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直面自己的人生 | 道道专栏

u=3595720099,3482901200&fm=21&gp=0

近来云舒的自由意识萌动,对周遭的人和事动辄施以各种议论评价,整日向我叨叨哪个同学两面派不对,哪个同学情绪化不好,哪位老师最温柔讨人喜欢等等等等。无论好与坏,慧眼或偏见,我都不予置评,只认真当个听众,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初见。

渐渐地,脱口秀里开始有不平之气,大意是老师法西斯,不让同学们下课,动不动还要留堂,或者恐吓小朋友。从语气和眼神里,我知道他在等待一个答复,并据此决定是继续控诉发泄还是乖乖鸣金收兵。

于他而言,所有的观点都像荷叶上的朝露,等待阳光的审判。但一纸判决迟迟未下,他只能一遍遍重复,祥林嫂附身。

 

终于,听众不厌其烦要求退场,临走丢下句话自己个儿琢磨去:“受不了你就带头游行示威,去老师办公室门口拉横幅喊口号扔汽油瓶,没那胆儿就自己熬着,还能怎么样。”我可以接受你揭竿而起,也可以陪着你忍辱负重,但就是无法给出一个或对或错的答案以供盖棺定论。

显然,小伙子的行动力远逊于表达力,事情只得就此作罢。

 

人生是个奇妙的循环,当儿子开始学着用非对即错的二元论观察周遭,我却正陷入对这种从学生时代就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的深刻怀疑之中。

越来越多的经验告诉我,任何事物都其来有自,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因缘,在生活的多向度面前,与其以对错论之,不如相信一切皆是因果。至不济,还有个存而不论,对不了解的对象不妄语不恶口,也堪称心智成熟者之一大美德。

 

在佛陀的时代,僧团里的修行人需要托钵乞食。佛陀的两位大弟子须菩提和大迦叶各持一套截然相反的论调:

须菩提乞富不乞贫,他说穷苦人家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反之,区区一餐之施,在富者毫无所谓。

大迦叶则是乞贫不乞富,理由是修行者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供养人增长福慧的机会,因此向贫穷者乞食,就是为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生生世世的穷困,富人们的福报本已很多,不必锦上添花。

伟大的佛陀对此不说错也不说对,只是领着众人从容入城,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
走在路上,但凡看到年纪大的带小孩的身体残疾的乞丐,我都会放下一点钱,即便身边不止一次地有人提醒,那些人是骗子给钱就是上当。我不否认那其中一定有骗子存在,但当下面对这个人,我还是愿意伸出手去。其实给或不给都没有错,只在于你愿意相信眼前这个人是真的落难还是存心骗钱。

如果相信前者,以概率论你至少曾经为一两个陷入绝境的人点燃过希望;相信后者,则以骗取同情心为生的人会因此少很多,社会的道德底线也能稍稍稳固些。

 

星期天云舒约了顶顶妹妹一起玩,在公园里的游戏摊位上,当轮到顶顶时,已经玩过的云舒主动为妹妹指指点点传授机宜。未料妹妹误会他要抢班夺权,哇啦就炸了。可怜的云舒未曾经见过此等场面,不知所措地以眼神求助于我。

我搂搂小伙子的肩:你是好意,这没有错,只是指导的方式容易让人产生误会。那妹妹错了吗?也没有,在她的年纪,不能善解人意,不懂控制情绪都是正常现象。但小伙子在妹妹催心损肝的哭叫声中仍然无法平静——既然我们都没错,为什么还会这样?

亲爱的孩子,冲突和伤害并不一定因为有人做错了,更多时候它仅仅源于误会、差异、甚至是巧合。

 

至于你的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学那么多东西(古诗英语小提琴),不学难道就是错的。

很抱歉我给不了答案。只能说在你还不具备自主能力的时候,我为你做了自认为比较好的决定,那无关对错,只是源于我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喜好,源于我需要对你负起的那一份责任。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有些努力确实毫无意义,请你担待。或者你发现在该学的时候浪掷了光阴,我也只得担待。

 

生活复杂得很,远不是对错二字所能道尽。它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纠结对错,只能让你举步维艰。

选择一条路并接受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仅此而已。接受了这一点,即便某个选择导致了不堪的结果,你也有力量重新来过,而不是将余下的生命与痛苦过往做了捆绑,夜夜唱着悲伤的歌。作为母亲,我宁是不要轻言对错,评判和定论是上帝的工作。说到底,每个人都需直面自己的人生。

作者介绍:道道
做过6年记者,后改做企宣,工作教子两手抓。小儿云舒刚上小学,不爱卡通爱国学,妈妈也在伴读的道路上温故知新,更觉任重道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