴一起去跳舞,享受舞蹈带来的畅快和满足。

 

辛苦吗?答案是一定的。再热爱的事情,如果没有时间、情感和体力上的付出,都不可能开花结果。12岁那年,Naomi去美国参加芭蕾舞大赛,前期的排练中,一周要跳将近20个小时,一边要顾及繁忙的学业,一边参加比赛,这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体力和精神上都是极大的挑战。“有一次我真的感觉太累了,累到很怕走进舞蹈教室。”

 

Natasha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妈妈,在女儿的艺术教育之路上,永远会以女儿自己的想法为主。她希望女儿对艺术的热情是构建在内驱力上的,而不是来自家长“外在的”催促和监管。在Naomi内心最挣扎的时候,她说:“如果你累了,当然可以休息,但你要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那次“挣扎”大约持续了一个星期,Naomi一次都没有走进舞蹈教室。“经过了那个‘放弃’的过程,我恍然大悟,觉得不能失去芭蕾。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动力也就随之而来。”

 

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设计师Naomi(左)和身穿她所设计的服装的模特

 

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并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这是一个很强的能力。Naomi 13岁便独自开启了英国留学之旅。“我们当然很想念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质疑过她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她有想法,她就做得到。”

Natasha对女儿的信心并不是Naomi离家那一天才建立的,尽管她和先生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背景,但是他们的育儿理念却非常一致,都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并以身作则为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她说:“我们不会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和热情,对家长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孩子们都能够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影响下,Naomi早已习惯了进行自我思考和剖析,她考虑问题的角度很独到。拿画画来说,由于没有在课外班学习过绘画技巧,Naomi在学校的画画课上通常得不到高分,可是她说:“我虽然在绘画技巧上比不过学过画画的同学,但是决定我能不能画画的因素并不应该是老师打分的高低,而是我有没有想象力,以及我是否有把想象力搬到纸上使之呈现为一个作品的能力。”

“艺术这回事,首先要有热情,当你有足够的渴望去把脑海里的东西呈现在纸上的时候,才是有技术需求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本末倒置了,一早就把孩子送去画画班,先学画画的技巧,画的都是些老师让你画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想法。”Natasha说。

相较于其他方面,Natasha非常在乎女儿的创造能力,以及她产生想法之后的执行力。“光有想法是不够的,人生的每一天其实都是艺术,譬如一个创业者,他需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商业计划构建出来并加以执行,这和在这一张空白的画纸上作画是一个过程,艺术是相通的,需要自我驱动,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有想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把想法执行出来的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教育

 

 

当然,每一学科都有它难以攻克的部分,艺术也不例外,甚至更加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因为艺术需要经受时间的沉淀,从喜欢到有所成就有时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考验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表现能力,更多的还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不管怎样,首先,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想法。你想清楚后,告诉我需要我提供帮助的部分,我会尽全力帮助你。”Natasha说。

 

Natasha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妈妈,她会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女儿的艺术教育,同时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为女儿提供帮助。她眼光独到,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常常把事情拓展成为双赢的结果。拿芭蕾来说,她并没有像其它家长一样去寻找运营模式比较成熟的芭蕾舞机构,而是找到了香港芭蕾舞艺术家张天爱,不仅让女儿更加自如地学习芭蕾,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芭蕾舞者,同时帮助张天爱把芭蕾舞教育发展成事业。

 

同样的,作为一位艺术留学从业者,在艺术生的升学指导上,她能看到每个孩子身上不同的特质,并采用适合孩子的引导方式,提供尽可能多的和艺术家直接交流学习的机会。比如她观察到国内很多艺术生缺乏看艺术展的经验,便想办法为学生开发了Design Shanghai(上海设计展)的资源,让学生在展会上与知名艺术家面对面探讨获取宝贵的知识和体验。反之对于展会来说,优质的实习生总是能为展会提供更多帮助,是更受欢迎的。

 

就是这样,Natasha总是站在艺术生的背后,如同她做母亲一样,去发掘孩子们的需要,并找到最适合的资源去支持他们,水到渠成地把事情做成双赢。

 

充满爱与鼓励的亲子关系

“我常常跟我先生说,希望孩子在需要我支持的时候,永远在她身边,给她力量往前走。” Natasha希望自己是孩子永远的后盾。

Naomi说:“上海和英国的时差是八小时,有时候我在学校有不开心的事情,我只能在下午四点半放学后打电话给妈妈,那时候国内已经接近凌晨一点了,然而不管多晚,每一次妈妈都会立刻接通我的电话,因为爸爸已经睡着了,她会悄悄走出房间躲到卫生间和我打电话。我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感觉心里好很多,和妈妈聊聊天,任何的不开心就都没有了。”

女儿13岁离家,这还是Natasha第一次听到女儿吐露心声,不觉得红了眼眶,她说:“每年我生日,女儿都会亲手绘制一张卡片给我,上面写着很动情的话语,从3岁到现在从没间断过。英国的考试压力非常大,除了学校里的十二门学科考试,她同时还要参加英皇声乐、戏剧、芭蕾的考评,在这样的压力下,她可以为我空出时间认真地做一件事情,我特别感动。”

在Naomi的成长中,不论她想做什么,父母都是持鼓励态度的。15岁时,Naomi想参加一个服装设计比赛,主题是用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来做一件环保衣服。“我想很试一下,可是当时正逢中考,而且参赛的都是比我大三、四岁的高年级学生。可是那时候妈妈鼓励我说,‘你没尝试过,怎么知道结果是什么?’然后我就去报名参加了,结果得了第一名。 ”

无论是艺术还是学业,Natasha都是秉着“孩子想走哪条路,我们只要能帮到她,就尽量提供帮助”这个宗旨,但同时她也深知,当孩子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她能直接提供的专业力量就会越来越有限。比如芭蕾,当Naomi三年级时便已经可以自己熟练地梳起一头漂亮的头发时,她就永远只能是等在练功房外面的妈妈了。“专业领域我们一定会被抛在后面,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去帮她,比如找到更多在这个行业有专业知识和影响力人来引导她。”Naomi未来很希望在戏剧领域有所成就,妈妈当然是赞成的,但同时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我希望她在完成基础学业之后,再踏踏实实地登上舞台。” 为了让Naomi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妈妈找了几位在这方面有经验的朋友和女儿聊。“很多演员都是从剑桥、牛津毕业的,他们的想法很不一样,‘过来人’的体验和心得更具有说服力。”

 

每个人都有学习艺术的潜质

 

 

Natasha之所以对艺术教育有着深厚的情节和敏锐的视角,与她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后,Natasha和妹妹都痴迷于画画,家里也给她们请了老师,可是没过多久父母就发现她们实在是太爱画画了,为了不耽误升学,父母取消了她们的绘画课。多年以后,Natasha有一次听到妹妹吐露心声,其实她内心真的很想当一名画画老师,那一直都是她的渴望,也是遗憾。

所以现在,遇到想要走艺术留学之路的孩子,作为一位在艺术留学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指导师,Natasha都会跟孩子深聊,听他心里面最真实的声音,先帮助孩子理清思路,然后再跟家长沟通,针对孩子的想法为孩子量身制定一个适合他的路线。

“每个孩子都天生自带闪光点,只要引导方法正确,终将光彩照人。”Natasha说。作为一位在艺术留学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指导师,她对艺术教育有着相当独到的看法。针对时下家长比较关心的艺术教育及留学的问题,她也从专业角度向笔者分享了她的思考。

 

Q: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艺术呢?

Natasha: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艺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艺术。艺术的领域很宽,它并不局限于一张纸或者一件乐器,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甚至一个完美的商业计划,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重要的是,在这个艺术的沉淀过程中需要很多能力,家长需要去帮助孩子把这些能力培养出来,积累好,等他需要用的时候,就会水到渠成。

我很喜欢插花,插花其实涉及建筑学的原理,它需要构图,然后用不同的花材呈现出来。画画是这样,舞蹈也是这样,它们都会延伸至更为宽广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就好像在舞台上表演芭蕾,其实呈现的并不是舞蹈技术,而是情感。

每个人都具有艺术的潜质,只是家长愿不愿意去开发这个潜质而已!有趣的是,有一些理工科出身的家长认为,自己是学理工科的,所以孩子一定不具备艺术的潜质。家长被自己的思维绑住了,艺术是美感教育,数学之美、物理之美,它们都是创造力最好的呈现。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给孩子设限,只要他有想法,想去创造,那我们就尽量给他多方面的培养。

 

Q:学艺术的孩子出路在哪里? 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Natasha:如果家长希望得到一个直接的回报,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一个艺术家,那么这就是一个误区。学艺术的孩子有很多出路,未来会有许多新兴行业,AI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未来对于创造力人才的需求会比以前更高,所以我们不要被技术性的东西绑住,AI会取代所有技术性的工作,反而具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是未来持续所需要的。

另一个误区是上名校,很多家长都认为艺术留学生就应该进名校,可是名校不代表适合。艺术具有实践性,我们不能永远待在象牙塔里,艺术教育需要家长和孩子同时具有主动性。选学校很重要,首先要了解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次需要细致地了解学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夏校、夏令营都是不错的方式。在选定一所学校之前,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这所学校和自己的想法是否匹配,是否能给自己提供相应的支持。

如果未来准备走艺术留学的路,我建议父母一定要多带孩子看不同领域的展览,设计、绘画、雕塑…… 同时尽量创造和大师见面的机会,因为经验和理念都是具有传承性的,对孩子开拓思维是有帮助的。归根结底,艺术留学这件事更多的是需要家长自身去仔细思考,然后才可以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去做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不要在成长中留有遗憾。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