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菁kids的老读者一定对Julie不陌生,从菁kids创刊起,她就是我们社区非常活跃的一位妈妈。Julie之前供职于一家500强企业,孩子就读于北京的一所双语学校。Julie对孩子的教育有很独到的见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曾与菁kids的读者分享过很多育儿经验。大约两年前开始,Julie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原来她举家搬到了马来西亚。从北京到马来西亚,可不是随便搬家那么简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从制定逃霾计划、到顺利旅居马来西亚开启全新生活的故事。
文、图|Julie 编辑|齐琰
一 逃霾预案
2013年,雾霾肆意。那时候的我们,隐隐地觉得雾霾会是个大问题, 开始考虑万一这个问题爆发时,我们该往哪里撤。
对我们来说,移民不现实,一是需要大笔资金,二是大多需要排队等待以及受“移民监”限制, 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家三口需要分居两地。我和先生那时候刚四十出头,同时放弃事业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中,且多年来我和先生一直有个共识,那就是在儿子成年之前一家三口应该生活在一起,所以考虑良久,我们还是对移民一事犹豫不决。
恰好此时,我先生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同事办理了马来西亚第二家园签证(简称MM2H), 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MM2H只是十年居住签证,办理手续相对简单,占用资金不多,也没有移民监一说,且马来西亚可供选择的国际学校不少,加之之前无论出差还是旅游,我们都对这个国家印象不错,因此我们立刻提交了MM2H的申请并很快获批,不过接下来我们并没有马上“搬家”,MM2H只是我们在雾霾严重时的备用撤离方案。
二 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如果没有雾霾,我们一家不会走。我和先生的工作都不错,儿子Tim的学校也十分合适,平时的家务活儿有阿姨打理,周末一家人要么郊游要么随儿子的球队踢比赛,总的来说,我们的生活规律且平静。
然而雾霾却是越来越严重,逐渐挑战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底线。
为了应对雾霾, 我先是疯狂地恶补各种关于空气净化器的原理,接着做各种比较, 最多时给家里配备了大大小小七台净化器,窗台、阳台等凡是有缝的地方都被我摆满了了绿萝、吊兰、凤尾竹。新风机一上市, 我又赶紧用两台新风机替换了所有的净化器。
口罩也一度成为我密切关注的抵御雾霾的必需品,精挑细选地试用不同品牌的口罩并辗转于各个代购、团购群,只要家里口罩的存货量低于5包(每包10只)我就开始担心……
儿子学校算是很不错了,采取了种种应对雾霾的措施,从最贵的空气净化器到全校新风系统,甚至连何时何人负责开关窗户都做了相关规定。但是,这也只能确保室内的空气质量,儿子一直在SportsBJ的足球队踢球,他们的训练和比赛时常因为雾霾被取消,SportsBJ不得不把训练和比赛的空气质量指数底线由250调整到275,才不至于让小球员们一个赛季太无所事事。然而,每次看着孩子们在AQI200多的空气下踢球,心还是揪着的!
终于在某天晚上,儿子在一阵剧烈咳嗽之后突然问我, “妈,我是不是得癌症了?”这成了促使我们决定搬家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最终痛下决心,要搬就一家人一起搬, 谁也不要留在北京吸霾了。
三 为什么是新山(Johor Bahru)?
为什么会选择新山?最主要的原因,是据说这里有全马最好的国际学校Marlborough College Malaysia(下文称MCM)。
Marlborough College成立于1843年,是一所英国独立寄宿学校,也是G20 Schools成员校之一。G20 Schools是一个非正式的中学名校联合组织,由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50所中学组成, 北京人大附中以及美国著名的Philips Exeter Academy 也都是成员之一。 号称英国中产阶级择校指南圣经的The Good Schools Guide对该校的描述是“famous, designer label, co-ed boarding school still riding high(知名的、有着设计师标签的、很高端的男女同校寄宿制学校)”。
网上有该校在英国50强学院排列第28位的说法,但我仔细查证后,发现只是维基百科提到了它的寄宿学费在2015/16学年位列英国Headmasters’ and Headmistresses’ Conference (HMC)所有成员学校的第28位。
MCM是海外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所分校,本校对它的定位是姐妹国际学校,是本校的扩展而非加盟,它的管理与本校是一体的,因此它的大部分教职员工来自于本校或其它英国独立学校。Tim面试结束后,招生主任说,入学肯定没问题,但必须向本校汇报由其批准走完流程才作数。
该校于2012年8月开始运营,它属于新山依斯干达教育城(Iskandar Edu City)的一部分。教育城是由政府管辖的项目,目的是为了在与新加坡交界的柔佛州(Johor State)建立一个教育枢纽,已有多所国际学校和10家大学签约入驻。 MCM是Edu City重点引进的学校, 占地90英亩,环境设施一流,这一点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它国际学校难以比拟的,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去官网看看。Tim第一次参观学校,就喜欢上了这里。
MCM走读和寄宿制并行, 目前全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大约有800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居住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从国籍上来说,学生来自40多个不同的国家,据说有60%的欧美学生,20%的马来西亚学生,10%的新加坡学生,10%的其它亚洲国家学生。 但据我考察,其中来自中、日、韩的学生最近一年增长迅速,所以最后那个10%的比例应该是不止的。
课程方面,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以 English National Curriculum为基础,高中与大多数国际学校一样,是IGCSE + IB DP的课程设置,因为学校规模较大, IGCSE和IB DP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学校官网也有关于课程的具体设置介绍, 按年级区分,解释的非常细致。
最特别的一点是,MCM从学前班一直到九年级,中文都是必修课程。十年级之后的IGCSE和IB DP阶段,中文成为选修课,但仍然有中文作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两种选择。这一点对于不愿意放弃中文的家庭来说相当利好。
作为英国学校,MCM的学院式管理制度深入基因,尤其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会分属一个特定的House, House是跨年级的,男女生、寄宿生、走读生都会有不同的House。可能因为上课是走班制,Tim几乎没有什么班级的概念,但House的归属感却非常强烈。每天上学第一件事就是要去House Office报到,课间也都是去那里休息。校内的各种表演和比赛,也都是以House为单位进行的。学生的成绩单除了各科老师和个人导师的评语,House Master会做具体总结。总校长在新学期开始给全体高中家长召开的迎新大会上也一再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与House Master是密不可分的。
MCM相当重视体育运动、音乐文艺和社会服务活动。 Tim每周的课表固定有四次运动类集体项目, 三次课外活动。运动类集体项目按照赛季来安排内容,例如眼下正是英式橄榄球赛季,学生们会按不同水平分组,进行四次橄榄球的练习和比赛。
课外活动包含运动、文学艺术、社会服务等,学生们在网上自由报名,每个课外活动持续8周,这之后便可以重选。 学校经常组织校际体育比赛, 几乎每个周末都有赛事,但除足球外, 基本都以橄榄球、英式蓝球和板球等英联邦国家流行的运动为主。另外网球、游泳等运动学校也有专门的项目,还有健身俱乐部供孩子们选择。 总之,运动绝对是MCM校园生活主题之一,走在校园里一眼望去,大部分学生的身材都非常健美,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音乐艺术类的活动也相当丰富,经常能看到学校的twitter账号上发布音乐会、艺术节、戏剧表演等信息,可惜Tim对这类活动不感兴趣,所以我也没有太多了解。
社会服务活动方面,IB DP阶段会有系统的项目,周五的课外活动也会有专门的项目供其学生选择。 平常学校也会有需要义工的临时性活动,通常都是给学生们发邮件自愿报名。MCM的学生都是享有一定优势资源的年轻人,学校有很强烈的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同时也意味着要学会承担更多责任。
Tim的House Master看到他在学校适应得很好,便敦促他这学期选择一项社会服务活动。我为此特意跟他谈了几次,但他目前还是希望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选择运动项目,不过答应会积极加入周末的临时义工,比如马上到来的这个周末,他会参加去沙滩上捡垃圾的活动。
新山的国际学校,大大小小有十来所,除了MCM,另外两所比较成规模的是Raffles American School 和 Sunway International School(加拿大学制)。MCM是其中系统最为完善的一所,学生数量最多,入学门槛也最高。就全马来说,国际学校至少一百多所,MCM的规模和设施绝对一流,但是不是最好的一所很难说,毕竟吉隆坡和槟城有几所国际学校的办学历史十分悠久。
四 真正的挑战
Tim从小在海嘉读书,平时喜欢运动,所以他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没有任何障碍,很快就融入新环境了。其它一些来自公立学校的孩子,虽然语言和学习都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 但孩子们非常喜欢学校的环境和氛围,适应只是早晚的问题,不是最大的难题。
然而对于家庭来说,文化的差异和隔阂却是一个挑战。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到MCM这样的学校读书,家长还是需要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家庭是否能够顺利融入整个学校的大社区。
与所有的国际学校一样,MCM有家校联合会, 叫做Friends of MCM (下文称FOMCM),其首要任务就是促进MCM这个大社区里家长们的社会交往,因此会定期举办与家长们密切相关的社交活动,比如每月一次的主题Coffee Morning,、每年一次的国际日、圣诞集市、化妆舞会,还有一些不定期的小活动, 比如高尔夫日、 有奖抢答之夜(Quiz Night)等等, 这些都是由FOMCM十来位义工妈妈一手操办的。
随着学校的不断国际化,FOMCM也非常希望更多的不同文化家庭能够参与进来。 这也是为什么在上学期末,FOMCM“火线”吸收了我和一位韩国妈妈加入其委员会(之前核心成员里已经有一位日本妈妈),希望我们能在学校和本国家长圈子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这也体现了学校对于中国家庭的重视。
但是,毕竟不同于海嘉这样植根于北京的国际双语学校,MCM的骨子里流淌的还是非常传统的英国文化。学校大多数家庭来自西方,中国家庭毕竟还是小众,因而学校的信息发布、活动、讲座、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等等,英文是绝对的主导语言,且并没有中文翻译。
学校里不少活动需要家长来当义工,中国家长都非常积极热心,但有不少最后止步于语言关。 FOMCM组织的专门针对家长的社交活动也都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烙印,即便英文非常好,没有西方生活的背景,有时候也感觉很难真正参与其中。FOMCM里的那位日本妈妈说的一句话非常好:“是的, 我们的确不熟悉他们的文化, 他们也的确和我们不一样, 但既然我们的孩子选择了这样的教育, 我们就应该想办法了解和拥抱他们的文化。”
五 自助游的背包客
国际教育专家李锰老师在某论坛上这样比喻:国际学校的孩子更像是自助游的背包客,老师们不是导游,只是知识丰富的当地人,当孩子在旅行中遇到困难时,这些人才会出来给予帮助。这个说法我深表认同,在MCM这种感觉更甚。
大概是因为MCM传统上是寄宿学校的缘故,在高中部,学校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情况并不多,他们似乎更认同孩子们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就应该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所以学校组织的很多活动,都是直接发给孩子由他们自行报名,只有那种必须由监护人同意的活动,学校才会发邮件给家长。
Tim也觉得这里比北京的学校更为自由。只要学生不违规,又没有主动求助, 基本上老师就不会跟家长主动沟通。当然如果学生或者家长主动求助, 老师们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里没有各种各样的班级微信群,只有学校官方的、各个部门、科目、House的twitter或facebook平台。
小学部就不同了,学校对于孩子们的管理面面俱到,细致到出门要抹防晒霜、带太阳帽等等,小学部各个年级各个班也有WhatsApp家长群。
最近,我总算搜索到了MCM在Facebook上的家长群,找到了组织,也拉了不少中国家长进群。 不过,跟国内家长群很不一样的是,这个群仅仅是家长们的一个生活信息交流群,比如收留遗弃宠物、咨询好的牙医、新加坡搬家过来有哪些注意事项、二手衣物交换等等,偶尔会发孩子们参加校内外活动的照片,但没见到大家讨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也没见到谁发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讨论升学啊爬藤啊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来MCM读书越早越好。中途转学来的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要寄宿的话,最好是英语好、喜爱运动或者有艺术专长,性格上独立自主、思想开放、有困难勇于求助。这样的孩子能够适应得很好很快,做家长的也尽可以放心。
六 新山的新生活
选择新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里离新加坡非常近。20多公里的距离,如果避开高峰时间过关,从这里去新加坡可能比从朝阳去海淀还要快,MCM有不少学生是每天坐校车往返于新加坡的。
新山的资源不够丰富,新加坡便不同了,周末我们可以去新加坡的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也可以去看演出、展览。 从新加坡机场回国及出外旅行也十分方便。所以总的来说,在新山生活,我们感觉还是非常轻松的。
新山的生活成本低,物资丰富。这里的房屋售价和租金都比国内一二线城市低很多,物价也便宜,每逢周末,都有大批新加坡人过来购物。像Aeon、Tesco以及本地一些连锁超市,物品应有尽有,服务也不错。比如买鱼,服务员可以按需求洗好切好,培根也可以按要求两条两条地分别用保鲜盒包装好,又贴心又便捷。
采购家居物品有宜家或者本地的Home Pro,想买大牌可以去Johor Premium Outlets,总之,在这里想买什么一般都可以找到,只是不像国内网购那么发达,有些东西需要慢慢去找,实在找不到,还可以去新加坡。非高峰时段从新山到新加坡关口不远的一家大型仓储超市,两三个小时就可以逛个来回了。
马来西亚的餐饮业不用多说,从大排档到高档餐厅、酒吧,各种地方口味非常丰富。 休闲娱乐项目,比如看电影也方便,票价很便宜,且配有中文字幕,虽然有些中文翻译比较生硬。如果单纯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只会中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新山有太多的人说中文,读MCM的中国孩子,也有一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陪读的,所以就算遇上语言不通的情况,也通常会有人主动提供帮助。
这里的人们普遍友善,生活节奏缓慢,基本没有交通压力。 我们来这里的半年时间里,没有遇过塞车,也没有遇到过因插队而引发的不愉快,仿佛大家永远都是不急不慢的样子。
马来西亚是非常包容和开放的伊斯兰国家,这一点单从他们的公共假期就可见一斑,圣诞节、中国春节还有印度的各种节日气氛都非常浓烈。在大型超市,有专门卖猪肉的柜台,结账时只需自己拿好,请店员扫码即可。在东南亚,马来西亚可以说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了,这个国家从未禁止过华人学习华语,允许独立华文学校的存在和发展,这在东南亚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家在这里居住没有任何不适。
马来西亚的医疗服务水平也很先进,新加坡的Gleneagles医院在新山设有分院。医院的环境、设施、医疗和护理水平以及人文关怀都很好,完全不比北京的国际医院或者国际医疗部差,且费用低不少。我们一家人一年的医疗保险花费约三千多马币,可以涵盖在这里的住院和因意外产生的医疗费用。
说了这么多新山生活的便利,那么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答案是肯定的。马来西亚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新山跟新加坡相比,差距还是蛮大的。这里几乎没有公共交通,没有人行道,也没有行人过街天桥,没有车寸步难行。
我们刚来时试图在Google Map上搜搜附近徒步的路径,结果显示出来的结果全在新加坡。同样的地理环境和位置,新加坡的大部分路段可以用脚来丈量,因为整个城市的植被覆盖要广得多,尤其是人行道。而且新加坡的卫生状况也好很多,相应地蚊蝇也就少很多。
因为是边境城市,新山的治安状况在马来西亚被认为是不太好的。刚到时,本地人也多次善意的提醒我们,出门一定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背包,车里一定不要留贵重物品等等。 我们一家从不去任何看起来不安全的地方,所以目前看来都还好。
我们租住的社区,物业管理很不错,尤其是安全方面,所有来访者均须通过保安跟住户确认之后,且需用身份证件换领访问证才能进门,保安24小时不间断巡逻,这里的住户说起小区的安全状况,都是交口称赞的。
其实不管在哪里,都会有不安全因素,我的朋友曾经在旧金山遭遇过被砸车盗抢的不幸事件,我个人感觉,治安状况的好坏都是相对而言,但无论如何多加留意还是没错的。
气候方面,天气炎热潮湿,东西很难存放,蚊虫蟑螂蜥蜴等等小动物实在太多,我们FOMCM有位妈妈甚至还在家里的游泳池发现了蛇……
整体来说,我们一家都觉得这里的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尤其适合我这样一心想追随内心小确幸的奔五中年妇女。 希望我们这半年来的经历能带给大家一个参考,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一定要结合自家的具体情况,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作者:Julie,曾经北漂近30年,转战于IT、制造业以及广告传播业等世界500强企业,有了儿子之后成长为菁kids资深读者和国际双语学校家长。目前与家人旅居马来西亚,热爱瑜伽烹饪和烘焙,喜欢观察和探究不同人文环境和意识形态之下人们的不同状态,对新鲜事物永葆好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