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寄宿生活:独在异乡,却不为异客 | UWC学生投稿

At Boarding School

本期,菁kids上海邀请到世界联合学院(中国 ∙ 常熟)的寄宿生们为杂志撰稿,你会读到这些孩子们在寄宿生活中的快乐和困惑。


我的住校生活

文:和昊原(常熟UWC)

我不喜欢“寄宿”这个词,就好像寄人篱下、无所依靠一样。但实际上真正的寄宿生活不是这样,寝室就好像我的第二个家。住在自己家里,不用注意什么繁文缛节,无拘无束的,怎么能叫寄人篱下呢?所以,“寄宿”这词不好,还是改叫“住校”这种通俗的称谓更好。

所以我今天要写的,是“我的住校生活”。说起住校,这话可长了。我从初一就开始住校,一直到现在,也有整整五年了。从成都到常熟,从普高到UWC,不变的是四人一个寝室,不变的是每天中午和晚上的“回家”。

在普高,课业压力繁重,再加上成都靠西,天亮得晚,我们早起还是黑灯瞎火,晚归却是灯火通明,称得上“披星戴月”四个字,简直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还要辛苦。

但辛苦归辛苦,每次回到寝室,就是难得的休息时间。和关系最近的室友一起,即使不说话,就那么各自挑灯夜战,或者早早入睡,也是一大幸福。最讨厌的就是每天早上生活老师叫早,固定地在每个寝室门上用一个金属玩意儿敲三下,敲得震天响,嘴里叫着“起床咯!起床咯”,索命似的。还有偶尔出没的小强和各色昆虫,无疑给平淡的住校生活带来刺激。条件虽说艰苦了些,但刘禹锡也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嘛,只要人好,这都不是个事儿。

到了UWC,条件确实还是好很多了。虽说还是四个人一个寝室,但地方宽敞了,再没有什么生活老师叫早了,也不用披星戴月了。室友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的好。

我们挤在一张床上彻夜长谈,在同一个屏幕前拍集体表情包,一起穿民族服装合影。虽说还是有蚂蚁绕着垃圾桶满地爬,还是有整天不离床上一步的咸鱼室友,但住校生活带来的乐趣,是走读无可比拟的。

学校的体育馆、游泳池、图书馆等许多设施,都是开放使用的,使得我们的课余生活不再是食堂、教室、寝室三点一线,而是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遍布着我们的足迹。只要愿意,完全可以满校园跑,探索一些未知的角落。

和另外三个从天南地北来的人同吃同睡,朝夕相处,小小的寝室留下了我们的太多欢声笑语,可惜下学期我们就要换寝室了。还好,人还在,还是可以天天见到。而且,下学期就要和外国同学一起住了,又会是怎样一种生活呢?我有些胆怯,但更多的是期待。胆怯的是自己口语不好、交流不顺,但更多期待的是跨文化的思想碰撞。

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的机会,我们全校500多名老师和同学来自99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我没法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虽说在UWC这个集体中生活了一年,但我承认,我与不同同学的交流还不够多。我习惯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而不是大胆地走出来,结识更多的朋友。所以下学期,我要从认识室友开始,拥抱新的自我。

从刚上初一的那个离不开妈妈的小女生,到现在能独自在外地求学,住校生活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是成长、独立和挑战。它教会我凡事要亲力亲为,经历磨难方能成就大事。不论这一过程有多么不舍,人总是要成熟的。葆有童真固然是好,但也不能到了八十岁还在父母怀中嗷嗷待哺,做一个小老头么?古人言二十弱冠、三十而立,算算日子,也不是久远之事了。尽早身心独立、人格独立,才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

尽管前路诸多险阻,我将注定奋勇向前。

 

我的寄宿生活

文:詹远(常熟UWC)

寄宿生活意味着虽独在异乡,却不为异客。去年夏天,我离开家乡,来到常熟UWC。如今这儿的春夏秋冬,也都来来去去,转了一轮。

这里的日子有时孤独,但从不寂寞。

孤独是一种独立探索世界的享受。不同于往常走读式的生活,我不再奔波于家和校园之间的地铁公交站。没有妈妈给你做饭,没有外婆唠唠叨叨。寄宿生活刚刚开始,当转变突如其来,我明明如愿以偿地摆脱了束缚,却又不习惯起这突然空了的日子——这陌生的孤独感。

可是渐渐地,我却发现了“空”的奥妙与孤独的宝贵。UWC的寄宿生活给予了我们极大的自由度和自我管理的空间。早练晚练,早自习晚自习,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统统没有,也统统都有——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寄宿生活是一段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旅程,每一站,你都在孤独地抉择,每一关,你都在独自奋战。

而经过这一年的磨练,我的自我安排能力也已经突飞猛进,好像心里有一个“宿管大妈”随时待命。孤独,更让我学会思考和反省。周末,我喜欢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靠窗的桌子上,看灰尘在一束溜进来的阳光里飞舞,想那些从来没空去想的,生活的意义。世界上多少人和事在川流不息,这片刻的孤独和安静,是寄宿生活给予我最大的馈赠。

不同于孤独,寂寞则是无事可做的空虚与慌张感。寄宿生活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亲密无间的老师同学,让这种寂寞不复存在。

去年的八月中旬,我们初来乍到,每个人都像是一张白纸。一年寄宿生活一晃而过,我们身上也都写满了故事。“新生入学周”、“社会服务项目周”、“女生周”、“地球周”……五十二个星期,是五十二段沉甸甸的回忆。

在充满来自世界各地同学的常熟UWC,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并为之自豪。中国文化晚会上,我参与“舞狮”,表演中国传统舞蹈《采薇》,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既是呈现,更是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游同里古镇,看水乡灵动;也去过梅李镇,实地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Pre-DP这一年的熏陶,“中国”于我们而言不再是一个肤浅的概念,而是一个真正的、心灵的故乡。

对“规矩”的理解,是这一年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作为体制内出身的学生,我曾经事事严格遵守“规矩”,从不敢挑战权威,畏惧表达自己的想法。而UWC让我学会了打破“规矩”——“阴道独白”鼓励我勇敢地为女权发声;“全校学生会议”教会我不永远做“沉默的大多数”;Tercea(学生代表)的存在给予我们追求公平的机会。可是与此同时,UWC却要求我们遵守更加严格的另一些“规矩”——包容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顾及他人感受;不浪费资源,践行环保节约……“无规矩不成方圆”,UWC独具一格的“规矩”,带给了我极大的触动。

孤独但不寂寞,多元但从未迷失,尊矩却不墨守成规。

UWC的一年寄宿生活,是独在异乡,不为异客。

 

寄宿学校改变了我什么?

文:祁灵璇(常熟UWC)

第一天到达常熟UWC的时候,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激动,焦虑,兴奋,担忧……混杂在脑中,让我几乎失去了思考能力。我之所以这般紧张,不仅是因为来之前听过太多关于UWC生活的美好感述,还因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

初到寝室,我便遇到了第一个室友。寒暄片刻后,我俩在父母的“命令”下对房间进行了大扫除。在家里养尊处优惯了的我,忙乎了一上午,累得气喘吁吁,不过也才完成了不到一半。尽管身体乏累,心里也有些不情愿,但是我不由地生出了一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自豪之情。

父母告知我要常换洗床单,常抹去浮尘。惰性使我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收拾一趟且不容易,天天如此怎还受得了?但转念一想,熟能生巧,要是勤加练习,以后定能高效地收拾好房屋。可在达到“高效”之前,每一次低效率的拾掇都将是煎熬。就算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想要做好也需要一种严苛的自制力,以高标准时刻要求自己。料理好生活,才有可能料理好学习。连生活都不能够自理的人,哪怕有再高的学术水平,想来也是徒劳。

第二天晚上,剩下的两个室友也都到了。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山东、上海、甘肃、美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对事物的理解也格外多元。

果然,开学第一周就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睡眠。四人的睡眠时间各自不同,有时会互相干扰,休息得也不到位。早上起不来,上课没精神,做事精力差,效率比较低,甚至还可能引发争执。大家都意识到这样下去难免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互相达成了共识:

一、遇到问题及时与室友们沟通交流;

二、一人休息,大灯就关上,其余人音量降低,动作放轻。

最主要的和最难的无疑都是第一点。大家各自拥有独立人格,不会想轻易麻烦他人。遇到问题和当事人真诚沟通,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但一旦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化解掉很多矛盾,增进感情。

住宿生活本身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人们学会聆听与包容。我的“邻居”,和外国同学住在一起,常常会面临很多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有人要求空调温度很高,有人则想要很低,这时候,空调的温度设置就难以统一。遇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总会坐下来一起讨论,并想办法解决矛盾。大家对于事物想法的多元,角度的新颖,都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修养。在我们学校,遇到问题找当事人直接解决,基本上都能够达成共识。

在UWC,很多制度上的问题,学生们会积极地开会来解决。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会和学生一起探讨最佳解决方案,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作为一个在体制内处于“被动方”九年的人,我在这里第一次充分意识到主动性的重要。碰到问题要主动去争取解决,而且遇到困难也要学会分担。其实主动性就是责任心啊。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

一天晚上,我的一个室友突然对于人生与命运的话题发出感慨,其他人也都纷纷加入这个谈话。聊人生,聊未来,聊现实,聊理想,更重要的是,聊“哲学”。虽不是聊概念上的哲学,但也是一些很深刻的人生感受。比如说:我们以何种形式存在,是否真正存在,是永恒不变还是不断变化。我和室友们在深度交谈中收获颇多,而这样的谈话建立在住宿的基础上。所以我在常熟UWC的一年里,思想境界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一年里,我最有价值的收获是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作为个体的不可替代性。在学校自由的氛围里,一个人的观点,即便在社会看来不是很能接受,在UWC也不会被否定或者打击,而是被给予尊重,平等的尊重。无论与自己的思想是否一致,人们都会选择倾听。这才体现出UWC价值观中的“包容差异”,是对于人类多元性的理解及支持。

学校这种多元氛围使我了解到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冲击了我以往的许多认知;我了解并且理解了如何包容,解决由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矛盾;同时我心中也油然而生出一种作为二十一世纪信心人类的使命感。同学们思想上的深度、广度及角度都让我深深震撼。同他们交谈,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看事情的新颖角度,更多的是作为不同种族、群体的人类的共通性:为世界和平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