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她带儿子去农场玩,走在田坎间。前一天他们就去看过鸭子,第二天儿子还要去,并坚持走老路,妈妈建议走新路,他有点害怕不愿意。于是,他俩分开走,中间隔着田坎,路边高高的茅草时而挡住儿子,时而挡住妈妈,两个人就互相不断地呼喊。“当时我很感动,在平日的生活里找不出这样的空间,让我们相隔又相念。我俩仿佛走在时空天地间,完全融入自然,这是任何一个早教中心所不能带来的感觉。”相信这样的场景也会深刻地留存儿子的记忆里。
采/文:颖新 编:曹新星 图:图丁提供
现在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信息多,选择多,培养的路径也多,可现实的问题是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即便让时间管理大师来面对这些钢琴、奥数、球类运动、舞蹈、英语课程⋯⋯掰开揉碎地分配怕是也应接不暇,别说是孩子了。
果麦今年9岁,上4年级。每天上完奥数、篮球课回到家已8点多,还要弹琴、写作业,周末安排的是英语课外班。妈妈尽可能地腾出一天想让她休息玩耍,女儿还是感觉不放松,很紧张。
“未来,我希望她成长为内心很自在的孩子,而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可是面对教育市场的现状,我也很矛盾,很纠结。看到女儿每天过得很忙碌、很压抑,跟我的生活状态完全一样,我本能不愿如此。”抱着美好朴素愿望的果麦妈,所能想到比较好的自救方法就是——到大自然里去。一放寒暑假,他们就带着孩子自驾游,足迹遍布内蒙、甘南、北疆,亲历“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这毕竟假期只有十来天的时间,生活的常态依旧被紧张高压的课业所笼罩。
强子从小跟农村长大的爸爸玩得很疯,爬树挖坑,但是上学成为他的分水岭,孩子变得日渐沉默。强子的妈妈感慨道,尽管她心中知道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户外,而不是仅仅跟同学在室外你追我赶地傻玩,“可单就后者来说,他们班上很多同学的家长都做不到。放学后,孩子一般都是由老人接回家写作业,或者直接被送进托管班。”
信息时代,家长们的内心都有着美好的愿景,但是现实很骨感。见缝插针地安排孩子与大自然产生关联,使得各种冬夏令营、营地活动、户外运动变得十分盛行,自然教育也因此流行起来。
对孩子户外的需求超出以往任何时候
为此,我随机采访了数位家长,问其自然教育为何物?十有八九表示不是很清楚,但都大胆地进行了猜测——就是走进大自然,认识花鸟鱼虫,和自然融为一体吧。
四季营地的创始人图丁,之前有着十多年户外媒体的经验。2年前,他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市场风向的转变。当时,杂志每年出两期关于青少年户外运动的专题,他们面对的都是“户二代”群体,父母能玩会玩,带动着孩子也常玩爱玩。渐渐地,越来越多的非“户一代”家长们意识到让课业繁重的孩子参加户外运动,走到大自然里去的必要性。这个市场需求日渐扩大,缺口也就凸显出来。
同样身为父亲的图丁,平日里经常组织女儿班上的同学一起玩。比如他第一次组织同学家长五一放假期间去京郊露营,出乎意料地有一半家长带孩子参加。大家玩得比较好之后,类似的活动越来越多,四季营地也就应运而生,专做户外运动、自然教育、还有冬夏令营的活动。市场上,同类性质的机构也有很多。
这些组织有的侧重露营、攀岩、速降等探险活动,有的倾向徒步,深入森林观鸟赏花等项目,都是家长们平日无法做到的。即便有不少家长会在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耍,但是,很多人表示:陪孩子玩一天,大人都累劈了,孩子也不见得开心,还觉得没有玩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玩耍一定要有群体,在群体中冒险、探索,走出他们的舒适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所谓成长不过就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很多日常认为的不适,在活动中都可以被打破,孩子们还能玩得嗨。”图丁分享了他举办这么次活动后的感受。
我曾经带女儿参加过一次小型的自然教育体验活动,深有感触。仅仅半天时间,10个陌生的家庭聚在一起,大家玩了寻宝游戏,木头人游戏,还有画出所观察到的植物,女儿回来激动不已。很多活动细节不停地回味,吵嚷着还要再参加类似的活动。而一向被我贴上“腼腆、害羞不爱说话”标签的女儿,当天在活动中合群而活跃的表现,也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和舒适,我不仅发现了孩子身上可圈可点的可塑性,也收获了亲密无间的母女相伴时光。
误区一:孩子通过活动学到了什么?
就像知道管住嘴,迈开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却难以为继,惯性的阻抗,以及并非时下的首要需求都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与选择。自然教育恰好也属于这种心理诉求。
面对繁重必要的学业,各类一级需要的课外班、技能班,自然教育肯定不列属在家长们第一梯队的选择视线里。即便有些家长们抽出时间让孩子来参加,也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参加你们的活动,我的孩子能学到什么?收获什么?
针对家长们立竿见影的需求,机构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术,比如带着孩子去识别百种花草,认识禾田,识别多种鸟类的名称等等。“自然教育应该更多地让孩子融入自然,细致地体味、观察动植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图丁在活动中会有意让孩子蒙上眼睛,体会触碰树皮的感觉;不断地让他们掰断树枝,倾听那种磨砺的声音。“一个孩子都不知道粗糙有多少种感觉?日常生活中他们习惯了各种机械类信息的声音,对鸟叫风动都充耳不闻。很多时候只是到树林里转一圈就跑到车里看iPad,家长们来参加活动也是埋头看手机,置自然于不顾。”
在约瑟夫·克奈尔的名著《与孩子共享自然》中也曾强调,自然教育应该少说教,多分享。名字只是生命本质外在的一个标签,一棵橡树的内涵远比它的名字和一串相关的事实丰富得多。如果你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随着光线的变化观察橡树,会更深层地欣赏这棵树。闻闻树皮和树叶,静静地坐在它的伞盖下或枝条上,你就能觉知树上、树周围以及依赖于树生存的各种生命。
诗意的境界。可是身处竞争社会,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不自觉地倾向于做可描述的,宏大的事情,愿意引入更多的知识点,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地被填鸭。往往忽略了很多时候,于细微处所做的事情,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恰好也是自然教育的魅力之一。
公众号“山野精灵”的创作者永玲越来越发现,自身很多特质都与童年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自小在乡野山间长大的经历带给她很多灵感,即便从没有接触过美育的专业训练,但她依然保有对美独特的感知力和鉴别力,还有对生活的平和与乐观的态度。
自从做了母亲,她就把家从市区搬到顺义,找到一处拥有70平米院子的房子。当时中介都强烈地不建议她租住,因为房子老旧,暖气也不好,但是,那个还是土路的原始小院深深地打动了她。她想为孩子尽可能地创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条件。
她描述了一个很触动她的画面,我听后也为之动容。有一次,她带儿子去农场玩,走在田坎间。前一天他们就去看过鸭子,第二天儿子还要去,并坚持走老路,妈妈建议走新路,他有点害怕不愿意。于是,他俩分开走,中间隔着田坎,路边高高的茅草时而挡住儿子,时而挡住妈妈,两个人就互相不断地呼喊。“当时我很感动,在平日的生活里找不出这样的空间,让我们相隔又相念。我俩仿佛走在时空天地间,完全融入自然,这是任何一个早教中心所不能带来的感觉。”相信这样的场景也会深刻地留存儿子的记忆里。
误区二:自然教育只能走出去,平日难以为继
其实,提及自然教育,很多家长首要反应是——我知道接触大自然的重要性,可是平日生活在都市里,大家工作又很忙,哪里有那么多奢侈的时间带孩子深入自然?我们能做的就是假期参加冬夏令营,让孩子集中去感受,或者参加一些组织的活动,体验过就好了。
这种认知不但狭隘地理解了自然教育,也推卸了父母的首要教育职责。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家长行为的映射。一个手机不离手,一参加活动就不耐烦的家长,又何以给孩子示范平和而从容的心态,全然活在当下的状态呢?
时下,很多机构的自然教育都是将户外运动和自然观察结合在一起。其实,单就自然观察来说,并非要依赖机构拉出去才能做到,家长们日常与孩子在一起时,随时随地都可以去体会自然,体会生命。
图丁给我们展示了几种很容易操作的方法:
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和女儿一起详细观察一株植物的变化,并且要求女儿把观察的结果画出来。他曾经把小麦的种子放在透明的液体里,每天和女儿定期观看,比如一粒种子最初是什么样子,隔两天发芽了,芽从种子什么地方生长出来,长出的须根又是什么样子?再观察叶子慢慢地长出来,持续地观察和记录。
要记住的是,画的好坏不是重点,关键是看她观察的细致与否。渐渐地,孩子就可以对生命的生长有了基本了解。再有目的性地翻看有关种子类别的文字书,她就会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自行比较二者的差异。以此类推,我们很多时候带孩子去看花,拿手机拍个照就完事了,这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记忆。如果在小区里,哪怕选择一株草,持续地带领孩子观察,并画出观察的结果,找出季节变化的差异,植物生长时间的差异,再配合让孩子阅读图谱类书籍,找到其中的关联,孩子对自然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还可以尝试养蚕,因为观察虫子也是很好地了解自然生命生长的游戏。养蚕的好处就是周期不长,但可以让孩子看到生命生长的全部过程,从观察虫子本身,孵化蚕卵到每次蜕皮、吃桑叶、结茧、变成蛾子,都是很好的文字记录培育过程。
要记住的是,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应先和孩子交流清楚,明确专属职责,让孩子明白养育小生命他所要肩负的全部责任。同时,借助这个有周期、有变化的生命生长过程,还能够改变你和孩子旧有的沟通模式。和孩子交流,大人们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孩子跑过来问你一个问题时,你可能先关注到孩子正光着脚丫,就会马上打断他们的问题,使得孩子日后表述不顺畅;二、面对问题,成人们习惯性地爱总结,迅速找到问题的逻辑点,帮助孩子做小结整理。其实,凭着小生命的介入可以改变这种惯性模式。家长要明白,哪怕是错误,也尽可能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不强迫、不干预、不贬低,让孩子自主完成一件事情,同时知道需要自己去做什么。
果麦妈为此深有感触,她感觉到女儿在参加图丁营地活动后的积极变化,想到女儿喜欢小动物,就让她养小仓鼠,并鼓励她记录养育的过程,女儿为此做了一个养仓鼠的公众号。“大自然能给予人内心的力量,人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我希望女儿日后能成为内心有喜悦有力量的人。”果麦妈计划今年让孩子多参加五、六次自然活动,平日里也增加她接触自然和小动物的机会。
自然教育,接受自然而然的魅力
其实说到这里,我想,自然教育究竟为何物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作为时代发展新兴而必然的产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在实践探索的过程。
图丁越做活动思路越明确,他既不想做纯粹的自然游戏,也不想做纯粹的户外运动。“我想,只要活动本身与环境友善,最终能使孩子们在自然中找到乐趣就好。”他呼吁家长们减少一两个课外班,多带孩子到户外走走,哪怕只是观察一样东西,能发现自然是美好的就够了。
永玲接触自然教育一段时间后,心中总有个困惑:“我们接触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但是自然教育总会带有课题让你觉知,二者如何平衡?”虽然问题无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她找到了可操作的方法,那就是家长观念的转变。“关键是家长放下心态,不是说一定要给孩子认知上的东西就是自然教育,也许长大后,他能感知夕阳的美丽,看到花朵上的露珠觉得感动,就足以了。”永玲想起,有一次她和儿子在小区里玩耍,突然狂风大作,儿子很害怕,很多家长也纷纷跑回家。“我却尽量留他在外面多待了一会儿,让孩子观察观察云是怎么突然汹涌而来的,感受一下雨滴在身上也没什么不好。”
强子妈妈也觉察到,其实就连自己平日里也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地去做事情,更别说孩子。但是她越来越知道心中的愿望——希望儿子能变得开朗、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段时间,她会借助自然的力量帮助她和儿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我在采访完这个专题后,立刻带着女儿下楼,在小区里找到一棵树,决定陪着女儿定期去观察小树的变化。女儿还给小树命名为“阿绿”。我鼓励她把每次的观察画下来,她兴致勃勃,还强烈地要求养条小金鱼。
随时随地,自然而然,这或许就是自然教育带给我们每个人的魔力,感受当下,感知生命。
作者:颖新
报道过新闻,传播过心理学。曾经以码字为生,现在希望用文字表达自己,表达喜爱。身为母亲后,更愿意书写记录这个前所未有的教育时代,伴随成长,两厢成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