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也是小社会

拍摄这期封面的下午,我也和乐队的学生一起,泡在他们平时排练的礼堂里。为了捕捉照片的现场感,他们边演奏,摄影师边抓拍。有时为了调整pose要喊停,我不得不手舞足蹈地比“停”的手势,除非我的喉咙能盖过电吉他。大部分时候,身体也会随着他们的演奏节拍而摆动,到现在还有“余音绕梁”之感。大大过了一把青春的瘾。

文:胡苏敏《菁kids》上海版 执行主编


初高中的年纪,这些孩子走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玩笑话。男孩子们可能是第一次化妆(为了遮盖脸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痘子和油光),彼此调侃着。忘记带白T恤的,贝斯没绑带的,电吉他没带电线的……小状况不断,好在一一化解。

两个小时的拍摄,我观察着每个成员的个性:有人对摄影师的动作很快心领神会,会帮忙协调队员的站位;有人主动多带了几件白T恤供队员选择;有人特别爱漂亮,提前准备了好几个耍帅的姿势;还有人寡言少语,但鬼马精灵会捣蛋。当一二三开始演奏,他们就收起“孩子”的样子,专注到音乐中来。和谐的旋律和歌声,代表的是无数次的排练和磨合。

一时间,我有点出神,想到了家里七个月大的女儿。告别了小月龄时代,随着记忆力增强,她的性格也逐渐显出端倪。她近来认生得很厉害,陌生人如果向她伸出手,会立马瘪嘴并伴以“嗯哼哼”的抗议声。出门在外,总是不如在家放松愉快,全程眉头轻锁,一副高冷的模样。最专注的时刻,就是坐在爬行垫上摸索她的六面体玩具,可以专注地玩耍,直至需要你的时候,她自然会回头拍拍你的大腿。

在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以前,我已经忍不住替她憧憬与挂心:她会交到怎样的好朋友、小闺蜜?在友谊中会因何受伤?她的自愈能力如何?得了,更近一些的问题无非是:去游乐场能和小朋友玩在一起吗?被打了会有什么反应?事实是,她昨天刚在野餐垫上“袭击”了拿她玩具的小弟弟。

乐队也是小社会,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成长。当你往后翻到他们的文字,会更加明白一首流畅演奏曲目的来之不易。没有大人世界的利益共同体,也没有成人过多地介入指导,孩子们出于对音乐的喜爱而聚首,他们需要克服许多障碍,才到达这里。从曲目的选择,乐器的分配,主唱和伴奏的配合,没有一样不需要沟通和练习。

我也回溯过往,想到自己。虽然没什么艺术方面的才艺,因为字写得端正,学生时代和同学们一起出了好多年的黑板报。印象中总是在放学后,一干人等呆在教室的最后排与粉笔灰、垫脚的桌椅为伍,一开头总是各种插科打诨和一事无成,眼看着天色将晚,才急吼吼地往黑板上涂抹开来。

当年的自己与这些乐队成员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的选择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和助攻,已然是一个半专业的小团队。而我总是“任务观点”,带着做苦力的心情去写字画画;更可惜的是,小伙伴们无不如是,所以实在没留下什么珍贵的回忆。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为每个孩子所营造的场域各不相同。以有限的经验,我想,一个幸运的孩子,就是幼年在大人十足的关爱和保护下习得安全感,少年时又被赋予独立探索的自由,同时不缺乏适时的指导,成年后他方能在心智上真正成熟,懂得进退与取舍。

乐队指导老师一句话很打动我:“不要为了金钱和名声等肤浅的原因去玩音乐,而是为了享受此时此刻,并且在将来能有美好的回忆。”我也很喜欢乐队的这些学生,他们张扬、礼貌、俏皮、认真,重点是,他们的演出真的很棒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