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让我忘记熊孩子,把注意力分给独一无二的“女朋友”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

文 | 苏敏 图|Pinterest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引自龙应台的新书《天长地久》,真是大部分中国家庭内心世界的写照。

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的三口之家,注意力大多放在了孩子身上,尤其我家的是一个才两岁的小宝宝,日常都是围绕着她在转。这样的状态似乎很理所当然。

父母引起我们注意的途径,无外乎三个:我们需要他们了(比如下个月要单独去旅行)、他们身体抱恙了、传统节日到了。还有别的吗?

龙应台在母亲失智之后,选择搬到屏东潮州乡下与她同住,并写下了一系列“给美君的信”,将妈妈美君,当成自己的女朋友一样,试着在书写中与之对话。而现实中的美君,已经受到疾病的笼罩,与她渐行渐远了。

《天长地久》

作者: 龙应台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副标题: 给美君的信

原作名: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出版年: 2018-8-1

从母亲视角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到如今女儿视角的《天长地久》,不只是柔情,其中依旧有她野火般的笔触,以及江海里的家国作为信件的大背景。

这些写给美君的信 ,是一个成熟作家生命另一阶段的体悟,对暂时还没到“中年危机”年龄的我,是很好的提醒,虽然它颇有些沉重……

渐行渐远后,是否还有做“女朋友”的可能?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

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

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

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

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8月份,妈妈带着我外甥(姐姐的孩子)来上海小住了几天,期间第N回提起老宅拆迁搬走or原地重建别墅的事情。
看似政府政策不明朗、村民意见不统一,但妈妈绝不是那种没主意的人。经过此前(n-1)次的叨叨,老公终于暗中push我,这次一定要表态:如果拆迁再买房,不需要分我一份;如果原地重建别墅,看看是否有资金缺口我们尽力支援。

我一直逃避往这方面想。和父母的关系,似乎停留在小时候,毫无顾忌,全心信赖。怎么妈妈和我说话还需要拐弯抹角呢?醒醒!我已经成年了,父母自然会考虑财务的问题,而且想要多帮衬离婚独自带着孩子的姐姐,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就希望我自愿让步。

毕竟不是金山银山,全然放手的表态并不勉强,更不是故作姿态。但我感到心里有一块缺失了。好像父母和姐姐是一家人,而我,是外人了,得客客气气的。

这样的隔膜,倒真让我怀念没离家的时候,有什么情绪都是一股脑儿倒出来,我是这样,妈妈也是这样。虽然那时是对这样的“沟通”是厌烦的,因为情绪会直接伤人。没想到,现在所谓的平和,只能算是“静水深流”,并不真的平静。和家人的关系,永远藏着最多的感受!

直接与妈妈袒露心声吗?眼下的信心是不够的。她也不好做,一定是反复斟酌后,选择了她认为最好的方式。我的真实感受,她是否能够承受,会不会伤心?不想打开一个满是未知的盒子……

与先生和闺蜜分别倒一倒,好了许多。我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这样的状态,与父母有些疏离。接受或不接受,它已经是客观事实了。

如果在你有念头、有思维的“有效时光”里,

我就跟你这样喋喋不休,

你用你明亮的眼睛看着我,那该多好!

龙应台自己是60岁朝上的人了,她写历史、写年轻时的母亲、写乡间生活,也写她生活中的朋友们,介绍给妈妈听。唯独没怎么看到她和妈妈的纠葛,倒是有不少她和儿子、儿子女朋友的曲曲折折。

母女关系,永恒的话题。是在心里埋藏太久了吗?作家对母亲满纸的倾心吐意,很可惜,都是发生在老人家开始失智之后了。从古至今,多少人重蹈了这样的覆辙呢?或许只是因为这是一项太难的作业。

你认识妈妈的时候,是几岁?

往回看是零岁到六十四岁的波涛汹涌,

滚滚红尘;往前看,似乎大道通天、豁然开朗,

却又觉得它光影明天、幽微不定。

妈妈生我的时候是29岁,我对年龄有概念大概是7岁。脑海中,妈妈最典型的形象,是她在外资厂里上班那几年,藏青色的西服外套,搭配衬衫,骑着自行车回家时,右脚搭到左脚前面,轻轻一纵跳下来(因为不高),这个重复了多次的场景现在还很鲜活。掐指一算,也就是她37-40岁那段时间。

那时候她在经历中年危机吗?工作、婚姻关系、女儿们的学习,在她心中是怎样的排位呢?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站在她的立场看回过去,然而眼睛就像蒙了雾,看不清什么。

对于妈妈的童年,不能说一无所知,靠着她零星的口述,略略地知道一些。比如10岁就要去给关押在监牢里的我那没见过面的外公送饭。外婆做惯了大小姐,不会做饭也不会做农活,一家人的“工分”都是作为独生女的妈妈一个人在撑。她的数学名列前茅,写作文却要了小命儿。等等。

小时候似乎也就满足于这些只言片语,不会多加追问了。

如今我有了孩子,如此细致地记述她的一切,在她生命的头两年,生活的重心全是她。而等女儿懂事,对此刻这个32岁的我并不会有任何记忆,她会从零开始认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女人呢?

这样去想的时候,忽然觉得很难过。记得妈妈在某个场合跟我感叹过:记得最多、最清楚的事情,都是在18岁以前,18岁一过,好像日子特别的快,什么都没留下!而我,对于妈妈珍贵的童年、少年时光,竟然没有多一丝的好奇。

结婚的时候,敬酒到表娘舅,他喝了点酒,滔滔说了很多妈妈和已故外婆过去的事,妈妈在一旁擦眼泪。似乎只有在这样盛大的场面,他们这辈人才会掏出心底那些历史。是日常的生活太繁琐没有给它们留下任何叙述的空间吗?还是故事本身已经太过沉重,以至于没有任何心力与下一辈倾述呢?

脸上的皱纹都是她的,身上的关节都不是她的。

可是她眼睛里的光芒、声音里的力量,

永远是她自己的,独一无二。

龙应台写到她的妈妈在七十岁竟然去隆鼻、文眉、文眼线。七十五岁那一年带母亲回浙江老家,“我从没见过你,一辈子庄重矜持的你,那么豪放地饮酒欢笑,也没见过你那么放纵地释放感情……那个回乡的夜晚,表面上七十五岁,心里的你,其实牢牢定格在清澈如水的十八岁。”

整理妈妈写的回忆录时,她发现一则写于1943年的小文,也就是美君18岁的一件事,给我印象深刻。当时的应美君是淳安街坊中唯一会讲国语的人,邻居求她代他们去监狱看望莫名被宪兵抓捕的亲人。好说歹说,排长只准她看望,不准她给邻居吃的,但眼见邻居们饿了三天哭叫着,她就把带的烧饼奋力丢进了铁窗。

我是否有机会得见妈妈十八岁的样貌呢?除了难觅踪迹的几张黑白老照片,我也想了解自己出生前的那个妈妈,那个跟我毫无关系,却是拥有百分百自我的她,一如我了解自己是如何长成。因为这是无比重要的,是她们的来路。

如果我早一点开窍,早一点认知:所有的女儿都可以把母亲当做自己的女朋友看待,我会跟你说很多事情。譬如说,我会设法告诉你,你的女儿长大之后,变成了什么样的人。她怎么看世界,怎么想事情,怎么过日子。你用生命投资在她身上,她活得还可以吗?

如果可以重来一遍,我会少一点傲慢,少一点吝啬;如果可以重来一遍,我会认真地用我的语言跟你分享内心深处的事。

如何让不同时代的两个女人真正地认识彼此,可能至少要从朋友圈不屏蔽妈妈开始。

回到当下

我们是在山河破碎的时代里出生的一代,

可是让我们从满目荒凉、一地碎片里站起来,

抬头挺胸、志气满怀走出去的人,

却不是我们……

老人很容易感慨:家里有个孩子就是热闹,不然好冷清!我有时嫌弃“孩子是家庭粘合剂”这样的说法,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过去每一次打电话回家前都需要做心理建设,现在随时一个视频拨回去不带怕的。软萌可爱的外孙女自然能和外公外婆high聊上一阵,至于镜头角落里的我,根本连配角都算不上啦。

这或许就是人们一代一代繁衍的奥秘,甜蜜、辛劳、嫌隙,一切很快又被新的成员弥平,周而复始。家庭,是个无解的方程式,因为有新旧交替,永远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

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不理解、批评,长辈对小辈的不信任、难以放手,这些还需要处理吗?如何处理?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里,但凡做了这个动作,剩下的事情难度系数自然降了好几个百分点。

所有最疼痛、最脆弱、最纤细敏感、

最贴近内心、最柔软的事情,

我们都是避着众人的眼光做的……

我家老人的强势,掌控欲,是他们过去的岁月里长出的根须,砍不断了。唯愿能多一份理解,就在日常的琐事中,在每一次想发作“又来了!跟你说过多少遍!”时,还能把自己拉到过去,试着接纳这些不同。

话说回来,连如此敏感和自觉的作家本人,在面对儿子的女朋友时,尚且会生出“斗小三”的不理智。我就别太骄傲自得了吧,也就是仗着还年轻,跟得上时代,或者说,这时代恰巧正是我的。再过20年,又是怎样的光景呢?还好我没有儿子,不需要写下《母兽十诫》来提醒和调整自己的定位。被时代抛弃是必然的,不知道那一天的我,是否有今天父母辈那份超脱的百分之一呢!

我相信每一个老屋檐下的故事,并不会输给作家的这本书。这些是需要我们去发掘和珍藏的宝藏。

-End-

苏敏

六年媒体从业经验,新上任的全职妈妈。和女儿搭伴,探索小家庭的新模式,期待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个人公众号“掌灯时分”(Nathan_Susu)定期更新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